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2014年成功改版后的“微系列”原創品牌越來越鮮亮,2015年第一、二期,相較去年,“當家”欄目“微小說”派生出的其他欄目,刪繁就簡,泛出新綠,透現出編者精細的思辨。
微語錄。“名家手跡”、“微語錄”(內涵不同于今年)、“微世界”是去年的三個欄目。其中冠以卷首的12幅“名家手跡”固然讓讀者賞鑒到名家的“手書”,但更多的是閱讀名家們的微評之語;“微語錄”“微世界”可視作“微小品”。今年編者將“名家手跡”融入“微語錄”,“微語錄”“微世界”合至“微小說”,精當。
微紀實、微驛站、微欣賞、微頻道——精彩。一、二期四篇紀實性文章《筆走龍蛇的故事》《沉醉的心》《就差一支槍》《活在此時》依次記述沒有上過大學的三位工人、一位退伍軍人一路走來,鍥而不舍,在書法、謎語、文學創作、古宅保護等領域卓有建樹的故事,這些“天道酬勤”的真實故事,感人至深。再說去年“微現場”“微人物”等欄目的文章寫的也大抵是現實生活中有名有姓的人,不同于“微小說”中的人物為經藝術加工的典型。今年,由“微紀實”包容這兩個欄目就貼合;一期的“微頻道”《創新打造特色品牌 走出個性發展之路》是讀者對《金山》“拓荒”之旅的紀實性述評;“微欣賞”擴大了編者和讀者的審美空間。散文有別于小說、詩歌、戲劇,發展至今,分支更多,如果將“微散文”與其分支同步出現就難免“撞車”。筆者注意到,今年隱去了“微散文”而推出了上述“微驛站”等,就在變化中新意迭出。
微電影——精美。小說與電影水乳交融,“微系列”家族的新成員“微電影”給讀者帶來驚喜,豐富了審美認知。一二期的《七秒記憶》《背面》拍攝的是普通人的“愛心”詮釋社會溫暖的故事,片名簡練而深沉。前者以“順序式”鏡頭演繹了一位專業音樂治療的大學生,耐心輔導特教中心一名患“失憶癥”心理閉塞的孩子終于唱出了第一首曲子;后者是據江蘇大學基建處的退休職工邵忠義生活節儉、一生未婚、孤居斗室、生前資助兩百多名貧困學生、闔然長逝又捐出遺體和全部近60萬存款的事跡而創作的一部“微電影”,“倒敘式”構架,一件件動情事憑借豐富的“蒙太奇”手法漸次展現,塑造了主人公“歐陽忠懷”德厚流光的形象。
當今,微信、微博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打開了人們相互溝通的快速通道。這個“微”,興許是歷史的巧合,回看現已成為新常態的《金山》十多年的“微系列”創業之路,讀者堅信這條路通向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