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盲蝽是棉花的主要害蟲,對蔬菜也有較大的危害。本研究利用黑光燈對蔬菜地刺吸式害蟲進行調查,共發現刺吸式害蟲6個科17種,其中以中黑盲蝽(Apolygus suturalis Jakovlev)和綠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為主要害蟲。同時研究了蔬菜地中黑盲蝽和綠盲蝽的數量和種群動態變化。結果表明,中黑盲蝽和綠盲蝽在孝感市云夢縣1年發生4~5代,中黑盲蝽發生高峰期為6~8月,綠盲蝽發生高峰期為9月。
關鍵詞:盲蝽;蔬菜;黑光燈;種群動態
中圖分類號:S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7-1600-03
盲蝽隸屬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是轉基因抗蟲棉的主要害蟲之一,并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1]。在中國危害棉田的主要有綠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中黑盲蝽(Apolygus suturalis Jakovlev)、牧草盲蝽 (Lygus pratensis L.)、苜蓿盲蝽(Apolygus lineolatus Goeze)和三點盲蝽(Apolygus fasciaticollis Reuter)等。長江流域棉花田以中黑盲蝽為主,其以成蟲、若蟲刺吸式取食棉株組織中的營養液,造成破頭破葉、枝葉叢生和蕾鈴大量脫落,在棉花各生長期均可為害[2]。此外,豆類和蔬菜作物也是盲蝽的主要寄主植物,特別是對豆科植物危害較大[3]。因此,研究盲蝽的發生規律和控制技術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4]。
燈光誘殺作為一種高效環保的害蟲治理方式,在實際應用中極為普遍[5]。利用昆蟲的趨光性,使用頻振式殺蟲燈對蔬菜地害蟲進行誘殺,能有效控制害蟲種群數量,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頻率和使用量,減少蔬菜中的農藥殘留,保護環境,同時也可用于監測害蟲的發生期[6-8],從而促進農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9-16]。隨著防蟲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無公害生產的需要,對害蟲的趨光性及應用技術研究較大的發展,也被廣泛應用于農林害蟲防治中。
本研究主要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對蔬菜地中刺吸式害蟲種類進行調查,并且對蔬菜地里的中黑盲蝽和綠盲蝽種群動態進行監測,為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在害蟲防治上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指導,同時也為蔬菜地中的盲蝽科害蟲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
試驗于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郊區菜地進行。試驗點為蔬菜種植基地,種植蔬菜種類較多,主要為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蔬菜,部分田塊種植棉花。
1.2 試驗材料
頻振式殺蟲燈PH15-II燈架15盞(均由佳多科工貿易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接蟲袋、刷子、電筆、相機、毒瓶、鑷子、昆蟲針、標本盒等試驗用具。
1.3 試驗方法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豆角、甘藍和茄子地,分別架設15盞黑光燈,5種波長,每種設3個重復,光控開關。每個重復間距為50 m,燈架底部離地面約1.5 m。試驗時間為2012年5月3日至2012年10月15日,每2 d進行一次收集,記錄每盞燈誘集的刺吸式害蟲以及盲蝽科成蟲的數量。
1.4 數據處理
誘捕所得的數據利用One-Way ANOVA進行分析,用Duncan檢驗處理間差異的顯著性(P<0.05)。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蔬菜地燈誘刺吸害蟲的種類和數量變化
燈光誘集的刺吸類害蟲以半翅目昆蟲(同翅目并入半翅目)為主,共調查出6個科,17個種,主要種類包括中黑盲蝽、綠盲蝽、大青葉蟬和黑尾葉蟬等(表1)。
2.2 盲蝽科主要害蟲的燈下消長動態
試驗地有豇豆、棉花等中黑盲蝽主要寄主植物,因此中黑盲蝽的上燈數量大。由圖1可知,與棉花、豇豆生育期相對應,中黑盲蝽消長動態圖出現3個高峰,第一小高峰為7月6日前后,第二高峰期為7月下旬至8月初,第三高峰期為8月11日至8月30日,這個波動高峰與棉花、豇豆的生產期相符合。綠盲蝽的主要寄主有棉花、豆類、玉米、馬鈴薯、瓜類、蒿類、十字花科蔬菜等。由圖2可知,綠盲蝽的上燈時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
2.3 5種光源對盲蝽科主要害蟲的誘殺效果
5種光源共誘得中黑盲蝽6 556頭、綠盲蝽1 576頭。其中對中黑盲蝽的誘捕數量大小順序為4號、2號、1號、5號、3號,其分別為1 652頭、1 620頭、1 373頭、1 032頭、879頭,4號誘得的中黑盲蝽成蟲總量最大,2號與4號誘蟲量相差不大;對綠盲蝽的誘捕蟲量大小順序為1號、4號、5號、2號、3號,其分別為593頭、301頭、267頭、232頭、183頭,1號誘得的綠盲蝽成蟲總量最大(圖3)。
