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命橫刀立馬,安定祖國四方,瀾壯中華邊防……
將這三句話的第一個字連起來,是一個了不起的名字——戴安瀾!
這個名字還代表著一支了不起的抗日隊伍——中國遠征軍。
故事還要從戴安瀾說起!
戴安瀾出生在安徽無為。當時,中國正值亂世之秋,軍閥混戰,日本帝國主義伺機入侵。
為了拯救中國,戴安瀾做出一個堅毅的選擇——衛國從軍。
1926年,戴安瀾以優異的成績從黃埔軍校畢業。作為第三期畢業生的杰出代表,他要用所學的一切,回報危難中的祖國。
機會來了。兩年后,黃埔軍校精英部隊揮師北伐,立誓剿滅全國割據軍閥。
這支部隊,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帶著年輕人的銳氣呼嘯而來。
居心叵測的日本人將這一切看在眼里,他們擔心中國一旦統一,必然不能任其掠奪。
于是,一個陰謀浮出了水面。
日本人決定: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妄圖切斷北伐進程。
當北伐軍隊攻克濟南時,日軍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并肆意焚掠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
對于日本侵略者的殘暴,戴安瀾刻骨銘心。
1933年2月25日,戴安瀾所在的國民軍第二十五師揮師北上,宣誓抗日。
團長戴安瀾帶領第145團在廣場上整齊列隊,個個精神抖擻,立誓重整山河。
3月10日,日軍第8師在古北口和戴安瀾部隊邂逅,隨即轉入激戰。
全線戰況異常慘烈。
日軍憑借武器優勢,集中猛攻戴安瀾陣地。
戰況對中國軍隊十分不利,僅僅半日時間,中國軍隊損失過半。
悲痛、焦急在戴安瀾的內心沸騰著,但他立刻鎮定下來,重新布置攻防。
他命令各營占領有利地形,不斷交換陣地,迷惑日軍。
與此同時,戴安瀾采取收縮打擊的戰術,巧妙地將有生力量集中在一起,集中火力,對抗敵人薄弱環節,以此削弱敵人的武器優勢。
拼到最后,戴安瀾干脆從陣地中跳了出來,帶領將士們和日本人展開肉搏。仰仗武器優勢的日本人,根本沒有料到中國軍隊會如此勇猛,倉促之間,潰不成軍。
正是這股破釜沉舟的勇氣,讓戴安瀾帶著將士們從死人堆里殺出了一條血路。
他的勇敢讓日本人心驚膽寒。
1942年3月8日,戴安瀾迎來了第二次報仇的機會。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全面展開,反法西斯戰線也全面拉開。
東方戰線上,中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在中緬邊境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
戴安瀾率領一個師的力量星夜趕到緬甸同古,與英國軍隊匯合。
同古是緬甸南部的一座小城,距緬甸首都仰光260公里,占據了公路、鐵路和水路要沖,地位十分突出。
19日,日軍與戴安瀾部隊接火。
戴安瀾的眼睛中充滿了復仇的血絲,大敵當前,他厲聲宣布:“犯我中國,決一死戰!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各級皆然。”
那高亢的聲音回蕩在同古小城中,將士們群情激奮,吶喊震天!
接下來的日日夜夜,戴安瀾身先士卒,手提一挺機槍,帶頭沖上前線,與日軍作戰。
子彈打光了,刺刀拼彎了,日軍也膽寒了。
驚慌失措的日軍,用了十天的時間調來大批后援部隊,全力向戴安瀾發起猛攻。
戴安瀾也急速調遣后援力量,積極投入戰斗。
此時,敵我雙方都很緊張。
在緊張之余,戴安瀾又是靈機一動。
他命令第五九八團第三營,以一連部隊偷襲日軍后背,擾亂日軍部署。
果然,日軍忽然受到重創,一時亂了陣腳,戰線無法向前推進。
戴安瀾隨即將部隊集中在戰略要點上,全面壓制日軍攻擊。
他一邊指揮,一邊舉槍掃射,打得敵人潰不成軍。
眼看突圍無望,日本人又開始利用武器優勢,迅速調來飛機大炮,協助地面戰斗。
情況又開始出現反轉,在日軍步兵、炮兵、空軍的聯合攻擊下,戴安瀾陷入四面受敵的狀態,形勢險惡。
但是,在同古拖住日軍,是中英同盟既定的計劃。為了完成這個計劃,戴安瀾下了死命令:要求各團緊守陣地,不要保護師部,全力殲滅來犯日軍。
他已經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只求與日軍決一死戰。
戴安瀾的大無畏精神感動了全體將士,士兵們個個表情堅毅,將生死看得輕如鴻毛……
同古一戰,第200師以9000人隊伍,抗擊兩萬多日軍達12天之久,消滅日軍5000多人,使日軍遭受了南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敗。這也是遠征軍入緬作戰的首次勝利,打出了國威,震驚了世界。
然而,緬甸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由于英緬軍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陷入被動的失敗境地。
戴安瀾不愿意接受這樣的事實,既然來了,他就沒有準備茍且偷生。
一個月后,在一次更加猛烈的交鋒中,戴安瀾手舉機槍,奮力殺敵,卻被敵人的炮彈擊中,以身殉國,年僅38歲。
從遠征異域到馬革裹尸,戴安瀾馳騁沙場,完成一個軍人最神圣的職責。
人們的耳邊還回蕩著他曾說過的話——“祖國的存亡,在于我們自己,保衛祖國,是我們應盡的責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