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以上兩句話,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此不贅述。狄氏將“好”寫在前,將“壞”寫在后,意味著他首先是在肯定那樣一個時代。在此借用一下他的句式來說: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足以令中國寄托希望的青年。
說他們令人失望,乃因以中老年人的眼光看來,他們身上有太多毛病。諸毛病中,以獨生子女的嬌驕二氣、“自我中心”的壞習性、逐娛樂鄙修養的玩世不恭最為討嫌。
說他們足以令中國寄托希望,乃因他們是自1949 年以后最真實地表現個人的一代,也可以說是忠順意識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義上脫胎換骨的一代。在他們眼中,世界真的是平的;在他們思想的底里,對民主、自由、人道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尊重和訴求,也比1949 年以后的任何一代人都更本能和更強烈……只不過,現在還沒輪到他們充分呈現影響力,而他們一旦整體發聲,十之七八都會是進步思想的認同者和光大者。
而在掌握社會話語權之前,當下青年的生存是復雜的,這個也是我們不應回避的話題。略帶自嘲式的“屌絲”“蟻族”的生存狀態,背后折射出中國青年的巨大生活壓力;出現了洄游青年的現象,并由此帶來社會階層流動的另一種可能。而無論哪一種生存狀態,我們都應該明白,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當今青年面臨的壓力并不是一個特例。站在中國轉型十字路口上的青年,在整個中國社會階層中,毋庸置疑的都是中國未來的有力推動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更能理解為什么創業這件事在當今中國如此受青年歡迎。
“屌絲”“蟻族”:
青年人尷尬生存現狀
2014 年9月1 日至10月1日由北大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趕集網聯合發布的《2014“屌絲”生存現狀報告》吸引了人們的關注。該報告調查了50多個城市,基于213795 份調查問卷,調查方面涉及工作、生活、婚姻、家庭、健康等多個方面。屌絲,在網絡中常指一個人符合矮、窮、丑、挫、呆、胖這些特征。屌絲(或寫作“吊絲”),是中國網絡文化興盛后產生的諷刺用語,開始通常用作稱呼“矮矬窮”(與“高富帥”相對)的人。其中“屌絲”最顯著的特征是窮,房子、車子對于屌絲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2012年初,“屌絲”在中國大陸地區廣泛流行起來,年輕人群體間的語言文化中更被廣泛應用。相對于屌絲最初的定義,如今卻已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自嘲現象。現在你會發現,無論是從表面符合屌絲定義的人,還是和屌絲屬性毫不相關的人,無論男女都在爭領這一名號。究其原因,是屌絲一詞與當代的現實特征實現了完美的合拍。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利用屌絲一詞“自我設障”,降低成功期望,以此來緩解巨大的社會壓力,這部分人當中多數擁有自我意識,自我覺醒才主動歸類“屌絲”。與此同時,“高富帥”一詞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用于諷刺與嘲笑而不是羨慕。有人認為,“屌絲”文化不過是一種網絡亞文化的崛起,它意味著中國人更多獲得了詮釋生活的角度與權力。
“蟻族”也形容中國低收入劣居群體,這種用法其實是借用,相當于蟻居族,采用蟻族的蝸居特征。“蟻族”或蟻居族,包括城市擁擠聚居的普通市民(如棚戶區的)、農民工、大學畢業生、技校畢業生,有市民蟻族、農工蟻族、青知蟻族等,并不單純指某個年齡群體。其中,青知蟻族包括兩種,一是“大學(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二是技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 。
以上兩個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青年人窘迫的生存狀態,青年群體本身正處于人生的上升期,在這樣一個特定的人生階段,本身的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就相對較少。應當講,一般的年輕人或者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很強的家族資源,尤其是中國現在貧富差距這么大。在這樣的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青年的焦慮感和不安感在增強。
洄游青年:
階層流動的另一種可能
在中國的青年體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稱之為“洄游青年”。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他們像洄游魚群一樣,在另外一個環境中經歷成長的特定階段后,選擇“洄游”到家鄉或二三線城市繼續生活工作。我們借用生物學上的“洄游”現象來描述城鎮化背景下中小城鎮返鄉青年的遷移性成長經歷。之所以把“洄游青年”拿出來,是因為這一群體身上擁有當今社會進程的烙印。他們與城市新移民、海歸群體等類似,都具有流動性的特點,與中國城鎮化進程密不可分;但同時,他們自身又表現出許多獨特之處,這也恰恰折射了城鎮化進程對于特定類別青年人的差異化影響。地理的橫向流動,帶來了階層的縱向流動。
洄游青年的返鄉,也讓我們對整個中國社會流動這一重大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近年來社會普遍認為“知識乏力”、社會的縱向流動變慢甚至出現停滯與斷裂。但在洄游青年身上我們卻發現“知識改變命運”的規律仍有較為明顯的表現,“知識”與“流動”的結合依然較為密切,以學歷為代表的文化資本在青年的階層晉升過程中還在發揮作用。