中黑盲蝽和綠盲蝽高峰期各光源單燈日平均誘蟲量分析發現,中黑盲蝽第一高峰期為第六天,誘蟲量1 742頭;第二高峰期為第十一天,誘蟲量2 522頭。綠盲蝽高峰期為第十三天,誘蟲量1 051頭(圖4)。各光源單燈日平均誘殺中黑盲蝽、綠盲蝽如表2所示。誘捕的中黑盲蝽數量最高為114頭,綠盲蝽為45頭,對各光源殺蟲燈單燈日平均誘蟲量分析結果表明,中黑盲蝽在第一個高峰期時各燈誘捕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第二個高峰期各光源間差異顯著,2號、4號光源誘捕顯著好于3號和5號光源,但2號、4號與1號燈之間差異不顯著,造成誘蟲效果差異可能與殺蟲燈附近有棉花種植有關;綠盲蝽高峰期各光源殺蟲燈單燈日平均誘蟲量不存在顯著差異(表2)。
3 小結與討論
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對蔬菜地中的刺吸式害蟲進行調查,發現共有6科17種,以盲蝽科中的中黑盲蝽、綠盲蝽為主。對中黑盲蝽和綠盲蝽的種群動態調查發現中黑盲蝽在湖北一年具有3個高峰期,而綠盲蝽只存在一個高峰期。中黑盲蝽出現的3個高峰期與棉花地中盲蝽出現的高峰期相一致[17]。同時對中黑盲蝽和綠盲蝽單日上燈量的調查表明,中黑盲蝽明顯大于綠盲蝽。
燈光誘殺技術在倉儲、農林害蟲的防治和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18]。頻振式殺蟲燈以其操作簡便、成本低、效益好和保護生態環境等優點,已成為新一代的殺蟲方法應用于田間害蟲防治。宋新元等[19]研究發現天敵與害蟲在發生期上存在間隔,且它們之間每天活動方式也有差異,不同時段殺蟲燈所誘集的昆蟲種類和數量存在差異,即昆蟲種類不同、上燈節律存在差異[5]。利用燈光誘殺技術對蔬菜地害蟲進行防治時,需要注意菜地天敵的活動節律,為更好地用燈光誘殺技術防治害蟲和保護天敵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菊花.棉田盲椿象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3(33):80-81.
[2] 王 睿.棉盲蝽象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3(2):153.
[3] 徐文華,王瑞明,林付根,等.棉盲蝽的寄主種類、轉移規律、生態分布與寄主的適合度[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45-50.
[4] 陸宴輝,梁革梅,吳孔明.棉盲蝽綜合治理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7,33(6):10-15.
[5] 靖湘峰,雷朝亮.昆蟲趨光性及其機理的研究進展[J].昆蟲知識, 2004,41(3):198-203.
[6] 趙樹英,秦利芳.多頻振式殺蟲燈應用效果綜述[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02,25(3):71-72.
[7] 趙樹英,秦利芳.佳多頻振式殺蟲燈應用效果綜述[A].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重大農業害蟲頻振誘控技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廣西桂林,2007.
[8] 靳職選.佳多頻振式殺蟲燈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0):38-42.
[9] TAYLOR L R,FRENCH R A.Effects of light-trap design and illumination on samples of moths in an English woodland[J].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1974(63):583-594.
[10] HARRIS M K,ROGERS C E.The entomology of indigenous and naturalized systems in agriculture[M]. Boulder:Westview Press,1988.
[11] 劉立春.燈光結合高斯性引誘劑測報三代紅鈴蟲試驗初報[J]. 昆蟲知識,1982(2):11-14.
[12] 林寶生,楊德峰,虞茂力.燈光誘殺谷蠢試驗[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1993(5):22-23.
[13] 梁細弟,蔣 平,周連山,等.燈光誘殺松墨天牛的效果及評價[J].森林病蟲通訊,2000(4):28-30.
[14] 房麗君,王峰偉. 高壓汞燈防治園林害蟲效果初報[J].陜西林業科技,2005(2):45-46.
[15] 鄧樹華,王 平,朱邦雄,等.紫外高壓誘殺燈防治倉外儲糧害蟲研究[J].糧食儲藏,2006(35):5-8.
[16] 焦曉旭,陳 鵬,蘇 一,等.誘蟲燈在防治經濟林害蟲中的應用研究[J].森業實用技術,2012(3):37-39.
[17] 陸宴輝,吳孔明.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18] 鐘平生,李小舍,鄺灼芳,等.誘蟲燈對蔬菜害蟲的誘殺效果及對天敵的影響[J].長江蔬菜,2009(1):45-48.
[19] 宋新元,張廣學,李學軍.頻振殺蟲燈在防治農業害蟲中的應用[J].作物雜志,2005(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