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5年4月1日,ST湘鄂債公告違約;緊接著,4月21日,11天威MTN2公告由于巨額虧損違約本期利息,分別成為了公募債券界的首單本金違約債和首單國企利息違約債,剛性兌付預期被切實打破。本文在梳理近幾年風險事件后,通過比較歷史信用風險事件對債券市場價格和成交量的影響,以及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對信息反應的異同,來總結風險事件對市場定價的沖擊模式。
關鍵詞:信用風險事件 違約 市場反應 信用評級
近期信用風險事件梳理
(一)首單本金違約的公募債——ST湘鄂債
1.事件回溯
中科云網(原“湘鄂情”)2015年4月1日晚間發布《2012 年公司債券無法全額支付利息及回售款項的公告》,稱將于4月7日到賬的付息和回售資金仍有2.4億元缺口。這意味著繼超日債利息違約之后,ST湘鄂債成為公募債券領域首個本金違約的案例。
具體來看,ST湘鄂債是民營企業中科云網于2012年4月發行的5年期3年可回售公司債,無擔保,發行總額4.8億元,票息6.78%,發行時鵬元給予公司主體評級AA。3年末,即2015年4月,公司上調票面利率100bp至7.78%,投資人行使回售權利,回售金額總計3.99億元,但公司未能全額支付回售款項。
該債券發行人中科云網主營業務為高端餐飲,主要門店均開在政府機關及大型央企附近,其超預期虧損始于2012年限制“三公消費”之后,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下滑,2013年,公司先后進入環保和大數據領域,但是轉型并未見效,2013年開始持續虧損,經營活動現金由凈流入轉為凈流出,內部造血功能基本枯竭。與此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加速上升,而資產質量卻在惡化。首先,資產流動性低,2013年以來流動、速動和現金比率持續下降;其次,應收賬款規模不斷擴大,周轉效率低下(見表1)。總體償債能力不斷下降。
隨著財務數據的惡化,該債券的主體和債項評級也不斷被下調,從初始的AA,一路降至2014年10月的BBB,并被ST,并于2015年4月降至CC(見表2)。
作為應對,2014年開始,公司積極采取追加抵質押增信、定向增發募集資金、出售商標股權及提前回購等措施保障債券回售兌付,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諸多障礙,導致目前仍未能為債券足額償付提供充足保障。表3為其具體的應對措施總結。
2.市場反應
下面來看看ST湘鄂債的量價走勢,及其對發行人負面信息沖擊的反應。從圖1可以看出,ST湘鄂債整體流動性較差,自2012年4月發行以來至2013年年初,換手率維持低位,價格保持平穩。進入2013年二季度,公司主營業務不斷惡化,財務風險增大,伴隨著重大財務和評級消息的出臺,換手率上升。
2013年上半年,隨著2012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務數據的公布,主體和債項評級被下調,ST湘鄂債喪失質押回購資格,換手率上升,拋壓增強,債券價格大幅下行;二季度,隨著公司嘗試轉型環保業務,市場信心增加,交投活躍,價格反彈;但好景不長,2014年10月,隨著轉型的失敗,和2013年三季報的披露,公司主體和債項評級被下調至BBB,并被ST,價格大幅下挫;2015年1月5日,中科云網宣布提前回購議案,市場對其剛性兌付預期增強,買盤增加,交投活躍,債券價格大幅反彈至2014年10月被ST前的水平;但事與愿違,2015年2月,回購款項籌措不足,違約風險上升,交投活躍,ST湘鄂債價格大幅跳水。
同一發行人的債券流動性較差,而股市流動性好,那么,正股價格與債券價格反映的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股價對債券價格是否具有領先性呢?下文將對中科云網股價和公司債價格走勢之間的異同進行分析。
