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針對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金融體制改革仍需發力。”
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具有全局和戰略性的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正在不斷優化。然而,也要看到,中小企業是最脆弱的經濟個體。在經濟轉型升級時期,受產業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經濟波動影響,一些中小企業面臨更大困難,包括融資難、融資貴、利潤空間小、轉型難、經營難、用工難、稅負重等一系列問題。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融資難。
7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表示,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李克強總理近期考察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時強調,“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光有血液沒有肌體,經濟活不了;光有肌體沒有血液,經濟也活不了。”中國經濟正進入“銜接期”,金融要發揮重要支撐作用。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針對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金融體制改革仍需發力。”
近年來,國家和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深入到企業去看,真正解決的問題又非常少。傳統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做法出現了“五多五少”:文件很多,落地辦法少;口號很多,付諸行動少;理念很多,操作措施少;規劃很多,事后考核少;愿景很多,技術手段少。有的企業主在網上反映:“每每看到李克強總理說做企業難,要為企業辦事提供方便,心里就會覺得溫暖。可是那種溫暖只是暫時的,因為頭一天我們還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二天你又會陷入人格分裂的境地。”
今年以來,企業反映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明顯增加,降低融資成本的呼聲日益強烈。調查數據和統計數據表明,當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一種結構性現象。要解決結構性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應著重從規范商業銀行收費、加強金融創新、加快發展小型和民營金融機構、改善企業經營環境等多方面入手。
融資難、融資貴依然突出
市場利率過高,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存在。調查發現,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大多用于經營周轉,其次為項目推廣和固定資產投資。在融資時,有企業反映,銀行出于自身風險控制的考慮,通常更傾向于向政府項目或國有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向民營企業的貸款則要求全額抵押。有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則比同期銀行貸款基準的利率高出10%-50%左右。
貸款政策粗放,小微貸款審批難、審批慢依然存在。有企業反映,現行的限貸行業分類太粗以至貸款資源分配不合理。同時,有企業反映銀行的審批流程過長,有的授信報告要3-4個月才能完成,難以與企業需求相匹配。例如,受托支付制度要求企業在授信時就要提供采購合同,審批流程時間又長,企業不可能等得及原合同的執行,造成真放款時合同早已執行完畢。
實體經濟得不到金融活水的滋潤便不能得到真正發展。從另一方面講,離開了實體經濟的“土壤”,資金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膨脹的現象亦會更加突出,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居民財富分配,加劇社會矛盾。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數量已占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全國共計6000萬以上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對中國GDP的貢獻率早已超過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業機會,小微企業正逐漸成長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然而,即使在經歷去年以來的連續降息降準之后,小微企業的融資現狀仍不容樂觀。對于金融機構,企業普遍希望其在困難時期可以有所“讓利”,并能繼續優化信貸政策、簡化信貸流程、促進公平競爭。對于政府,企業的訴求集中在解決信息對稱、放寬融資渠道、出臺扶持政策等方面。調查分析發現,在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造成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企業自身還款來源的減少。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企業現金流減少,抵押物價格縮水,撤保現象增加,區域風險上升,企業信用評級下降。
與傳統制造業受困于銀行等間接融資渠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興服務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行業,正受到各路資金的追逐。
同時,如何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防范過度流入資本市場形成空轉,還必須完善各方面的政策措施,讓做實體經濟有利可圖。
企業融資難的渠道障礙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取得了巨大發展,并在解決就業、貢獻稅收、技術創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國,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和不成熟,社會信用環境不完善,中小民營企業進行融資時受到的限制比較多,融資困境也同樣阻礙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融資渠道比較狹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分為內源融資渠道和外源融資渠道兩大類。其中,內源融資渠道包括內源性權益資本融資渠道和內源性債務資本融資渠道,外源融資渠道包括直接融資渠道、間接融資渠道和政策性融資渠道等。在實際中,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狹窄,主要是依賴業主投資、內部集資和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盡管風險投資、發行股票和債券等融資渠道也被使用,但對中小企業的作用仍很有限。
從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其資金需求增速迅猛。從資金需求的角度來看,單個企業資金的需求量相對于大企業來說并不大,但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存在資金短缺問題,整體上存在一個較大的資金需求總量。但由于中小企業難以滿足銀行貸款的抵押擔保條件且貸款風險較大,以及財務管理水平較低等,再加上基層銀行發放貸款的權限相對有限,致使銀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從總體上來說,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依賴非正規金融渠道。由于受到信息相對封閉、資產抵押能力弱等方面的局限,中小企業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融資面臨較大約束。企業的融資時效性要求迫使中小企業求助于手續簡便的商業信用和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雖然這些渠道的融資成本往往高于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但它們能更好地適應中小企業經營靈活性要求。除商業信用外,民間借貸等各種非正規金融活動也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
