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利克斯林場鉛鋅銀多金屬礦點位于大興安嶺成礦帶北段,成礦性具有區域一般性特征和地域特性,研究該區域對今后林區通過土壤測量尋找成礦信息的找礦方法及中生代火山巖區成礦因素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研究區地質背景特征
研究區位于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克一河鎮南東約12km處,大興安嶺北段近主脊位置。
根據槽臺觀點研究區位于興安地槽褶皺系,喜桂圖旗中華力西期地槽褶皺帶,喜桂圖旗復背斜與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區的接觸帶附近,位于北東向頭道橋——鄂倫春自治旗深斷裂帶西部;板塊構造學說劃定本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亞板塊(Ⅲ)西伯利亞陸緣增生帶(Ⅲ1)東烏旗——扎蘭屯火山型增生弧(Ⅲ3)。
區域范圍內,古生代之前地層遭受后期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強烈破壞,或被中生代火山覆蓋或被后期侵入體吞噬,研究區內未見出露。中生代火山地層在區域范圍內則出露分布廣泛,伴隨強烈的火山活動和巖漿侵入活動,形成陸相火山巖為主要巖性的地層,地層總體走向北東——北北東向,區域內出露中生界侏羅系瑪尼吐組,大面積出露侏羅系白音高老組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見表1)。
區域范圍內侵入巖不甚發育,可見中生代侏羅紀鉀長花崗巖、花崗巖小巖株出露,其受構造控制明顯,呈北東向、北西向侵人中生代火山巖地層內。
研究區構造特征明顯,經歷了多期次強烈構造變形,區域范圍內中生代火山構造運動強烈,存在數個古火山口,研究區一帶構造樣式為脆性斷裂火山噴發帶,運動方向水平拉張,使得區域范圍內地貌特征表現為溝谷縱橫,走向差別明顯,局部走向呈放射狀,地勢起伏較大。
2.研究區地球化學特征
(1)1:20萬土壤測量特征
根據1:20萬克一河鎮幅M-51-(15)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成果。圈定研究區位于“鉛、鋅、銀多金屬Ⅱ級找礦遠景區”的西邊部,同時位于4乙2鎢鉬族元素綜合異常內,異常面積約17.20km2,異常長軸走向為南北向,長短軸比例5:3,異常組合為w、sn、Hg、Mo、Ag、Ph、Bi、zn元素組合異常,異常元素重合性好、規模較大、強度較高。
(2)1:1萬土壤測量特征
研究區內后進行1:1萬土壤測量工作,圈定三處綜合異常。LAP1高值區、較高值區分布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呈帶狀位于白音高老組地層與鉀長花崗巖巖株內外接觸帶,該高值區、較高值區的形成主要與巖漿硫化熱液或同巖變質硫化熱液有關,是尋找以Ph為主的多金屬礦床的理想靶區。
LAP2、LAP3兩個高值、較高值區呈橢圓狀北東走向位于研究區東南部,白音高老組與瑪尼吐組接觸帶。高值、較高值區的形成主要為巖漿硫化熱液沿斷裂及圍巖裂隙以充填及擴散交代的形式,進入了比較松散的火山巖地層,最終形成高值、較高值區,是尋找以Ph為主的多金屬礦床的有利地段。
①LAPl鉛鋅銀鉬綜合異常
LAPl綜合異常面積約1.72Km2,長近2,500m,寬在350m~1,500m之間,地質背景為白音高老組地層與侵入巖的內外接觸帶。Ph、zn、Mo、Ag四種元素在該異常均有顯現,且單元素全區最大值均分布于該異常區內。異常具有面積大、規模大、強度高、套合好、有明顯濃集中心的特點,Ph、zn、Ag濃度分帶達3級。沿異常走向由南西至北東形成二個明顯異常濃集區。
北東部子異常:成礦元素Pb、zn濃度分帶達3級,濃集區的規模形態一致,均呈橢圓狀,濃集中心面積約0.10km2。極大值分別為Ph:2,409.58×μg/g、Zn:1,542.53×μg/g,兩極大值同時也是全區Ph、zn元素化驗最大值。伴生元素Ag元素分布面積較大,約0.42km2,有明顯濃集中心和濃度分帶。Mo元素異常呈零星出露,強度低、規模小。從元素組合、出露面積、異常規模、強度可以看出:子異常組分分帶較清楚,不同組分的異常中心沿北西方向變化,而且相隔的距離較大,表明成礦作用時間相對較長,是有利于不同期次成礦元素富集的指示標志。同時異常組分除成礦元素Pb、zn外,主要是前緣元素Ag,而且規模大、強度高,尾部元素Mo只有較弱異常。南西部子異常:濃集中心面積約0.3km2。其中Ag、Pb、zn元素濃度分帶達3級,Mo元素濃度分帶達2級。濃集中心極大值分別為Ph:1,450.63×μg/g、Zn:1,445.63×μg/g、Ag:7.07×μg/g、Mo:44.11×μg/g。該子異常面積較大,濃度分帶明顯,而濃度梯度變化較小,表明該子異常礦化相對均勻。
②LAP2鉛鋅銀鉬綜合異常