由圖2可知,自2012年4月上市以來,湘鄂債與中科云網股價走勢整體較為一致,其中比較不一致的有四個時點:一是2012年二季度,中科云網采用并購的方式進入低端餐飲業;二是2013年二季度,中科云網轉型進入環保產業;三是2015年1月,中科云網主動回購ST湘鄂債,債券價格上行,但股價反應較為平淡;四是2015年2月9日,ST湘鄂債回購資金籌措不足之時,違約預期強烈,債券價格大幅下挫,而與此同時股價大幅上行,主要受股市熱炒殼價值的影響(數據顯示,年初以來,具有殼價值的股票均有所上漲,其中市值在20億元以內的漲幅最大,中值達27%)。
綜上所述,在無重大消息公布時,同一發行人的股價和債券價格走勢較為一致,但是二者對于不同基本面信息的敏感度不同。一般來說,股價對公司盈利前景相關的信息較為敏感,而債券價格主要反映償債能力相關的信息,因此,股價對債券價格并無明顯的領先性。
(二)首單利息違約的銀行間國企公募債——11天威MTN2
1.事件回溯
2015年4月14日,保定天威發布公告稱其因巨額虧損可能無法償付11天威MTN2本期利息。21日,即11天威MTN2本年付息日,天威集團尚未籌集完成應付利息8550萬元,成為公募債券市場首例國企利息違約事件。
具體來看,發行人保定天威集團原是河北保定當地國企,2008年被無償劃轉給兵裝集團,升級為央企,最終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其主營業務是輸變電和新能源,2008年就進軍新能源業務(主要是光伏),為較早涉入新能源的企業,這也是兵裝集團當初拿下該公司的主要原因。
但后來受新能源行業不景氣的影響,公司自2011年以來已經連續4年凈利潤為負,且虧損額逐年增大。截至2014年年底,公司凈資產為-80億元,已經資不抵債。與此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加速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已經超過100%,資產質量惡化亦較為明顯,流動資產不斷萎縮,短期債務為89億元(包括2015—2016年兩年即將到期的總額為45億元的兩期PPN和中票),而貨幣資金只有16億元,兌付壓力較大(見表4)。
與此相對應,該債券的主體和債項評級也是屢屢被下調。2011年債券發行初始,聯合資信給予的主體和債項評級為AA+;后受累于光伏業務的連續虧損,2013年7月,其評級被下調至AA,并展望負面;之后,隨著盈利進一步惡化,并出現多筆貸款逾期,2014年7月評級再次被下調至A,并最終于2015年3月被下調至BB(見表5)。
面對危機,大股東兵裝集團對天威集團的救助意愿并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以犧牲天威集團的利益為代價,來救助上市公司保變電氣。其采取的應對措施如下:
(1)資產置換,剝離保變電氣的新能源資產并注入天威集團。2013年10月,在兵裝集團的主導下,天威集團與保變電氣進行了資產置換,置入四家新能源公司,置出七家輸變電公司。在該操作下,天威集團財報更加一蹶不振,而保變電氣則剝離了新能源業務,成為比較干凈的輸變電公司,并于2014年實現盈利,摘掉*ST的帽子。
(2)定向增發,獲取保變電氣實際控制權。2013年12月,天威保變(現保變電氣)發布對兵裝集團的定增預案,共發行1.62億股,募集資金8億元,主要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該定增完成后,兵裝集團的持股比例由原來的25.64%升至33.47%,取代天威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該定增方案于2014年12月通過監管審批,并于2015年1月執行。
(3)起訴天威集團違約。2014年1月28日,天威集團逾期違約兵裝財務公司4筆合計3.7億元貸款,后者提出訴訟,法院凍結天威集團核心上市子公司天威保變電氣股權,并賦予兵裝財務公司優先受償權。2014年2月12日,兵器集團宣布18筆共計11.5億元的委托貸款全部提前到期。
2.市場反應
2013年10月以來,天威集團的負面消息不斷,資產置換、貸款逾期、被大股東起訴,上市子公司股權被凍結等,其債券價格走勢是如何反映這些信息的呢?
