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歷年間的一個秋夜,星光月色悄悄點亮無邊的柔情。而一墻之隔的一對男女,卻是心如鹿撞,盼了許久的相約之夕終于來臨,心中交織著喜悅與憧憬。終于,男子逾墻而入,女子啟扉相迎,晚風拂過,花好月圓。待得月兒西沉,兩人才依依而別,女子剪下一縷青絲,囑咐男子回去后也將一縷黑發剪下,編成同心結,讓兩心于絲發纏繞間地久天長。
相傳“結發夫妻”一詞就是從這個溫柔的夜開始,走進千百年來每一對幸福的人兒心中。寫下晁采這個女子時,心里也是充盈著滿滿的團圓與幸福,一如千年前那個秋夕之月,澄澈玲瓏,柔光四溢。
晁采出生于江南吳郡詩書之家,自幼慧美,文采絕世。她一直長在深閨,無人得識。據說是因她偶然被一女尼遇見,女尼深為其容顏才情所動,后云游四海將晁采之名遠播天下。自此,晁采雖身在閨中,卻已成為很多男子的思慕之人。亦有不遠千里來求一見者,只是晁采家教極嚴,加之她心靜如水,那些人皆是黯然而去。
這個美麗多才的女子,不同于當時的其他才女,她不張揚,不結交權貴,不唱和名流,她就那樣守著無瑕時光,任風云擾攘始終靜若春花。在草氣花香陪伴的成長歲月里,鄰家少年與其一直相伴,待年長后因避嫌分開,兩人已是芳心暗許,若東風潛送,吹開心中花千樹,芬芳了所有柔情似水的晨昏。
少年名叫文茂,亦是多才之人,當青梅竹馬的時光走遠,卻散不了心底的容顏。雖然兩心如一,可是一道高墻卻如水阻山隔。晁采每日想著墻那邊,想著那個月下窗前讀書的少年,會不會也偶爾抬眼想起自己。幸好侍女小云是知心之人,悄悄往來,傳書送詩,才讓那份癡情繼續于風中雨里,息息相通。
只是年華如水消逝,閑看庭前花落,常起悲憂,靜聽窗外風吟,頓生綺怨。于是晁采便書詩一首遞與文茂,詩云:“晚來扶病鏡臺前,無力梳頭任髻偏。消瘦渾如江上柳,東風日日起還眠。”將徹骨思念和憔悴無奈盡情揮灑,深閨寂寥,思念如草叢生。
閑暇時,她喜歡倚窗看云,云彩游蕩舒卷之間,情思暗寄。她和他若是兩朵自由的云,便可在天空中相遇,上演夢里的相知相愛。她的閨房題為“窺云室”,書房名為“期云館”,窺云期云,而另一朵云仍在彷徨,找不到通幽的路。
一日,池上蓮開,風香水暖,晁采采下蓮子送與文茂。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文茂又如何不知此中深情?憐子思我念我,我心依然,憐子何日含笑入簾,將一份長久的幸福灑滿整個夜晚。于是便有了美麗的傳說,文茂日日把玩蓮子,一次不小心將一顆蓮子失落于池中,心亦有所失,仿佛失落的是一份期待的美好。多日之后,池中生蓮,卻是那顆蓮子落水而生,文茂的希望便也如池中翠綠,一片青蔥。有一天,池中蓮綻,卻是花開并蒂,這一朵并蒂蓮也將兩人心中的幸福引放,仿佛都看到了美好的未來。晁采詩中說:“并蒂蓮開靈鵲報,倩郎早覓賣花船。”綺麗的希望沖淡了相思之苦,兩人都在勾勒著生命中最動人的一幕。
于是便有了那一夕相會,以慰多年的相思相愛。而結發之緣更是美如傳說,情透千年。兩人最終結成眷屬,并沒有辜負了曾經的相思,雖歷經了太多咫尺天涯的守望,卻在紅燭點燃的那一刻,映暖了一生的相守。
婚后雖也有短暫的分離,卻是更深長的醞釀。一個細雨紛飛的上午,她想起進京赴試的文茂,飽含深情寫下《雨中憶夫》:春風送雨過窗東,忽憶良人在客中。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隨風去與郎通。
那一份牽念,雖在風雨之中,卻毫無傷懷落寞,宛若杏花春雨,滋潤著生命中最美的花開。可以想象,他們以后日日相伴,至老至死,那份情亦永遠如初。如此,面對古代太多的傷情紅顏,晁采的幸福如云破月來,如忽然花開,點亮了所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