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利自幼愛習文、樂弄墨,很早就展現出在書畫方面的藝術天賦,無師自通。同時,他還是一位參禪悟道、文武兼修的佛家弟子。1982年,15歲的王勝利便入少林習武,閑瑕之余苦練筆墨技法,這為他日后的藝術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功力基礎。而后,其又拜在少林高僧門下研習禪學,使得自身修為與心力達到了至高境界,并將禪學融入筆墨之中。
在師父的引領下和自己勤學苦練過程中,王勝利另辟蹊徑,把禪學和自身多年悟道以來的浩然之氣融入書法創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王勝利草書一氣呵成、筆勢多變,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行楷渾厚大氣、蒼勁有力,奔放雄壯、如龍似鳳。王勝利的作品用筆生動傳神,雄遒蒼勁,柔中見骨;用墨滋潤酣暢,墨韻清新,水墨交融,色墨輝映;敷色艷而不俗,富麗堂皇,或晴或雨或風或霧,五彩斑斕,花香芬芳四溢;構圖平中見奇,立意自然,熔古出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取西畫之精華,體現出很強的質感、光度感和視覺的沖擊力,洋溢著一股高貴典雅的氣韻。
王勝利一生癡迷于書畫藝術。近五十年人生坎坎坷坷、波波折折、風風雨雨。但從少年至今,生活經歷、工作閱歷在不斷變幻,在日益豐富;但對書畫繪畫藝術的熱情卻始終有增無減,隨著歲月的沉淀,對中國書畫藝術愈加癡迷。幾十年苦心孤詣,潛心研習,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探索創新,成就卓著。
談及創新,王先生認為:沿襲前人的成果也是一種文化的需要,但若一味的繼承而無創新,經過了一個個時代,而藝術卻始終缺少新元素的注入,文化藝術談何發展。要發展就要有一批藝術的殉道者勇于探索,積極研究,推陳出新,注入新鮮血液,展現新面貌,使中國畫多元發展,從而推動中國畫藝術不斷豐富繁榮。
創新要找到突破口,缺處才有天。王先生把目光聚焦在了最大眾化的題材---牡丹上。牡丹是國畫中的經典之一,它有著其它國畫所沒有的內斂、溫存還有綻放的激情和大雅之美。“閱盡大千春世界,牡丹終古是花王”,從古至今,文人對牡丹的贊詠之詞不勝枚舉,在中國的國畫藝術中,許多畫家也將他們對牡丹的喜愛通過國畫這種藝術形式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牡丹花成了國畫卉中經常描繪的題材。
然而,讓人感覺畫牡丹的人似乎遍地都是,難免有千人一面的感覺。但真正把牡丹畫出新意,畫出高格調的人還是很有限。
水墨牡丹,是王勝利經多年書畫研習之積累創作出的全新藝術形式。他把傳統牡丹畫形式以及人們早已形成的鮮艷牡丹觀念變為水墨牡丹,令人耳目一新。王勝利融入禪學的墨牡丹畫作在繼承傳統畫風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一改往日牡丹畫作之固定形式,大膽“變色”,賦予牡丹畫以新的含義,每當墨牡丹躍然紙上時,沉穩、淡雅,厚重、灑脫之意境油然而生。細觀而后回味,常會給人以“牡丹是花中之王,而墨牡丹則是牡丹畫作之魁”之感。
昔人有“形”“色”“姿”“韻”等為牡丹花評語,而除此之外,“情”字更為重要。他在吸取前人筆法技藝的基礎上,以情賞花,對牡丹日觀察、夜琢磨,廣博眾採,孜孜以求。雖學于古人,但順其自然,在大自然的奇思妙想中汲取養分。
高寒之牡丹,富貴典雅,古風淳樸,與濃艷的紅牡丹相比別具一格。他突破藩籬,在畫壇獨樹一幟,濃墨的色彩加上金色邊線,花朵顯得貴氣亮麗,牡丹枝葉厚重不失雅致,以書入畫是高寒繪畫之精髓、構圖之精雅。朵朵牡丹充滿華貴之氣,他那若斷若連的虬枝,更顯狂草書法之功底。作品中蘊含著他對自然法則之理解,“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以達到和諧之美。在“無為而不為”的繪畫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藝術的自由。
王勝利墨牡丹作品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作為首選禮品贈予韓國前總理李壽成,同時其大量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各級書畫展覽并被中央以及各部委領導收藏。他常說:“搞書畫創作要富有涵養,將德性修為融入書畫之中,作品才會有氣節、有靈魂。”如今的王勝利,正在書畫天地里“德藝雙修”奮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