青年外出求學打工,提升了自身的知識水平,較高的教育資本和外出打工經歷使他們可以獲得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并達到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調查發現,洄游青年父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而他們自身中的絕大部分返鄉后成了專業技術人員、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國家黨政機關管理者、辦事人員等,明顯提升了家庭職業階層。
而在以“璦琿-騰沖線”為代表的中間地帶二三線城市調研后我們發現,知識的價值不僅僅受知識儲備量、儲備方向的影響,也受到空間地理位置的影響。知識的價值和力量更體現在知識的使用價值上,知識的價值大小要看匹配度,知識存量和增量是否適應了當地當時的實際需要,在適應地區知識就是力量,在不適應或者不匹配地區知識出現了貶值。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北上廣與二三線城市之間的地理位置的變化,將會帶來階層的縱向流動。
青年創業:
夢想與現實的碰撞
中國大的背景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中國處理很多問題的高度復雜性。城市青年、農村青年,還有洄游青年,這就創造了無限的可能,也給我們的社會管理造成了很多的難題和難點。例如城中村,在城中村出現了新的落腳的人,這些人都是大學畢業的人,或者是從外地來到城市打工的人,他們步入城市是困難的,在這里暫時的歇腳,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個貧民窟。它是城鄉轉換,或者是底層向中層的轉換器,它是一個發動機,沒有它城市的活力就不在了。這個世界的歷史絕大多數是由漂泊的無根之人創造出來的,在我國,這樣的年輕人有1.5個億。1.5億的人,平均的戶數是3戶,爸爸、媽媽,還有一個老人的牽掛,4.5億人的牽掛。
絕大部分的年輕人是一個合格的建設者,會成為建設國家的主力軍。現在網絡的輿論,媒體很發達,青年發聲的機會更多,而且現在由于我們社會發展的壯大,所以也可以預見到一個趨勢,未來體制外青年群體會發力。現在這樣的訴求還是零零星星的,但是未來會越來越多的出現這樣體制外的相對固定化的有利益訴求的青年群體,當然這些群體有可能是由于興趣愛好結合在一起的,但他們都有一定的發聲的能力,這樣肯定會對中國政治的進程產生影響。
我國是世界青年人口大國。就業不僅是青年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據統計,目前我國1400萬待業的城市人口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30%左右;城鎮每年新增的1000萬左右勞動力中,絕大多數是青年;農村有1.5億至2億富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多數也是青年。龐大的青年勞動力人口數量給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業發展很快,大學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和返鄉農民工等正成為自主創業的主要群體。據統計,2008年至2011年,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不斷上升,從1%提高到近2%。留學歸國人員不斷增加:2008年只有5萬人,2009年就突破10萬人,2011年達到近19萬人,創歷史新高。在留學歸國人員中,自主創業者已占15%。在返鄉農民工中,有創業意愿的占到兩成以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青年人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最具創造活力和創新精神,是推進自主創業的重要力量。
現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創業,在被視為硅谷的中關村,一天之內掛牌成立的新企業超過20家,大街小巷的咖啡館里,隨處都能找到埋頭寫代碼或者修改商業計劃書的年輕人。一位美國硅谷的創業家來了一趟中國,回去后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么》。文章里說:“中國真正的優勢在于下一代——那些從高校畢業后選擇創業的學生身上。他們聰明、動力十足、野心勃勃。”在當今巨大的壓力面前,中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去創業。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五六十年代青年人經歷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等困境和磨難。改革開放以后,七八十年代的青年人面對涌入國內的各種思想,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碰撞和顛覆。隨著“市場利益主體”的覺醒,當代青年人的個性意識、競爭意識和權利意識率先覺醒。下海經商,摸爬滾打,背后付出了巨大的艱辛,青年因為有壓力、困難而與眾不同,就像在電影《中國合伙人》中,“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青年作為社會變革中最新銳而敏感的群體,也作為最有理想、有擔當的社會力量,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將在當代青年的努力中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