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a common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paintings of children at play, although their forms might be diverse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kind of painting matured in Tang Dynasty and many masters like Zhang Xuan emerging in large numbers. With the prosperity of economy and demand growth for aesthetics, it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各時期的“嬰戲圖”雖然在面貌上有著顯著的不同,千姿百態,但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以孩童們天真爛漫、妙趣橫生的嬉戲玩耍表達中國傳統思想對多子多福的熱烈追求。
一般認為,唐代晚期長沙窯遺址出土的“青釉褐彩嬰戲紋執壺”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嬰戲圖,但在安徽馬鞍山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朱然墓出土的“童子對棍漆盤”中,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嬰戲圖的雛形了。與此同時,中國畫史對嬰戲圖的記載也很早。唐代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史》是中國最早記錄繪畫作品的文獻,其中就提到了南朝時期的兩幅嬰戲圖作品,一幅是顧景秀的《小兒戲鵝圖》,一幅是江僧寶的《小兒戲鴨圖》。這兩幅作品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根據其記載及與朱然墓漆盤的比照,我們可以想見,“嬰戲圖”的出現應遠早于唐代。
在唐晚期長沙窯的嬰戲紋執壺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著圓圓的臉蛋兒、蓮藕般胳膊的小男孩兒。他身披飄帶,手舉蓮花,正興高采烈地向前奔跑,并快樂地向后觀望,好像在呼朋引伴。通過這幅“娃娃與蓮”,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對孩童形象的把握已經十分到位,孩童面容可愛,動態自然,身體比例和諧,充滿童真童趣。

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特別是人物畫在唐代有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很多以善畫人物著稱的大畫家,如張萱、周昉等。早期的嬰戲題材多為人物畫的陪襯角色,而畫嬰孩又有相當的難度,不僅要能畫出他們幼小稚嫩的身形、晶瑩剔透的膚色、驕憨天真的神態,在形貌上更需分別年齡的大小,掌握兒童的純真自然,因此畫史著錄中以畫嬰孩見長的畫家并不多見。據記載,張萱的人物畫在當時名重一時,他除了擅畫貴族、仕女外,還特別會畫嬰孩。宋代著錄宮廷藏畫的畫史著作《宣和畫譜》中論及張萱擅畫嬰孩時提到,在人物畫中嬰孩尤為難畫,因為嬰孩的形態面貌有著鮮明的特點,很容易畫成小孩的身體大人的頭或者與婦人相似。張萱畫的戲嬰圖,目前我們只能通過史料記載去感受,但對比長沙窯的嬰戲紋執壺,我們不難發現,唐時期對嬰孩形象的把握已經比較成熟了。同時,男童與蓮的結合,已經昭示了當時人們繪制這一題材以祈求“連生貴子”的吉祥愿望。
中國古代社會深受儒家思想教化,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由此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觀念使“嬰戲圖”在宋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同時,這種發展也與宋代封建社會經濟繁榮、人口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增長擴大了世俗階層;而經濟的繁榮又刺激了世俗階層對審美的需求。黃賓虹在《虹廬畫談》曾總括宋代畫家的選題風尚,為“一人、二嬰、三山、四花、五獸、六神佛”,其中的“嬰”即嬰戲題材畫作,已經排在了第二位,可見嬰戲圖在宋代已自成一派,并且是很受歡迎的熱門題材。

宋代江西景德鎮、河北定窯、磁州窯、陜西耀州窯都出現了很多繪有嬰戲圖案的瓷枕。1955年出土于河北邢臺的“童子垂釣枕”,是磁州窯的代表作品。畫面上,小童正在岸邊垂釣,他側對畫外,左手緊握釣魚竿,身體前傾,神情專注,十分可愛,水面上小魚已經快要咬鉤。這樣一個極富情景的場面,畫家僅僅使用了寥寥數筆,便將孩童的姿態及周圍的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線條均勻流暢,簡潔明了,顯示了宋代畫人高超的概括能力。
據史料記載,宋代擅畫嬰戲圖的畫家很多。《畫繼》中就記錄了開封兩位擅畫嬰孩的畫家,一個是喜歡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另一個是連宮廷畫院都要購其作品的“杜孩兒”。可惜這兩位嬰戲圖的大師級人物皆無作品流傳。
目前可見的宋代嬰戲圖中,以南宋蘇漢臣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作品《秋庭嬰戲圖》是宋代大畫家蘇漢臣的傳世之作,代表了宋代這一題材繪畫的高峰。蘇漢臣是北宋宣和年間的畫院待詔,以畫兒童題材的作品見長,他下筆纖細、準確,善于把握特定環境下兒童的心理動態,并通過兒童的活動來反映風土民情。他筆下的嬰孩刻畫細膩,體態健康,衣著考究,姿態活潑俊美,神情喜氣祥和,為后世嬰戲圖的創作奠定了基本模式。評者論其嬰戲圖云:“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
南宋以后以至進入元代,隨著文人畫成為畫壇主流,人物畫相對衰弱,不再重視精描細繪的寫實工夫,畫家在描繪孩童時,不是將孩童畫得老氣橫秋,便是畫得身小而貌壯,少年老成,無法掌握兒童純稚的神韻,因此嬰戲畫知名的畫家銳減,嬰戲圖作品數量也有所減少,在風格上也大都是對宋代傳統的延續。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同胞一氣圖》是元代嬰戲圖的代表,畫面上幾兄弟衣著華麗,圍坐在爐旁烤包子,場面極有趣味性,展現了孩童們貪吃好玩的天性,表達了兄弟同心、其樂融融的美好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