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忠王李秀成》等14部、散文集《活寶》等2部、詩集《荊棘鳥》1部;拍播電視劇《西津渡》等4部,出版《廬山文集》10卷本;曾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文藝作品“駿馬獎”、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等文藝獎項。
建國后的十多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和農村題材小說”在我國的文學創作中一度占踞重要位置,當時全國長篇小說創作出版數量每年寥寥數部,出版總量與現在每年的數千部(2014年4100多部)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改革開放后,我國長篇小說創作進入復蘇期,至九十年代前期,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古華的《芙蓉鎮》、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等長篇作品轟動一時。隨著文學的復興和著名作家的不斷復出,此時的鎮江作家廬山也乘著這急遽變化的文學潮流,于1985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描寫清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長篇系列小說第一部《忠王李秀成》。該書的出版給當時在文壇上默默無聞的廬山以極大信心,翌年他一鼓作氣創作出版了第二部《西王妃洪宣嬌》,此后太平天國系列長篇一年一部,《東王楊秀清》《沙場情》《北王韋昌輝》《大渡河畔千古恨》等相繼面世,該系列長篇給當時正在復興的中國文壇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為他接下來創作的一部部長篇作品鋪墊了基石。
從他的太平天國系列長篇中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在西方列強威逼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民族矛盾加劇,階級矛盾激化,加之天災人禍,廣大農民苦不堪言,因此19世紀中葉的這場太平天國反清運動只是遲早的事情。從歷史背景看,太平天國為政教合一的政體,在宗教上洪秀全是教主,在政治上是國君;從社會階層看,太平天國主要由廣大農民構成,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往日里平起平坐的兄弟們,最后也只能以權力大小排座次,其權力和地位斗爭所釀致的“天京內訌”,決定了太平天國最終走向覆亡。
廬山在系列長篇中有兩位太平軍女兵:《西王妃洪宣嬌》中的洪宣嬌和《沙場情》中的鐘佩文。洪宣嬌是女軍統帥,揮雙刀,乘絳馬,戰酣時解衣縱橫,艷絕一時;鐘佩文為報殺父之仇,女扮男裝參加太平軍。她倆智勇雙全,情慧過人,小說在女兵塑造上別具風采。
除太平天國長篇小說外,廬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還創作出版了《雍正外傳》。此后,確切地說,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一發不可收,陸續出版了歷史人物傳記《唐伯虎全傳》《關漢卿全傳》和《絕代名姬杜秋娘》以及描寫富有鎮江地域文化色彩的長篇小說《皇陵鎮》和《風雨西津渡》等。前述四部人物傳記,所寫人物婦孺皆知,后兩部作品即《皇陵鎮》和《風雨西津渡》出版于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世紀之交,此時的中國文壇已沖破了文藝專制束縛,至少在理論上擺脫了過去無差別的“集體敘事”形態,優秀的重量級作品如陳忠實的《白鹿原》、阿來的《塵埃落定》、王旭峰的《南方有嘉木》等紛至沓來,此時廬山的寫作手法已很嫻熟,其《皇陵鎮》是以鎮江市句容的地域文化為背景,小說講述了三大家族在皇陵鎮的殘酷沖突,塑造的人物幾乎都處于高燒狀態,一切暴力、訛詐均在作品中風起云涌,小說再現了特殊時代的特殊風云。
《風雨西津渡》出版于2005年,它以鎮江市西津渡歷史文化為背景,講述了清未民初發生在這里的商海爭戰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波瀾,展現了征服與被征服的殘酷現實,小說中的對手往往成為后來的朋友,而朋友也往往轉化成敵人,人們常常處于被拷問和被顛覆的位置上。之后,該小說由廬山編劇為三十集電視連續劇《西津渡》,由吳子牛導演,于2011年在央視播映。
在《皇陵鎮》之前,廬山曾于1995年創作出版了反映改革開放生活的長篇小說《尋荒》,在《風雨西津渡》之前,又出版了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縣委書記》等,這些磨刀淬火之作都為他能夠創作出產生社會反響的作品打下了伏筆。出人意料的是2009年廬山還出版了散文詩集《荊棘鳥》,其不斷延續的創作爆發力令人稱贊。
2014年作家將自己的絕大部分作品匯集成十部文集,其中包括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散文集1部、散文詩集1部、電視劇本1部,累計17部文學作品。此外還有未收入文集的電視劇本《商神》《神矢》《京江祭》和散文集《白馬湖之戀》等,總計21部文學作品。
從時間表上看,廬山自1985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忠王李秀成》出版,至2010年完成電視文學劇本《西津渡》的寫作,到2014年該劇本的潤色出版,創作了29年/ 21部作品,平均一年多一部,其厚積薄發的力度所包蘊的創作激情可見一斑;從創作歷程看,這29年是他的創作旺盛期,對傳統文學的理解,對文化合圍中的文學轉型應用,他經歷了很多。
我以為他的文學創作形態呈現了前后兩個部分,一是以太平天國農民戰爭長篇系列小說為標志,二是以反映富有濃厚地域特色,特別是鎮江地方特色的長篇小說《皇陵鎮》和《風雨西津渡》為標志。前部分創作是噴發式作品,后部分創作是質的飛躍,這前后兩種形態相互獨立,交相輝映。因而,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可以看出他雖然身陷于歷史的碎片中,卻能夠摸索到可以梳理的罅隙,在重新訴說歷史、重新發現歷史、重新解構歷史的創作實踐中,作品讓讀者獲得了沉淀后的歷史真實,其鮮明的民族特質和社會風貌賦予了作品更多的精神文化和審美力量,十部文集的創作圖景再現了他的這種能力與追求,其中的時代變遷、人生百態、地域風情等,都讓人們解讀到了他所描述的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歷史信息,世界的真實面目往往在不經意的敘事中猛然凸顯,它們均為廬山在觀照社會歷史、關注時代特征、體現人文關懷的創作歷程上提供了極為明晰的佐證。
他雖然身陷于歷史的碎片中,卻能夠摸索到可以梳理的罅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