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互聯網時代,一切都覺得變化太快,給人一種一天不上網就跟不形勢似的。互聯網對我們的影響已經不是一點點,也不是一部分,而是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全方位影響。在互聯網的信息化和思維中,以前難以解決的變得易如反掌,過去不敢想的也早已變成現實。既然如此,那互聯網又如何影響農業的發展?它又能給農民帶來啥變化呢?國務院《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建設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憧憬著能享受到“互聯網+農業科技”帶來的便捷,早日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進農民繼續教育工程。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條件能力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團化辦學,促進學歷、技能和創業培養相互銜接。鼓勵進城農民工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等人員返鄉創業,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為此,農業部近期出臺了《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方案》,全力打造“互聯網+農業科技”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是個怎樣的平臺?我們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先生為大家進行解讀。
記者:請您介紹下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上有哪些功能?
唐珂: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是一個“精準、及時、全程顧問式”的信息化綜合性服務平臺,具有權威性、便捷性和實用性。它以云計算和大數據為支撐,整合了各類農業科教信息資源,集結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農技推廣、農民培訓與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從而搭建起一個中央與地方、專家與農技員、農技員與農民、農民與產業之間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橋梁,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科教服務“三農”信息化的水平。
從架構上看,云平臺包括了一個大數據平臺,涵蓋了體系綜合業務云、智慧農民培育云、農技推廣服務云、科技創新支撐云、成果轉化服務云和美麗鄉村創建云等6個專業云,包含了全國農業科教環能體系信息調度、智慧農民培育、基層農技推廣、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村能源、美麗鄉村創建、“智農卡”與“智農通”管理運營、標準化生產科技、農業科技創新支撐數據管理、現代農業裝備研發與推廣服務、循環農業創新與推廣、軍民融合產業服務、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信息服務和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等16個核心業務應用系統。
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了1.78億,全國100%的鄉鎮和87.9%的行政村通了寬帶。互聯網的發展正在不斷地改變和影響著中國的農民、農村和農業。可以說,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農民對信息技術的渴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而無論是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還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都需要與時俱進,需要運用信息技術來推動現代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這個云平臺在為農服務方面有哪些內容?
唐珂:云平臺涵蓋的內容很多,核心任務是通過服務云平臺建設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的效能,從而也進一步帶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從農技推廣的角度來說,盡管我國已經完成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立了一支完備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的隊伍,但新的時代又對農技推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是提升服務的效能,更要改變服務的手段。從2015年起,農業部將分類建設全國農技推廣服務基礎資源數據庫,通過給全部農技員發放“智農卡”,開通基層農技人員的“智農通”服務,構建一個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現代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全面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的信息化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今后,在這個云平臺上,只要利用一張“智農卡”,農民可以隨時將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傳給農技員或者農業專家,進行即時互動解決,而農技員也可以將采集的信息上傳到平臺,在平臺上及時解答農民的問題,并通過平臺獲取知識和專家支持,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到位率,也實現自我的知識更新。另外,農業管理部門還能實現對基層農技員的實時動態管理。
從職業農民培育的角度來說,云平臺尤其是智慧農民培育綜合業務平臺系統的建設,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創新了模式和手段。這個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智慧農民在線培訓教育平臺系統,可以為新型職業農民建檔立卡、跟蹤服務。利用這個平臺,新型職業農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享受各類科技信息服務,學習知識,互動參與,同時系統還能對他們進行在線認定管理考核,以及對接農村電商,以此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投身農業。可以說,云平臺將加快推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進程。
記者:云平臺到底怎么用?
唐珂:云平臺聽起來好像高深莫測,但實際應用起來十分方便,主要是依靠“智農卡”。“智農卡”是云平臺和電信運營商專門定制的手機卡,內置云平臺直通系統,面向入庫專家、基層農技員、新型職業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免費發放。只要將“智農卡”安裝到手機上,打開應用程序,就能即時享受到各種各樣的農業信息服務,并與專家互動;農技員用“智農卡”也能即時為農民進行服務。對于農業管理者來說,也能通過“智農卡”對農技員進行考核管理。當然,“智農卡”有針對上述這些對象的不同業務版本,但使用起來都很便捷。
與其他領域的信息化相比,農村地域廣袤,行業門類眾多,農業生產的不可控性較高,農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加之城鄉“數字鴻溝”拉大等客觀因素,決定了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過程。云平臺的建設也充分考慮了這一點,由于各地的農業發展情況不同,農民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也都不一樣。因此,農業部推行的是部、省、市、縣、鄉五級的互聯互通,業務聯動,分類分級進行建設云平臺。中央主要是整合資源,建立專業信息采集隊伍,組織專家和發布政策信息,是一個調度平臺。各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則負責地方云平臺的建設與推廣,提供具體的適合地方發展的信息服務內容,打通農技入戶的最后一米。
2015年,農業部計劃在全國發放不少于500萬張“智農卡”,落實不少于3000名專家、10萬名農技人員和10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啟動“智農卡”,最終全國免費發放不少于5000萬人(戶),逐步實現“智農卡”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持證農民的全覆蓋,為廣大農民提供“精準、及時、全程顧問式”的信息服務,全面提高農業科技的入戶率和到位率。
(《農民日報》記者 吳佩)
延伸閱讀
國外的“互聯網+科技”又如何
美國:互聯網讓農場管理更加便捷,農戶通過電腦、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可實時了解農場的土壤結構、作物長勢、灌溉施肥、農作日志、病蟲害情況,并且可以預測收成、預估盈利和管理庫存。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逐漸興起了農戶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方式,構成一個連接農戶和消費者的在線市場平臺。
澳大利亞: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研發各種便于農民使用的智能應有軟件,供農民免費使用。服務平臺包括信息監測系統、預測系統、農產品信息系統等,提供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流通等全過程的信息,供農業部門和農戶決策參考。此外,還開發了全覆蓋的定位系統,農戶可以借助GPS精確耕作,合理布局作物,還可以用于灌溉、災害防治等方面。
新西蘭:大力發展寬帶基礎設施,覆蓋郊區及農村偏遠地區,同時將信息化融入生態農業旅游,農戶擁有自己的網頁,把自己的產品及農莊的相關信息發布到網上,并提倡游客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使農戶、當地企業和游客之間形成良好的融合互動。
基層對“互聯網+科技”有何訴求
浙江省湖州市明鋒合作社理事長費明鋒:建立云平臺可以為農戶提供很好的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湖州市當地已經建立了“農技通”這樣的信息服務平臺,農戶與專家形成了良好互動。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新的銷售平臺,農戶可以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問題在于當前農村勞動主力依舊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對互聯網掌握程度低,應用起來也不方便,在搭建網絡銷售平臺、處理日常訂單等方面亟需外界幫助。
山東省平度市南村鎮農技員王倫世:能夠實現互動的網才是互聯網。現在在我們平度,智能手機的普及率比較高,普通農戶對于互聯網的接受也比較快。但是,對于農民來說,他們對互聯網的需求也相對比較實際,就是能馬上實現互動,幫助他們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現在的普通農戶已經不滿足于以往形式比較單一的農技指導模式,他們對農業知識的更新速度要求比較高。就目前來說,我們平度地區的農民比較關心土地流轉的各種信息問題,希望在這方面能與相關部門實現互動,即時咨詢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