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最近的國務院經濟工作會議上表示,下半年宏觀政策上,“要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相機實施預調微調。”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緩中趨穩,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日趨明顯,穩增長和調結構雙壓力較大,為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挑戰,必須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
問題是,調控的著眼點是什么?如何實現精準有效的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在下半年的貨幣政策會如何貫徹這樣的調控思路?房地產市場微調控又該如何進行?
施調著力點是擴大有效內需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了部分省(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會上,李克強提出希望了解三個問題,“上半年經濟形勢”、“下半年經濟走勢”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還需要采取哪些有利于穩增長、促改革和調結構的措施”。在談及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增長減速這一問題時,李克強指出,中國各方仍需設法強化經濟增長的根基,尤其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的這一背景下。對于政府此后將在政策方面有何具體的行動,李克強的部署非常明確,他說:“政府會在此后推出一些有預見性的‘微調控’措施。”
對于下半年的宏觀政策走向,李克強認為,“要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相機實施預調微調。”
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施調重點應當著眼于擴大國內有效需求。這是因為,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增長速度為7%。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例行記者發布會上向記者透露,雖然二季度經濟運行緩中趨穩,處于合理區間,許多指標出現回升勢頭,但促進經濟穩定向好仍要付出很大努力。
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這是30多年來投資率不斷攀升、消費率不斷下降的結果。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我們成功地解決了計劃經濟下的“短缺”難題,但對市場經濟下的“過剩”尚缺乏深刻理解,更缺乏有效的解決辦法。
微調需參考三大參照因素
要做到科學有效的“預調、微調”,前提是找到“施調”的必要參照。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說,一個重要參照是潛在經濟增長率缺口(即潛在經濟增長率與實際經濟增長率的差額),政策調節要盡可能使其趨向于零;另一個就是通貨膨脹率缺口,鑒于改革開放以來凡通貨膨脹率低于2%的年份都是經濟趨于衰退的年份,高于6%的年份都是經濟趨于過熱的年份這樣一個基本經驗現實,政府調控部門就一定要在這兩個指數發生之前做出放松或緊縮性逆向調節;再一個就是貨幣供給增長倍數,即貨幣供給大體為同期GDP增長率1.8-2.3倍的關系,根據貨幣供給高于或低于此倍數做出事先逆向調控。
貨幣政策實施精準的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
下半年,貨幣政策會更側重于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創新型工具和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等定向調整工具的操作力度會明顯加大。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貨幣政策開始預調微調。去年11月22日第一次調低利率;今年春節前大幅調低準備金率;3月1日又再次降息;4月19日,央行宣布降準1個百分點,并對小微企業、“三農”等特定領域的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力度之大實屬超出市場預期;央行在6月底時再度降息,并為部分金融機構定向降準。
在央行連續降準降息,以及其他一系列穩增長措施推出之后,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等經濟數據開始回升,社會融資規模、M2等金融數據也在4月份“觸底”之后連月回升。
隨著各項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充裕。下一步,貨幣政策仍將維持穩健基調,但會更加注重實施更為精準有效的調控方式,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
下一步,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基調,并可能會更側重于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具體來說:一是根據經濟運行需要,適時加強流動性管理;二是發揮新型工具定向調控的作用,同時注重市場預期管理;三是加快培育貨幣政策基準利率的有效傳導體系,解決利率傳導機制的“中梗阻”問題;四是調整不良核銷、信貸控制等政策,逐步緩釋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穩定;五是關注資產價格波動,謹防由此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樓市新政調控效果如何,尚待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樓市新政沒有采取激進舉措,著重強調的是一個“穩”字,各類微調控“工具箱”被穩健地打開。
總體看,近期宏觀政策是溫和的、連續的,其變動仍屬于預調微調的范圍,已出臺的政策并非要讓經濟重回粗放式增長的老路,而是為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尋求更佳平衡。
當前要“穩經濟”,先要面對兩大不確定性因素:一是地方政府發債和置換以及PPP(公私合營模式)項目的推廣能否解決地方基礎建設投資的資金來源問題,另一因素是房地產市場成交回暖能否持續以及能否在年內帶動房地產投資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