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數據顯示,我國PPI已經連續30多個月下跌,PMI亦低于榮枯線。我國制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應該如何應對?
苗圩:確實像你所說的,自2012年3月以來到今年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國PPI下降了1.9%,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同比持平。
產生這種情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礦石價格下降;第二個原因是國際輸入性價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價格大幅波動,輕工產品比如棉花,從最高1.9萬元/噸降到1.35萬元/噸,幅度相當大;第三個原因是我國產能過剩。產生這些問題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調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帶來的影響,是這“三期疊加”的結果。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四方面入手:第一是要堅定不移地調整產業結構,把長期以來以重化工業為主,以大量出口基礎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作適當調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國際市場也發生過了巨大變化,所以我們要做產業結構調整,要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
第二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固樹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制,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增加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時要加大對技術改造支持力度。
第三要按中央要求壓縮部分行業的嚴重過剩產能,在一定時間內比較好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包括暫停批準新上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產能,在建的產能也要停建或緩建,用一段時間消化過剩產能。第四就是我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后產能這項工作。通過這些措施,把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上去,產業結構轉變過來,為這些行業和企業新一輪發展奠定好的基礎。第五是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7%的GDP增長目標,對工業應該是一個考驗,是一個不低的目標。
苗圩:90年代前,我們在計劃經濟或者說短缺經濟下,只要能生產出來基本不愁銷。本世紀以來,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帶來了經濟發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輪發展中,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調整產業結構,再依靠過去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大量帶來環境負面影響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以持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