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人生,他用奉獻書寫不朽篇章;櫛風淋雨,他用勤奮締造輝煌奇跡。他,從逆境中紛爭文/趙 娜啟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他是謙虛謹慎的科研人員,他是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員——王同慶教授。
王同慶,男,生于194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兩項部級科學進步獎獲得者。
心虔志誠 釋放激情人生
1962年王同慶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航空發動機熱物理專業,“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先生是當時王同慶的系主任。錢學森先生歸國后為兩彈一星工程培養人才,門下聚集了一批優秀學生,他們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相互交流探討,成為對中國航天事業貢獻最大的一批人才。這批優秀學生誓言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王同慶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正是這一信念堅定地支撐著他為實現中國人的航天夢而奮斗!
生活總是充滿變數的,1967年大學畢業后王同慶被分配到了沈陽航空航天部新陽機械廠,在這里埋頭苦干,潛心鉆研;日子如流水一干就是近十年,所有人,甚至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有一天他會離開沈陽航空航天部的新陽機械廠。
王同慶始終懷揣一個為中國復興而奉獻的赤子之心,1977年,受文化大革命沖擊而中斷的十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這時畢業整整十年的王同慶,聽到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后,在夫人孫華的支持下毅然做出一個決定,報考研究生。當時孩子不到一歲,但為了報效國家決定報考研究生,當時全國也只有7000名研究生。
1978年考入中國艦船研究院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成為一名研究出入水彈道流體力學的學生。1982年研究生學習畢業后,王同慶留在研究中心任第六研究室任工程師,兼任07實驗室副主任和第六研究室的負責人。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這幾年,為王同慶今后的科研與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堅定了他為人民群眾服務,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做貢獻的信念。王同慶深知,當時在國際上,中國科學技術水平并不先進,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變這種認識,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必須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只有科技能夠改變世界,只有中國的科技發展進入世界前列才能成為讓全世界矚目的強國大國??萍紡妵耐兄總€中國人的希望,也激勵著懷有赤子之心的王同慶不斷奮斗。
1987年王同慶在沈陽航空工業學院航空系的振動噪聲研究室及沈航-BK技術交流中心任研究及應用工程師。這期間的工作為王同慶在氣動聲學上的研究奠定了知識儲備和經驗累積。1993年10月在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完成了“螺槳飛機聲場模型的某些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至1995年,被調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啟了對氣動聲學研究的教學與科研之旅。
運籌演謀 飛向更高天空
氣動聲學是目前王同慶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它是建立在空氣動力學和聲學基礎上的一門交叉學科,主要研究流動與聲的相互作用問題,重點關注流動及其與物體作用導致噪聲產生的機理,建立氣動力和聲性能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找出降低氣動噪聲的方法是每一個研究氣動聲學的學者的最終目標。這一學科的成果不但可應用在航空運輸業,而且可應用于船舶的聲學隱身,這是與軍事應用相關的研究。
21世紀航空業迅猛發展,國際上大型客機、軍事飛機等對科技水平要求愈來愈高,我國要發展的自己的大飛機項目,為了與國際接軌和參加國際競爭,對飛機各方面性能的要求更加嚴格。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飛機噪聲污染問題亟待解決。在國際上對于飛機噪聲標準具有統一的要求,我國也在1986年的《中國民航規章》(CCAR)的第36章對飛機噪聲做出了明確規定。飛機和發動機的聲音診斷故障是一項實用技術,在軍事方面,降低噪聲隱蔽自我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因此掌握、控制氣動噪聲是中國發展大飛機項目的必要條件。
由于引起氣動噪聲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飛機葉輪機械、飛機噴氣、螺旋槳、管道,也包括物體間的運動引起的相互作用等,在研究這些問題時,可采用理論計算和實踐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驗獲取大量珍貴的數據,并將實驗數據綜合分析、計算后得到研究結果。
在對氣動聲學的研究過程中,王同慶參加了原航空部“民機噪聲控制和聲疲勞研究”系統工程中“螺槳飛機噪聲預測軟件研制”及“聲強測量標準研究”項目,Y12飛機艙內降噪攻關任務中“Y12飛機艙內聲強測量”、“螺槳聲場與機身耦合及向艙內傳播模型的研究”、“螺槳飛機艙內噪聲預測”、“用PIV技術測量壓氣機內流激波結構的試驗研究”等一系列重點課題和項目。并主持完成了三項航空基金、三項自然科學基金、兩項總裝基金及一項總裝重點基金項目。王同慶還先后發表《螺漿飛機近場離散聲模型的某些改進》《小馬赫數移動物體振動表面的聲場解》等多篇論文,獲得部級科學進步獎等眾多榮譽。
王同慶曾經與同事一起完成了民用風扇消聲前短艙的設計,通過在研究所實驗器上進行驗證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水聲工程的研究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參與產品的設計研究,王同慶參與主持了設計消聲瓦來降低潛艇反射能力的關鍵技術研究,為國防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古稀之年仍情系天空
只要有能力,有條件就應該為國家出點力,這是他的想法。
流走的是悠悠的歲月,留下的是矚目的成就,不變的是永遠的科研心。如今雖已古稀之年,但仍然伏案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上,循循善誘,兢兢業業地教誨每一位莘莘學子;只要有能力他就會繼續前行在科研的道路上,用畢生心血為航天領域的發展作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