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8月20日,日寇在華北所有的重要交通線同時遭到猛烈襲擊,著名的百團大戰就此開始。
一周左右的戰期被延長近半年
最初,八路軍總部對于百團大戰并沒有規定戰期,只是在預備命令中要求從部隊出動之日起準備一個月的糧食,這大體可理解為作戰一周左右。而最終,百團大戰卻進行達半年之久。
戰斗打響后的幾天內,戰區內日軍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八路軍完全控制了戰場上的局勢。百團大戰前期的勝利,使彭德懷產生了開展第二階段戰斗的想法。1940年9月20日夜,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戰斗打響。
為擴大政治影響,1940年12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說:“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須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
百團大戰開始后,日軍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場“毀滅戰”,對八路軍進行報復。日軍編入戰斗序列的部隊多達5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實際出動兵力約15萬人。百團大戰被迫轉入反“掃蕩”階段。
八路軍各部一方面繼續反“掃蕩”,另一方面抓住機會繼續打破襲戰和伏擊戰。直至1941年1月24日,晉西北根據地粉碎日軍的反“掃蕩”,百團大戰才宣告結束。
百團大戰并非背著中共中央軍委擅自發動的
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由于彭德懷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不公正的批判,發動百團大戰也成了其一條“罪狀”。其中理由之一,就是百團大戰是彭德懷背著中共中央軍委擅自發動的,事前沒有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
對這一指責,彭德懷曾作過專門的申述。他說:“總部決定后,7月22日發出電報給各區,也報軍委。估計到破襲戰開始時,日偽軍會有相當部分,必從我根據地內向外撤退,故部署我各軍區和軍分區應預有準備,乘敵退出碉堡工事時,盡量消滅敵人,平毀碉堡及封鎖溝、墻。各區接到此部署后,積極行動,提早準備和進入預定地域。……為防止敵人發覺,保障各地同時突然襲擊,以便給敵偽更大震動,大概比預定時間提早了10天,即在7月下旬開始的。故未等到軍委批準(這是不對的),就提早發起了戰斗。”實際上,百團大戰發起日期是8月20日,比原定日期8月10日左右(《戰役預備命令》中規定的)推遲了10天,而并非是提前了10天,這當是彭德懷記憶之誤。此點說明百團大戰不是彭德懷背著中共中央軍委擅自發動的。
事實也的確如彭德懷所說的那樣。八路軍總部在1940年7月22日發出《戰役預備命令》的同時,向中共中央軍委作了報告。延安方面收到該電文后,當日即抄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王稼祥及張聞天等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人或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延安收文原件在案。另外,彭德懷和左權于1940年8月22日午后發出的那份為百團大戰定名的電報,也上報了中共中央軍委。延安方面在收到這份文電后,即送呈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張聞天等人收閱。當年的收文送閱單仍完好無缺。這再次說明彭德懷背著中共中央軍委擅自發動百團大戰的指責是站不住腳的。

對百團大戰的評價
多年來,人們對百團大戰的評價,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幾個階段。
概括起來說,對百團大戰的評價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盛贊。從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是充分肯定階段。
第二階段,基本肯定。從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是基本肯定階段。
第三階段,全面否定。從1959年廬山會議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前,是全面否定階段。由于彭德懷受到錯誤批判,百團大戰也成了其一條“罪狀”而遭到各方面的口誅筆伐。
第四階段,基本肯定。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現在,在黨史、軍史界從總體上重新肯定了百團大戰。同時,也指出百團大戰尤其是第二階段,八路軍進行了與裝備不相適應的攻堅戰,過多地消耗了抗日軍民的力量,給爾后抗戰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但總體評價是基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