由圖3可以看出,11天威MTN2自2011年4月發行以來至2012年8月,成交較為活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2011年4—6月:發行初始,價格維持穩定,交投活躍。
(2)2011年7—10月:7月,天威集團股權投資失敗,損失1.85億元,8月,2011年半年報公布,10月三季報公布,公司業績均低于預期,2011年虧損預期不斷增強,中票價格大幅下行,但由于當時銀行間資金收緊,整體成交并不活躍。
(3)2011年底至2012年8月:2012年初,隨著央行三次降準,銀行間資金面趨松,11天威MTN2交投逐漸活躍,價格小幅反彈;4月,天威集團發布2011年年報,利潤為負,債券換手率上升,但價格小幅下行;8月,2012年半年報出臺,繼續虧損,公司評級展望被調成負面,交投進一步活躍,但拋壓較重,價格下行。
而2012年10月以來,11天威MTN2就鮮有成交,換手率維持在低位,主要是由于隨著2012年三季報的公布,公司虧損并未有明顯扭轉,2012年虧損預期增強。由此可見,雖然銀行間債券市場沒有ST制度,但是當發行人連續兩年虧損時,其債券將少有人問津,因此,對2013年10月以來的負面消息反應較為平淡,市場整體較為有效。
除了發行中票和PPN外,天威集團還為其控股上市公司保變電氣發行的公司債ST天威債提供了擔保。下面對交易所公司債的量價走勢進行分析,看其是否對擔保人天威集團的基本面變化有所反應?
由圖4可知,該公司債整體流動性較差。2011年發行伊始至2013年年初,債券價格保持平穩,交投僅在財務報表披露期小幅活躍,由于發行人保變電氣并未有明顯的償債風險,所以這期間其對擔保人天威集團的財務風險變化并未有明顯反應。
2013年4月,保變電氣評級被下調;2013年下半年,銀行間流動性收緊,保變電氣的多家子公司債務逾期,由于其提供連帶責任擔保,進行了多起賠付,對應地,債券價格持續下行。2014年1月,天威債由于保變電氣連續兩年虧損,提示暫停上市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債券停牌前交投活躍,價格小幅上行,可見還是有一些投資者在博弈高收益。2014年3月21日,暫停上市。2015年3月,ST天威債復牌,開盤交投活躍,價格大幅上升。
綜上所述,ST天威債的量價走勢主要反映其發行人保變電氣的財務、評級狀況,對擔保人的負面消息反應不大。4月21日,天威集團公告利息違約時,ST天威債價格僅小幅下跌。
歷史信用風險事件和市場反應回顧
2015年以來,ST湘鄂債和11天威MTN2的相繼違約,打破了剛性兌付預期,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信用違約市場化進程中的必然。下面,筆者將梳理一下2014年以來的信用違約事件,并分析這一連串的事件是否對整個信用債市場定價有溢出效應。
(一)2014年以來信用風險事件梳理
2014年為信用風險元年,標志性事件有三:一是2014年春節,中誠信托陷30億元礦產信托兌付危機;二是3月5日,超日發布公告稱無法支付利息,成首只利息違約公募債券;三是8月29日,華銳債提出主動回購債券議案。但這些信用風險事件最終都以剛性兌付結束。下文重點分析超日債和華銳債的情況。
1.“11超日債”
超日太陽(現*ST集成)為深交所中小企業板上市企業,于2012年3月7日發行11超日債(AA,5年期3年可回售),緊接著就于4月16日預報2011年虧損6000萬元。2013年1月17日,公司發布公告稱2012年預計虧損9億~11億元,并披露公司面臨流動性風險,大多數資產已被質押、抵押或查封。2013年4月,超日債由于2011—2012年年報連續虧損,被暫停上市(見圖5)。2014年3月7日付息日之前,超日債公布利息違約。之后,2014年10月,公布重組方案,債券得到兌付。