企業融資難的體制障礙
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商業銀行的貸款主要是面向國有企業或其他大企業,并且雙方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伙伴關系。由于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所有制性質的價值判斷依然存在,即根據所有制、規模大小和行業特征而偏向公有制大企業。我國銀行業的制度安排大都以大企業、大項目、大資金需求為工作對象和重點,從評級標準、風險分類、抵押條件、收費標準等均較少考慮小企業及其融資特點。此外,中小企業在公開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也常受到規模歧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中小企業融資的能力。
中小企業信用缺失,征信系統不完善。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企業信用關系到市場能否有效運行和健康發展。而目前我國企業信用嚴重缺失,不但拖欠銀行貸款,還借各種名義逃廢銀行債務。另外,目前我國信用制度建設落后,缺乏信用激勵和懲罰制度,在企業融資、市場準入和退出等制度安排中,還沒有形成對守信用的企業給予必要的鼓勵、對不守信用的企業給予嚴厲懲罰的規則;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滯后,尚未建立起作為信用體系基礎的信用記錄、征信組織和監督制度。因此,銀行獲得的企業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容易產生拖欠和不還貸等問題。
信用擔保等中介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滯后。我國以法律形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是,能否落實則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現在的擔保組織難以落實,擔保能力與實際需要有很大差距,中小企業之間依法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性融資擔保更是難見蹤影。風險投資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投資實際上也少得可憐,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發展。
缺乏統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體系。目前,我國涉及中小企業管理的政府部門主要包括工信部中小企業司、科技部、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工商管理總局、商務部出口中小企業處等,這些管理機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不同業務范圍等分別進行管理和指導。但是,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機構設置重疊,管理職能重復以及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中小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規劃和協調,也不利于政府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有的企業主反映,現在企業非常難,經營難,暗箭也難,要防范來自各個權利機關的黑手。
從深層次原因看,金融體系一些不合理的體制性、機制性因素也同樣不容忽視。首先是政府融資平臺等主體存在財務軟約束,對資金價格不敏感。占用了大量信貸資金,產生擠出效應,制約了對小微企業、“三農”等其他實體經濟領域的信貸供給。其次,我國資本市場結構單一,缺乏層次性。企業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籌集資金難度較大,轉而被迫尋求債務融資,企業杠桿率被過度放大。第三,基層金融,特別是專門服務于小微企業的社區銀行發展不夠。
改善企業融資現狀的建議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針對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金融體制改革仍需發力。
首先,轉變銀行考核導向,杜絕不合理收費行為。引導商業銀行自上而下轉變和完善考核體系。增加貸款成本定價透明度,改變名義利率低而實際綜合回報率高的情況。規范銀行吸收存款的行為。不得為增加存款而要求貸款企業完成較高比例的存款,或將吸存費用轉嫁給企業等。
其次,加強金融創新,優化信貸資金配置。優化貸款期限結構。創新互保合作方式,防范和緩釋企業互保鏈風險。創新貸款還款模式,緩解企業還貸資金不足的矛盾。
第三,加快發展小型、民營金融機構,進一步提高信貸市場的競爭性。在加強監管和完善風險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加快構建與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濟等微觀主體融資需求相對稱的、有序競爭的小金融機構體系。
第四,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引導企業平穩健康發展。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增強企業經營發展的造血能力。
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技術突飛猛進,也讓民間金融創新升級為互聯網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熱點不斷,創新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從小微企業的發展階段和融資流程來看,當前互聯網金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加強互聯網信用體系和風控體系建設,降低企業融資風險。信用體系不健全會制約小微企業融資,會制約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的發展。風控互聯網能更加有效地強化各個環節和流程的風控,有助于破解當前的風控難。
第二,擴展網絡借貸的主體、種類和范圍。網絡借貸不再只限于P2P,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可以開展。
第三,創新發展多層次眾籌。眾籌實現了高速發展,不僅引進了國外的眾籌模式,同時也有了自己創新的模式——合投模式。股權、產權交易市場引進眾籌。各地建設中的股權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所謂四板市場,引進一系列眾籌公司,加快對小微企業融資的輔導和融資速度,在互聯網金融的大生態平臺下可發揮協同效應。
第四,在資本市場上,也需要制度創新。新三板、創業板正在降低門檻,這樣能夠讓更多的支持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在國內得到融資,進而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
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是市場主體,企業興則經濟興。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這一過程中,加強金融體制改革,從多層次深度破解企業融資難等各種難題,增強企業活力,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形成新的支柱產業,這是未來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