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鯊魚又稱蘇氏圓腹、虎頭鯊、巴丁魚或八珍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是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優良淡水養殖品種。體色有黑、白、灰、紅四種,前三種體色的鯊魚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其中灰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多作觀賞魚飼養。該魚的軟骨組織含有硫酸軟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觀賞外,還具有藥用價值。
一、品種特性
淡水鯊魚體表光滑無鱗,體長側扁,背部隆起,頭扁平呈圓錐形,吻短,口亞下位,前后鼻孔距離較遠,鰓膜與頰部不相連。具有脂鰭,須2 對,頦須、口須各一對,側線平直。幼魚體側有3~4條縱向藍色條紋,成魚條紋消失。鰾大,具有輔助呼吸空氣的功能,不容易缺氧,在同池混養的鯉科魚類缺氧死亡時其仍能正常存活。
淡水鯊魚為熱帶魚類,喜底棲生活,適宜環境溫度為20~30℃,最佳為24~28℃,適宜pH值為6~7.2,水溫下降到18℃以下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弱,水溫低于12℃即開始死亡,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能自然越冬,適宜于南方或溫棚、室內養殖,生長快,一般1年可達11公斤左右。淡水鯊魚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能耐低氧,但生性膽小,受到外界驚擾時會在水中不停竄躍,因此養殖環境宜安靜。
淡水鯊魚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如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昆蟲或各種藻類,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成魚則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飼料為食,也喜食剩飯、米糠、麥麩等。若無專門的人工配合飼料,可用羅非魚飼料代替,也可投喂豬糞、雞糞、鴨糞等。
淡水鯊魚性成熟較晚,一般3~4齡、體重達3公斤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月至9月為繁殖季節。屬1年1次產卵魚類,每尾產卵30萬~40萬粒,卵小、黏性、黃綠色、呈透明狀。淡水鯊魚引入我國以后,已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目前仍以廣東、海南等南方地區養殖較多,湖北、江蘇、四川、重慶、浙江等地也已進行養殖。我國北方地區因該魚不能進行自然越冬,所以,有的地區僅以游釣為主。從營養價值等方面考慮,淡水鯊魚在今后幾年仍將活躍在水產品市場上,并將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二、建造養殖池
建議使用5~10畝的標準池塘養殖,池塘應靠近水源和電源,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日照充足,由于該魚膽小,所以養殖池塘不要設在公路兩側和人多地帶,保持池塘水深1.5~2米。在魚苗下塘前15~20天進行清塘,清塘可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與一般池塘相同,清塘后一周放水,并進行肥水以培育浮游生物,作為魚苗下塘后的天然餌料。
三、魚種放養
放養的魚苗要求品質純正、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大小在3厘米左右。放養前用30毫克/公斤的食鹽水浸泡10~20分鐘進行消毒。畝放養量一般為1500尾左右,放養時間一般在5月上中旬到6月上旬,當水溫達到18℃以上時即可放養。
四、飼養管理
魚苗下塘后主要以水中培育的浮游生物為餌料,如餌料不足可人工投喂一些魚蟲和線蟲進行補充。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養殖,可開始投喂蛋白質含量在35%左右人工配合破碎飼料。再養殖一個半月左右,就應開始投喂全價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飼料配比與羅非魚相似,蛋白質含量不宜過高,并根據魚體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飼料粒徑。
一般池塘養殖,日投喂2次,早、晚各1次,投喂以下午1次為主,可占日投喂量的65%左右,日投喂量為魚體體重的3%~5%。該魚十分貪食,因此投喂應堅持“飽食投喂”的原則,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
五、日常管理
池塘應配備增氧機,如無浮頭現象可以不開增氧機。每半個月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消毒,以預防魚病的發生。定期進行水質化驗,并根據檢查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池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保證魚體的正常生長。定期對魚體的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及時調整飼料投喂量和飼料配比。
堅持“一巡三防三查四看四定”(巡塘;防逃、防汛、防魚病;早查看魚苗是否浮頭、午后查看魚苗活動情況、傍晚查看魚池水質;看水溫、看水色、看天氣、看魚類吃食情況;定質、定量、定時、定點)的日常管理原則,發現情況并及時處理,保證魚體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對天氣的變化應多加注意,防止突然的溫度變化對養殖產生不利影響。認真做好養殖生產記錄。(彩圖參見73頁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