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確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三五”時期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十三五”規劃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公平共享發展成果放在重要位置,顯示了中國將全面、持續地提高人民福祉的決心。規劃還提出了如何切實改善民生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從總體趨勢而言,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縮小。高水平的生活是社會健康穩定的標準之一。中國已經具備在2020年前跨入小康社會的基本條件。然而,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依然要跨越一些門檻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
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遠遠低于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在生活環境、社會保障和衛生水平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產生活條件能力和水平較低。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農業發展和農村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觀。然而,在發展的背后,農村地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回避,這些問題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部分農村地區實現小康社會的障礙。譬如:呈現出農業生產綜合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
農村土地制度關乎農村的根本穩定,也關乎中國的長遠發展,其核心是要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底線是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要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支持發展多種形式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始終注重保護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調動農民積極性。要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推廣先進技術,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精準扶貧:讓“鍋底群眾”脫貧
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大大減少了我國貧困線以下人口的數字。然而,扶貧工作中依然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一些貧困地區扶貧工作呈現“大水漫灌”的現象,造成扶貧效果不明顯。“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扶貧工作更加注重“精準滴灌”,即通過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形成“六個精準”。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說:“讓最后7000多萬‘鍋底人群’擺脫貧困,必須堅持因人因地、因貧困原因、因貧困類型施策。”
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要進一步縮小
可以預期,“十三五”時期,越來越多的民生領域將創新體制機制,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將不斷縮小。
“十三五”時期,將是我國老齡化、城鎮化速度加快的時期,民生保障更需要全面、細化,范圍越來越廣,水平越來越高。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2020年將實現全國統籌,無論生活在農村、城市,都將有基本保障;城鄉低保、棚戶區改造配套、學前教育、全民健身等民生領域將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將進一步加強,更多的農家子弟上得起學,優質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唯分數論”逐步淡化。
加強社會保障,讓人們不會“因病返貧”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到2015年底前,大病保險將覆蓋我國所有城鄉居民,到2017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大病保險制度。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將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資金后盾。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撰文表示,建議全力抓好養老重點,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首先,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加強個人繳費與待遇水平之間的聯系。其次,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第三,豐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來源渠道。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第四,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綜合考慮我國人口結構、就業結構變化趨勢和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要求,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適時適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領取年齡。第五,加快發展補充養老保險。完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政策,擴大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鼓勵職工參加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推動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
欠發達地區經濟結構亟待改善
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能力低以及城鎮化率低與工業化進程緩慢形成兩個不良循環,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產業轉型升級,文化資源優勢未能形成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產業轉型升級動力不足。此外,對于落實各項經濟指標方面,部分地區存在達成指標少,且主要集中在權重較小的指標,權重較大指標達成目標難度大。
就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十三五”期間,內需拉動消費,有助于促進就業增長。消費對于經濟增長貢獻率將大幅度提升,中國經濟將進一步由出口導向向內需主導轉變,龐大國內市場的供給需求有助于促進就業增長。其次,現代服務業占經濟比重提高,吸納就業能力增強。再次,城鎮化發展、老齡產業等興起將提供大量新增就業崗位。
就業機遇出現的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對勞動力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的趨勢。“十三五”期間,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就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就業總量壓力大。201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9.2億,青年勞動力就業問題仍是就業工作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部分企業招工難、技術工人短缺;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不相匹配,低附加值崗位占就業崗位總數比重偏高,高端人才低層次配置問題突出。三是勞動者尤其是青年勞動者對于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的預期將進一步提高,對用人單位勞動力成本控制構成更大壓力。四是受社會環境影響,青年尤其是重點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和就業選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存在偏差,就業引導加強與就業政策調整面臨新的考驗。五是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增加的下崗失業人員對就業工作構成新的壓力,對為其提供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