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大腸桿菌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傳染群體主要是新生的犢牛,病癥的主要特征是犢牛出現腹瀉,又可以被叫做犢牛白痢。本文主要分析了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病的主要癥狀,并提出了診斷和后期防治措
1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病的主要癥狀
1.1 敗血型
敗血型大腸桿菌腹瀉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緊張、病牛的精神抑郁不正,四肢虛弱無力無法快速跑動、心跳過快,并伴有輕微脫水癥狀。犢牛在出生7d之內,一些體質過度虛弱的犢牛甚至會在出生后的24h內患上敗血型大腸桿菌腹瀉病,一般會出現體表升溫的現象,這種現象標示著犢牛體內出現了毒素血癥和敗血癥。
1.2 亞急性型
患該類型大腸桿菌腹瀉病的犢牛通常會出現特定的感染病變臨床表現。犢牛一般會在17日齡之內感染并發病,體表溫度將會快速上升,并伴有嚴重的膿腫和腹瀉現象。
1.3 產腸毒素型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腹瀉病的臨場波動狀態較大。癥狀輕微的患病犢牛會出現腹瀉表現,過一段時間后既可以自行的康復,進一步感染的幾率不是很大。情況嚴重的犢牛將會出現重度的腹瀉,并出現脫水現象,若不進行緊急處理,則會在4~12h內發生休克。
2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病的診斷措施
對于敗血型大腸桿菌腹瀉病可以根據病牛的臨床表現來判斷是否是敗血型,并對其進行相應的醫療處理。在對其進行處理的同時,務必分析犢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并觀察含量指標是否標準。對于產腸型大腸桿菌腹瀉病則可以根據患病犢牛的患病實踐、臨床反應和檢測實驗的指標來對其作出相應的預判處理。若只是根據臨床癥狀來觀察犢牛,那么將很難分辨出犢牛大腸桿菌是產腸毒素型還是敗血型。通過觀察分析患病犢牛輸液時的表現,能夠進一步驗證犢牛是否是患上了產腸型大腸桿菌腹瀉病,在確診時則應該準確區分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樣本。若醫療條件較高,則可以使用培育血液的方式來準確區別大腸桿菌腹瀉病的類型。在處理死亡病例時,再對其進行尸檢時要抽取空腸內的物體來區別大腸桿菌腹瀉病的類型。
3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的防治措施
3.1 治療
3.1.1 敗血型菌血癥和內毒素血癥狀是敗血型大腸桿菌腹瀉病惡化后出現的臨場病癥,病癥擴散速度較快,并且難以控制,治療較為困難。在犢牛患病初期,可以向患病犢牛注射平衡電解質所需的溶液,同時還可以根據患病犢牛的實際狀況,在溶液內加入菌糖和碳酸鹽,以保障患病犢牛的血糖和代謝功能的平衡。注射皮質類固醇和氮胺煙酸葡胺也是可行的,用來抑制病牛體內的陰性菌的發展。若上述的初期治療均為穩定病牛的病情,那么則判斷治療失敗,應該馬上輸全血。對于為發生急性休克的病牛可以注射靜脈抗生素,補償病牛體內的電解質溶液。若發生局部性感染,則應該實施對癥治療。
3.1.2 產腸毒素型治療產腸型大腸桿菌腹瀉病采用輸液的方式比較好,整體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輸液能夠調節患病犢牛內的血糖、代謝水平和營養。若出現急性的臨場癥狀,患病犢牛長時間臥地不起,則應該馬上對其注射靜脈補液;病牛能夠站立但是具有明顯的脫水現象,則應該根據犢牛脫水的狀況來適當進行靜脈補液。此外,很多犢牛常會出現繼發性感染,引發一些次生病癥,因此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來治療最急性產腸毒素型的大腸桿菌感染病癥。
3.1.3 其余類型其余類型大腸桿菌腹瀉病類似與產腸毒素大腸桿菌病癥,對于患嚴重痢疾和便血的犢牛,則應該輸2L全血。由于腸道絨毛或黏膜受損,則應該使用廣譜抗生素來進行輔助性治療。腹瀉治療超過48h的犢牛可以恢復牛奶或奶制品,同時也可以使用全腸補充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3.2 預防措施
3.2.1 養殖場母牛的飼養管理養殖場內懷孕的母牛,特別是處于妊娠期的母牛飼養質量,不僅會影響到胎兒生長的發育及胎兒的抵抗能力,同時,也將直接影響到母乳的質量和母乳中免疫蛋白球的含量。因此,養殖場管理人員要對懷孕母牛給予精心的照料,給予健康合理的飼料,保證飼料中的各項營養都足夠充足。若養殖場的條件較好,筆者建議給母牛接種大腸桿菌、冠狀病毒等疾病的疫苗。
3.2.2 犢牛的飼養犢牛在30~40日齡時,喂量可以按照出生體重的1/10~1/17來進行計算,一個月后的全乳喂量就可以減半,用同等量的脫脂乳來代替。兩個月之后就可以停止全乳喂養,每日供給一次脫脂乳即可,同時還應該物種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的補充。向牛犢喂食發酵初乳能夠有效防止犢牛出現腹瀉疾病。初乳的發酵和保持溫度在11~13℃之間最為合適,每天可以想初乳內加入1%的丙酸來作為防腐劑。
犢牛出現大腸桿菌性腹瀉主要由于前期照料和管理不當造成的,若在養殖區域內出現發現患有臨床病癥的犢牛,則應該立即對患病犢牛的癥狀進行分析,并針對病癥的特點提出治療措施,從而保障養殖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