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楊絳讀到一位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她將這段話念給錢鐘書聽。他說:“我和他一樣。”她答:“我也一樣。”
相視一笑后,他們在彼此眼中看到了愛情最初的模樣。
錢鐘書出生于江蘇無錫,父親錢基博是近代著名古文家,錢鐘書自幼便鐘情于書,倒是恰恰應和了他的名字。1932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入學不久就全校聞名。
楊絳也是無錫人,父親楊蔭杭是著名律師,楊家也是典型的書香門第。1932年初,她選擇去清華大學當借讀生。
也許是命運的指引,冥冥之中安排了他們的相逢。
清華大學男多女少,加之楊絳才華出眾,進校不久就吸引了眾多異性目光。才女手中的橄欖枝并沒有垂青于任何一個,直到他的出現。
1932年春,在朋友的引薦下,楊絳初次見到他,只覺此人完全不是傳聞中的翩翩佳公子,與之前的想象相去甚遠。然而在交談中,錢鐘書詼諧的談吐,機敏的頭腦,淵博的學識,還是給楊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并沒有深入了解。但就那么驚鴻一瞥,竟已心存牽掛。但楊絳聽說錢鐘書已經訂婚,錢鐘書也聽說楊絳有了男朋友,雙方都開始猶疑,遲遲不肯邁出第一步。
再三思量后,錢鐘書決定說清楚,他主動給楊絳寫信約她見面。兩人相見后,他開口第一句話便是:“我沒有訂婚。”楊絳回道:“我也沒有男朋友。”
從此兩人開始頻繁交往。錢鐘書是名滿清華的才子,楊絳的才華并不輸于他,兩人同是愛讀書不喜忙碌于世俗之事的人,加之文學上的共同追求,更加惺惺相惜。
每個人都是孤單上路的,一生所求就是能遇到另一個同類。
他們并沒有急于確定戀愛關系,直到學校放假,后知后覺的兩人才發覺到心里對彼此的深深眷戀。楊絳曾在文章里寫道:“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墜入愛河了。”
1933年夏,畢業后的錢鐘書婉拒了校方邀他留校的請求,回到了父親執教的光華大學。楊絳此時還沒有畢業,繼續留在清華讀書。
他離開后,寫了許多信給她。可能是錢鐘書寫信太勤,父親看出了端倪,有一天,老先生趁他不在,拆了楊絳的回信,展信閱罷,對楊絳大加贊賞。原來那封信里是他倆討論婚嫁問題,她寫道:“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終不受障礙。”錢父看完,被她的明理懂事打動,給楊絳回了封信,鄭重地把兒子托付給她。
他們正式確定關系,并舉辦了訂婚儀式。訂婚后,錢鐘書仍在光華大學授課,楊絳回到清華繼續念書。
1935年春,錢鐘書通過教育部公費的留學資格考試,拿到了去牛津大學進修的名額。楊絳極為高興,她中斷了學業,決定陪他遠赴海外。
那年夏天,他們正式結婚,一個月后乘船去往英國。
他在牛津專心學習,她就做旁聽生,悉心照料他的生活。讓她意外的是,滿腹經綸的才子在生活上卻出奇笨拙:不會系表帶,不會系鞋帶上的蝴蝶結,甚至連拿筷子也是一手抓……面對這樣一個生活上的“低能兒”,楊絳開始學習洗衣做飯,翻墻爬窗,修燈理柜,處理生活里的一切雜事。
而錢鐘書這位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竟也開始學著做飯。在楊絳住院生女期間,他燉了一鍋雞湯,還包辦了早餐,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老。
細水長流的歲月里,他和她把日子過得詩情畫意,又不乏煙火味,他們是紅塵中的佳偶,也是精神上的伴侶。
錢鐘書在牛津拿到學位后,他們又一起去法國念書。一直到楊絳母親離世,他們才回國。回國后,錢鐘書在西南聯大執教。楊絳帶著女兒回到上海,任振華分校的校長。
他和她,一個在昆明,一個在上海,戰火硝煙中顛沛流離,相互牽掛。
1941年,錢鐘書回到上海授課,一家三口才再次團聚。不久,日軍攻占上海,振華分校被迫解散。為了維持生計,楊絳做了代課老師,每天趕很遠的路去郊區,還包攬一切家務,自己劈木柴,和他一起做煤餅。在這期間,他們唯一的女兒得了骨結核,差點死去。
他們彼此支持,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歲月。后來,楊絳曾剖白那段日子:“抗戰時期在上海,生活艱難,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到委屈。為什么?為愛,出于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
愛是什么,愛是恒久忍耐,愛是相互扶持,愛是從彼此的眼中看到希望。
這樣困頓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49年戰爭結束,他們重返清華校園。原以為生活可以就此安定下來,兩個人一起安享靜好歲月,卻不曾想被卷入另一場劫難。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他們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為了彌補浪費掉的光陰,夫妻倆決定什么地方也不去,就在家讀書寫字。兩個人把整顆心撲到著書立說上,錢鐘書先后寫出了《管錐編》《也是集》《談藝錄》《模糊的銅鏡》《槐聚詩存》等一部部經典,這其中也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深不見底的愛。
1994年,錢鐘書生病住院。不久,女兒也病重。楊絳拖著病奔波在兩家醫院,八十歲高齡的她經常累得癱倒在椅子上。
她說,她只求比他多活一天。
1997年,他們唯一的女兒去世。一年后,錢鐘書病入膏肓。楊絳附在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呢!”輕輕地幫他合上了眼睛,陪伴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然后,靜靜期待若干年以后的重逢,她相信,在另一個世界,他定會等她。
總會有那么一個人,在他眼中,你是他的獨一,他是你的無二。世界這么大,他卻只想與你相遇。但愿我們都能尋到自己的“同類”,牽手閱盡人世的風景,途經愛情,目睹愛情,最終相信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