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畢玉森,一位地道的農民,今年已經60歲,是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辛安莊玉森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是當地有名的養殖能手。他從最開始養雞、鴨,到后來養豬、長毛兔,搞養殖20多年從沒虧過本。本文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畢玉森的養殖經驗。
養什么:根據市場發展趨勢定
“不管養什么,首先得研究市場。沒有銷路,養了也是白養,賺不著錢。”這是畢玉森經常告訴前來請教的養殖者的一句話,他也把這句話始終貫徹于自己的養殖之路。
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地政府支持農民養雞、鴨,有政策扶持,有銷售平臺,還給提供土地。當很多人還在觀望時,畢玉森認為政府給出的條件很優厚,開始走上了養殖的道路,養殖雞、鴨,使他賺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2003年,雞、鴨市場呈現低迷態勢,收益開始下滑。養豬市場逐步走向繁榮,畢玉森改行養豬,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2007年,畢玉森參加在山東省壽光市召開的中國豬業協會的會議,從會上聽專家分析預測說,2009年養豬市場有可能不太景氣。到了2008年,他決定把所有豬賣掉,結束養豬生涯。畢玉森說:“等真正市場不好了,再調整就晚了。”
結束養豬生涯后,畢玉森到山東各地考察,他發現養兔子在山東已經形成產業鏈條,有利可圖,市場發展空間很好。2009年,他開始養殖兔子,一開始養的是肉兔,后來又漸漸淘汰了肉兔,改養長毛兔。他跟著市場趨勢改變自己的養殖品種。
現如今,畢玉森又將目光投向了寵物兔、寵物鼠,他看中了寵物市場的發展空間。因為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里孩子少,沒有玩伴,很多家長就給孩子養寵物。以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寵物市場,現在已經發展到中小城市了。
以銷定養:降低養殖風險
在畢玉森看來,會賣與會養同樣重要。不管養什么,都得先把市場關系建立好。沒有市場的養殖風險太大了,不但賺不到錢,還會血本無歸。
開始養肉兔時,畢玉森聯合了其他8家養殖戶,成立了玉森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因為對養兔市場還不是很熟悉,怕養的兔子賣不出去,玉森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山東省萊蕪市一家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了5年的收購合同,這樣肉兔養大就有銷路。簽訂收購合同,雖然降低了養殖收益,但是同時也降低了養殖風險。
漸漸熟悉了養兔行業,有了自己的銷售渠道,畢玉森開始自養自賣。考慮到養肉兔抗風險能力差,近兩年,畢玉森將肉兔逐步淘汰,改養長毛兔。“這幾年長毛兔市場一直不錯,兔毛能夠儲存,抗風險能力強一些。”畢玉森說,“前期也是考察好市場才養的,與一加工企業達成了收購協議。”如今,光是賣兔毛,畢玉森每年就能收益30萬元左右。
規模養殖:引來中間商
畢玉森認為搞養殖,規模很重要。只有養的數量足夠多,才能引來中間商,也才能在談價格的時候占據主動權。
養寵物兔、寵物鼠,畢玉森就是這樣干的:在與一些實力大的中間商達成收購協議后,畢玉森直接養了上千只。“中間商一般不是本地人,他們希望與大戶合作。打個比方,中間商需要1000只寵物鼠,如果每個小戶能提供100只,他就得跑10家才能收夠。如果一家能提供1000只,即使價格高點,他也肯定愿意在一家買。”畢玉森分析說。
跟著有經驗的大戶學習養殖,也是畢玉森的經驗之一。在他看來,跟著大戶學,能少走許多彎路。規模養殖戶與散養戶是不一樣的。散養戶遇到的事少,經驗少。規模養殖戶,一般都是從散戶一步步發展過來的,跟他們交流,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養殖創業路,可以大大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養殖上了規模,兔子糞便也能夠賣不少錢。兔子糞便可以加工成很好的有機肥,畢玉森的養殖場一年能產4萬公斤兔子糞,可以賣到6毛錢1公斤,一年能有2萬多元的兔子糞便收入。知道他那里有大量的肥料,周圍老百姓都來買,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