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天氣日漸轉涼,以腹瀉為主的豬病也將逐漸進入高發期。引起豬腹瀉的病毒有很多種,但直接造成豬腹瀉癥狀并產生嚴重后果的主要有冠狀病毒屬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臨床上,豬傳染性胃腸炎以嘔吐和腹瀉為主,各種年齡的豬都易感,但以10日齡以內的乳豬發病率為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主要侵害哺乳豬、架子豬或肥育豬,以水瀉和脫水為主要臨床癥狀,發病率高達50%~80%,仔豬病死率在60%以上。通過病原分離、基因分析等實驗研究表明,造成近幾年全國性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株的持續感染引發。
病豬和帶毒豬是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從病豬糞便排出后,通過被污染的周圍環境使健康豬感染。特別是秋冬季節溫度低,如生活在密閉式高密度飼養豬舍的豬群經消化道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飼料、飲水和呼吸道吸入了帶病毒的空氣、塵埃后,更易感染發病。這兩種病一旦在豬群發生,便會迅速傳播,幾天之內就可以使全場的豬發病。由于豬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是兩種嚴重影響養豬生產的病毒性疫病,只有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才能做好這兩種病的防治工作:
第一,加強飼養管理。為提高豬體本身的抵抗力,要確保飼料營養豐富,防止飼喂霉變飼料。秋冬季節,要特別注意天氣變化,保持豬舍內溫度相對恒定,產房晝夜溫度要在25℃左右,護仔箱內溫度要在30℃以上,育成豬舍溫度要在22℃左右。同時,要在保溫的基礎上,做好豬舍的通風換氣和防潮濕工作。保持豬舍內空氣新鮮和地面干燥(室內濕度在70%以下),防止賊風侵襲。
第二,做好衛生防疫。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嚴禁從疫區、疫場購豬。當豬群受到感染威脅時,要強化人流、物流管理,防止因人員、車輛及狗、貓等流動以及用具交叉使用造成疫病傳播。飼養人員要通過更衣、換鞋、洗凈雙手、消毒等程序后方可進入豬舍。飼養員要認真清掃地面、洗刷料具。由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不耐干燥和腐敗,在陽光下暴曬6小時即被滅活(但放在陰暗處7天還能感染),常用堿性消毒藥如0.03%甲醛、1%苯酚、0.3%次氯酸鈉、1%氫氧化鈉、0.5%過氧乙酸以及碘制劑等均可以很快殺滅病原。因此,每3天要帶豬消毒一次,環境及豬舍內地面可以用2%的火堿消毒。
第三,進行疫苗接種。妊娠母豬于產前45天、15天分別注射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和豬流行性腹瀉疫苗免疫1頭劑。初生仔豬通過初乳可獲得足夠的免疫抗體。另外,應用康復豬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連用3天對新生仔豬也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也可以在疫情流行時給病豬注射免疫血清,小豬2~3毫升,中豬3~5毫升,大豬5~7毫升(后海穴穴位注射),預防效果可達到95%以上。
第四,開展對癥治療。由于這兩種病尚無特效療法,對癥治療僅可以緩解癥狀,防止繼發感染,減少死亡。具體做法是:對病豬可以試用抗菌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對脫水嚴重的病豬,用10%葡萄糖鹽水加適量抗菌素進行腹腔補液或口服補液鹽水供豬自飲或灌服。常用口服補液鹽水配方: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加涼開水至1000毫升。當然,豬群發病后,為迅速阻斷疫情蔓延,應立即隔離病豬,并對被污染的豬舍環境、飼養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