LAP2異常面積0.54Km2,北北東向展布,異常南北長1,200m,東西寬300m~500m,地質背景為白音高老組與瑪尼吐組地層接觸帶位置。主成礦元素Pb與伴生元素zn、Ag分布面積較大,呈中等強度和規模,有較明顯濃集中心和濃度分帶。Mo元素異常雖強度較高,但異常面積、規模小,表現為點異常特征。
3.礦體地質特征
經過槽探揭露,目前研究區內揭露發現三條礦(化)體。
I號鉬銀鉛礦(化)體位于研究區西北部,白音高老組地層與鉀長花崗巖巖體的接觸帶附近,賦存于白音高老組流紋質角礫凝灰巖內。地表未見該礦(化)體露頭,1:1萬土壤測量分析該處化探值最高點Pb 1,450.63×10-6,Zn137.74×10-6,Ag7.07×10-6。LTCl、LTC2、LTC6三條探槽南北平行向布設,三條探槽揭露控制該礦(化)體長度約220m。礦(化)體走向北東,傾向南東148°~155°,傾角60°~69°。LTC6探槽內控制該礦(化)體假厚度1m,傾向155°,傾角60°,礦(化)體內巖石風化破碎,灰褐色褐鐵礦化強烈。LTCl探槽內控制假厚度9m,傾向153°,傾角68°,探槽內見原生方鉛礦脈,脈寬2cm~15cm,方鉛礦呈脈狀、團塊狀產出,礦(化)體內褐鐵礦化、鐵錳染強烈,圍巖為蝕變凝灰巖。LTC2探槽控制I號礦(化)體假厚度3m,傾向148°,傾角69°,見原生方鉛礦呈團塊狀產出于圍巖中。
Ⅱ號鉛鋅銀礦(化)體位于研究區東北,溝谷內。圍巖為鉀長花崗巖。地表0.2m下見該礦化體露頭,土壤測量分析該處化探值為全區最高點Pb2,409.58×10-6,Znl,542.53×10-6。LTC3揭露控制該礦(化)體。取刻槽樣15m,取樣為黑褐色金屬光澤風化物質。0~1lm(H1-H11)Pb達到了邊界品位,一處達到工業品位,Au、zn、Mo、Ag元素均有礦化顯示。礦化體與殘坡積界線走向北東,傾向南東150°,傾角60°左右。
Ⅲ號鉛鋅銀礦(化)體位于研究區東部,處在白音高老組與瑪尼吐組地層的接觸帶上。地表未見露頭,土壤測量分析該處存在多個相鄰分布的Pb、zn元素400~500×10-6的高值點。該礦(化)體假厚度1m左右,LTC21、LTC22兩探槽控制長度約190m,北西走向,傾向南西,傾角60°~62°。探槽內蝕變情況較LAPl異常區內探槽較弱,具硅化、褐鐵礦化、鐵錳染現象。部分角巖化安山巖斷裂面可見黃鐵礦化、鐵錳染。推測該礦(化)體埋藏較深。
4.礦床成因及找礦特征
(1)礦床成因
大興安嶺北段是我國重要的金、銅、鉛、鋅等多金屬成礦區之一。礦體多具有明顯的北東向、北西向走向的分布特征。成礦時期主要集中在中生代中晚期,礦床與中生代中晚期火山巖、次火山巖具有內在的成因聯系。斷裂構造是主要的容礦構造,多組斷裂構造的交匯部位是礦化的有利部位,研究區內揭露三條礦(化)體產出于中生代火山地層接觸帶、火山巖地層與侵入巖接觸帶附近,成礦元素主要為Ph、zn、Ag,產出走向與斷裂構造走向趨于一致,可見其受構造控礦影響明顯,綜合研究區地質、化探、物探特征,礦床成因類型應為:中生代斷裂構造及巖漿活動控礦,含礦熱液活動與圍巖疊加作用,造成Pb、Ag、zn元素延斷裂帶局部富集成礦的熱液充填脈型礦床。
(2)找礦特征
鄂倫春自治旗利克斯林場鉛鋅銀多金屬礦研究區位于頭道橋——鄂倫春自治旗深斷裂帶西部,處于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鉛、成礦帶中部,成礦區位優越。研究區內中生代火山巖地層發育,地表褐鐵礦化、硅化等蝕變現象強烈。該礦點通過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選區,1:1萬土壤測量工作圈定主要工作靶區,地表通過槽探工作揭露,深部通過鉆孔工程驗證追索。筆者結合大興安嶺北段林區多年找礦工作經驗及利克斯林場礦點的研究分析,總結在林區尋找中生代火山巖區隱伏鉛鋅銀找礦特征如下:
①重視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5萬土壤測量圈定的地球化學異常,Pb、zn、Ag元素異常套合好,濃集中心明顯,具較均勻分布的高值點的組合異常,且與地球物理異常區吻合較好,一般都是重要的鉛鋅銀多金屬找礦地段。除重視I級(甲級)異常外,還要重視如Ⅲ級(丙級)異常中Pb、zn、Ag元素具有一定規模的低值組合異常。
②1:1萬激電中梯測量視極化率5%~7%,視電阻率800Ω·m~1000Ω·m地區,以及1:1萬土壤測量Ph、Zn、Ag元素數值有連續高值點,同時較高值點均勻暈散的地區,一般均有需找深部礦體的可能。1:1萬土壤測量過程中,應注意由于遭受冰凍風化地表存在大量碎裂裸露巖石塊的地區及凍土層與基巖層發生較大位移的地區,這些地區存在元素異常的位移,應做甄別判斷。
③中生代火山巖——次火山巖出露廣泛,巖漿活動強烈地區,是區域范圍內重要的成礦位置及時代。尤其以流紋質凝灰巖與花崗斑巖巖性組合為主的區域。區域構造帶附近,尤其是北東向活北西向的次級構造,是區域內與成礦最為密切的控礦構造。
④基巖出露較差地區,應注意強褐鐵礦化、硅化的零星出露的地段,這些地段往往指示深部礦化情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