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學而優則仕”,為官或者做學問是很多人的價值追求。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在先富起來的一批人的帶動下,人們的觀念開始發生改變。由于國家政策、客觀條件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從商”并沒有那么容易,自主創業遭遇重重障礙。但隨著人們意識的覺醒,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國家政策的鼓勵,今天的中國,成為創業者的一個大好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了更好的條件。
國家政策做保障
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的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人民當中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李克強說,如此,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就會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就會更新換代升級。
這是總理第一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卻不是最后一次。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透露,今年國家仍將從多個層面出臺政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掃清障礙。“中小企業大有可為,要扶上馬、送一程,讓‘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為此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總理也指出,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政府工作報告中,其他可能推動創業創新的政策還包括:繼續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多管齊下改革投融資體制。大幅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股權投資基金。政府采取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設立基金等辦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重點項目。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推進金融改革。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熟一家,批準一家,不設限額。在融資難和稅收負擔方面,將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負擔。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包括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擴大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范圍;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行為。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收入、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
有人說2014年是“中國的創業元年”,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人才,所有的投資基金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創業熱浪,很多創業者走到了臺前,可以說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新浪潮。
從宏觀環境看,現在經濟正處于舊的增長方式向新模式、新業態轉換的階段,傳統工業嚴重產能過剩,正處于艱難調整階段,而隨著新經濟萌芽,創新創業浪潮起來后有望成為新的“發動機”。為了讓“發動機”動力更足,在國務院層面除了為之“搖旗吶喊”外,這次更是在政策層面“加油充電”:一是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二是為創業企業工商注冊提供便利,降低創業成本;三是發揮財政、金融政策杠桿作用,在資金上為創業企業 “輸血”;四是培育創業創新生態環境。這些導向性的政策出臺將大大激發草根創業者潛在的創業熱情,讓新經濟領域的創業之路更平坦。
“泛濫”資本做支撐
經過近百年特別是近30多年的經濟改革的洗禮,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開始有了商業的因子。制度推動、文化演變和城市集聚,固然是創業大潮的必要條件,但更重要的資本是創業大潮的基礎要素。可以說,中國人近年的創業大潮主要都是由泛濫的資本來推動的。
最傳統的融資渠道是向銀行貸款。現在銀行除了不動產抵押貸款,貸款方式也有很多創新。比如,可以將你擁有的發明專利、核心技術作為質押,來獲得銀行貸款。如果這些都沒有,但你的產品或服務有市場,拿到了穩定的訂單,也可以向銀行申請“訂單貸款”。
在貸款方面,國家對創業者也有一些支持政策。比如,科技型小微企業招收高校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請最高200萬元的小額貸款,并享受財政貼息。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開辦“網店”的高校畢業生,也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
銀行不愿做的、投資基金看不上的企業,小企業集合基金這類“草根債”可能會幫上忙。“草根債”由政府財政資金、個人理財資金、專業機構資金共同認購,所募集資金投向經篩選的優質小企業,融資成本比民間借貸要低不少。
此外,國家還統籌中央財政資金,并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大型金融機構等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形成總規模400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重點支持處于“蹣跚”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通過政府和社會、民間資金協同發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產業升級。
而最新潮的融資方式,非互聯網金融莫屬。比如眾籌,由于門檻低、籌資靈活、多樣性等因素,正成為拓寬大眾投資的新興渠道。簡單說,眾籌分為商品眾籌和股權眾籌,像京東眾籌冠軍“三個爸爸”兒童空氣凈化器,這個項目就屬于商品眾籌,有類似技術性強或創意性高產品的企業可以選擇將產品放在京東眾籌、眾籌網等眾籌平臺上,買家看到感興趣的產品進行“投資”,在預定時間達到預期數額即為眾籌成功,籌集的資金可以投入到產品進一步大規模生產中。
資本有內有外,或中或洋。目前,全球幾乎所有的風險投資都在中國設立了辦事機構,在后發國家之中,中國是最炙手可熱的風投目的地。
“咖啡服務”做平臺
進到3W咖啡時,一股互聯網的基因就洶涌撲來:門口右手邊陳列著各種商業和創業書籍雜志,再往里走有一個納斯達克指數墻,這是中國企業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編年史。你可以坐下來一邊品肯尼亞咖啡,一邊與朋友吃著3W鹵肉飯、小浪人牛肉、九合云吞、企鵝T骨等。
3W咖啡地處中關村西區,微軟亞太研發中心、新浪、愛國者等IT巨頭,創新教父李開復的辦公室也在這里。
3W有一個豪華的投資人陣容,包括樂蜂網創始人、知名主持人李靜、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德訊投資創始人、騰訊創始人之一曾李青、高德軟件副總裁郄建軍……這也讓創始人許單單春風得意。而3W咖啡也被福布斯中文網喻為有中國特色的眾籌創業模式的案例之一。
同樣以咖啡會友,車庫咖啡因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深夜造訪而聲名大噪。
車庫咖啡于2011年4月開始營業,是一家以創業和投資為主題的咖啡廳,創業者只需每人每天點一杯咖啡就可以在這里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可以說,車庫咖啡不僅是創業者的低成本辦公場所,也是投資人的項目庫。
在車庫,你可以和李開復偶遇,或許你能遇到蔡文勝,也或許你會在這里找到你創業的轉折點。創業團隊初期需要什么?資金+社交+資源+人。對于創業者來說,一方面降低了辦公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社交成本。晚上在這里經常會舉辦創業投資活動、技術交流活動,節省了創業者從辦公室到活動現場的時間、交通成本;團隊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討技術問題,增強團隊的社交能力。
“咖啡”是一種文化,而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更可以被喻為是各自向彼此的一個“推銷”過程。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產物,有著國家的大力支持與政府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的人才志士投入到“創業”這個大家庭中。而車庫咖啡館便很好的為廣大創業者們提供了一個棲身場所,一個交流場所,一個辦公場所。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推動著創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自主創業特別是年輕人、大學生創業降低了門檻。2014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1600余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一大批像創新工場、創業咖啡、創業島這樣的眾創空間應運而生,一大批年輕“創客”嶄露頭角。可以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勢,激發無數人的激情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