2.“11華銳債”
華銳風電(現*ST銳電)于2011年12月27日發行11華銳01(AAA,5年期3年可回售),總額26億元。由于行業不景氣疊加經營問題,其收入和利潤自2012年半年報開始顯示下滑,2013年4月公布的2012年年報顯示為虧損,信用評級隨后被下調至AA,價格大幅下調;進入2014年1月,發布2013年年報預虧公告,并于2014年4月由于2012—2013年連續兩年虧損被暫停上市(見圖6)。2014年8月,公布折價回購方案,但被否,市場對其違約預期增強;最后,于2014年12月底回售條件觸發之前,發布債務重組方案,通過債務置換等方式兌付債券。
與ST湘鄂債不同,超日債和華銳債出現兌付危機時,交易所尚未實行ST制度,后兩者在發行人連續虧損兩年時均被直接暫停上市,因此不能從其個券的盤面上完整地看出信用事件對市場的沖擊。
(二)信用風險事件對整個市場信用利差的沖擊
從收益率角度,2014年在經濟疲軟和央行貨幣政策寬松的帶動下,信用債收益率一路下行,全年收益率僅在3月(超日債付息違約和季末)和12月(年末流動性收緊和股市大漲)出現過上行調整(見圖7)。
由圖8可知,對于不同等級信用債,信用風險事件對其利差(與同期限AAA級信用債的利差)的影響方式是不同的。
對于AA及以上等級信用債,信用風險事件對其利差的影響是脈沖式的。具體來看,市場對超日債違約反應比較明顯,而對其他信用風險事件(包括湘鄂債和11天威MTN2的違約)反應冷淡。當然,這也與市場預期是否充分以及流動性是否寬松相關。
對于AA-及以下等級信用債,信用風險事件對其利差的影響則更多是趨勢上的。從2014年以來,自3月的超日債事件到8月的華銳債回購事件,AA-和A+級企業債利差總體是趨勢上行的,信用風險事件的爆發加速了這一過程。可見,市場定價自2014年以來開始逐漸考慮進了信用風險。2015年4月,湘鄂債和天威中票事件也使得低等級信用債利差小幅反彈。
(三)信用風險事件對交易所高收益債的沖擊效應
為分析信用風險事件對高收益債的沖擊效應,筆者篩選出8只收益率在10%以上的交易所債券作為高收益債樣本,其量價走勢如圖9和圖10所示。
從價格角度來看,信用風險事件對高收益債有沖擊效應,其中中誠信托兌付危機和超日債違約影響最大,而對于之后的事件,市場反應逐漸平淡。
從成交量角度來看,2014年11月份之前,流動性寬松帶來債市牛市,使得成交量趨勢上行,但之后(除12月9日中證登大幅收緊企業債質押回購資質門檻造成債市恐慌性拋售,從而使得成交量增大),受整體收益率絕對水平不高、股市分流等影響,交易所債市成交量明顯下行,對信用風險的反應也比較平淡。
總結
綜上所述,可得如下幾點結論:
首先,對于已經違約的個券,其歷史流動性整體較差,但是公司層面重要信息的出臺會引發短期交投活躍,其中較為敏感的信息包括超預期虧損,一般發生在每年4月、8月的年報和半年報集中披露期,往往也對應著評級集中下調期;對于交易所債,比較關鍵的信息還有喪失質押資格(即評級降至AA以下)和連續2年虧損。
其次,對于公司債,雖然股票的流動性更好,但是其正股價格對債券價格幾乎沒有領先性,主要是二者關注的敏感信息點不同。其中,債券價格對與償債能力相關的信息反應更敏感,如評級下調,而正股對于此類信息反應較小。比較有趣的是,對于已經違約的公司債,其正股價格會普遍因為殼價值被熱炒而上漲。但預計隨著注冊制的推行,殼價值將逐漸下降。
最后,違約事件對于不同信用債估值的影響是不同的。對于AA及以上等級債券,信用風險事件對其利差的影響是脈沖式的,而對于AA-及以下等級債券,信用風險事件對其利差的影響則更多是趨勢上的。
作者單位:平安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
責任編輯:劉穎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