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豫南粳稻種植面積的擴大,粳稻/小麥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逐漸被重視。對粳稻/小麥種植方式延長生育期、實現小麥適期播種、農藝簡化、省工省時、豐產等優點進行分析,提出了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關鍵詞:豫南;粳稻/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2+2;S512.1+1;S344.3;S5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5-103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reas of planting Japonica rice and wheat,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of Japonica rice and wheat were more important in southern Henan. The measures of high yield were put forward. The advantages including prolonging growth period of rice, suitable sowing of wheat, agronomy simplification, labor and time saving.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south Henan; japonica rice/wheat;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20世紀90年代初期,水稻收獲前套種小麥(水稻/小麥)作為一種特殊的小麥種植方式,是南方局部稻麥輪作區迫不得已的補救措施,常被看成是懶種麥、粗放麥等,在大面積生產上一直不被提倡[1]。然而,與其他小麥種植方式相比,該模式不僅操作簡化、省工省時,還可解決因災害天氣頻發對小麥播種的影響,先種麥而后收稻,養老稻與早播麥兩不誤。隨后,栽培科技工作者對這種模式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發展并完善了這種模式,推廣應用面積進一步擴大。豫南稻區是河南省水稻的主要產區,占河南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近80%。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秈稻品質差、價格低等問題成為豫南稻區水稻生產發展的障礙。近年來,隨著“秈改粳”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粳稻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而其晚熟對小麥播種造成的影響隨之出現,粳稻/小麥技術解決了粳稻晚熟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影響,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必將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增效的理想選擇。
1 豫南氣候特點及粳稻/小麥的生產現狀
1.1 豫南稻麥輪作區氣候特點及水稻、小麥生產情況
豫南稻麥輪作區地處北緯31°23′-32°27′、東經113°45′-115°55′,包括信陽市的八縣兩區、駐馬店的正陽及南陽的桐柏等縣、市、區,耕地面積接近60萬hm2。該區域光溫水資源充足,年際間變幅大,年日照時數為1 900~2 100 h,年降雨量900~1 400 mm,年平均氣溫15.1 ℃左右,無霜期長。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54萬hm2以上,一季中秈稻約占70%,中粳稻約占30%,水稻平均單產9 000 kg/hm2左右;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4萬hm2以上,小麥品種以半冬性和弱春性為主,單產4 500 kg/hm2左右。
1.2 豫南稻麥輪作區粳稻/小麥技術的應用現狀
粳稻/小麥技術是指在粳稻收割前10~15 d將小麥種子撒播在稻田,小麥出芽后收獲粳稻的一種小麥免耕栽培方法。粳稻/小麥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在中國江蘇、浙江以及河南省沿黃粳稻區已大面積應用。近年來,隨著豫南稻區粳稻栽培技術的發展和“秈改粳”力度的加大,粳稻的推廣面積越來越大,2013年達到11萬hm2,且有逐年加大的趨勢。豫南稻區通過推遲粳稻播期達到粳稻高產、優質的目的,收獲期相應推遲至10月中下旬,這樣小麥就面臨著粳稻騰茬較晚、不能適期播種的嚴重威脅,所以推廣以粳稻/小麥技術為主的稻茬小麥輕簡化栽培技術前景廣闊。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與示范,粳稻/小麥技術在豫南部分縣、市、區已取得了較大成功。2013年粳稻/小麥應用面積達334 hm2,稻麥兩季均獲得了高產。2014年粳稻/小麥推廣面積近667 hm2,該種植模式在豫南農業生產中正發揮著積極作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凸顯。
2 豫南粳稻/小麥高產技術原理
粳稻/小麥延長兩季作物的生育期,粳稻單產由于延遲斷水比常規種植粳稻產量高、小麥單產比正常整地播種略低,但因省時省工、投資少,同時有利于粳稻產量的提高,稻麥周年總產量和效益較秈稻—小麥模式增產增效顯著。豫南粳稻的適播期在5月中下旬,小麥收獲期在6月上旬,水稻無論是手工、機插或拋秧均可實現適齡移栽,有利于提高水稻單產;小麥后茬選擇粳稻,可以充分利用機械插秧、拋秧、直播等輕簡栽培技術,實現茬口的順利銜接。粳稻/小麥種植制度的建立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豫南稻麥輕簡化生產進程,增加了復種指數,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從而實現糧食增產。
2.1 實現小麥適期播種,確保小麥穩產。
小麥冬前壯苗標準一般主莖有5~6片葉,單株3~5個壯蘗,因此,現在多采用積溫法推算適宜播種期。一般從播種到出苗約需0 ℃以上有效積溫100 ℃,而后每生長1片葉約需0 ℃以上有效積溫80 ℃。冬前如達到6片葉,則需0 ℃以上有效積溫480 ℃,加上出苗共需0 ℃以上有效積溫580 ℃,形成冬前壯苗大約需0 ℃以上有效積溫550~600 ℃,0 ℃以上有效積溫小于400 ℃難以形成壯苗[2]。從豫南小麥實際情況看,播種至越冬0 ℃以上有效積溫為550~600 ℃,具備形成冬前壯苗所需0 ℃以上有效積溫,但須在適播期內播種。研究表明,稻茬小麥播期較適期播種小麥每推遲1 d,種子成苗率下降0.8~0.9個百分點[3]。適期播種,套種小麥生育進程與季節同步是實現高產穩產的基本保證[4]。不同播期對優質小麥品種鄭麥366小麥的產量影響顯著,播期較早因冬前積溫較高,形成旺長苗,造成群體過大,越冬死亡率較高,產量一般;適期播種冬前基本達到壯苗標準,最終產量較高;晚播由于積溫少,葉面積、干物質積累較緩慢,產量最低[5]。豫南秋季干旱或陰雨天氣較多,常造成小麥不能正常播種或不能播種而造成撂荒,稻麥茬口銜接矛盾尤為突出。粳稻/小麥基本不受豫南異常氣候影響,粳稻套種小麥較直播小麥播期提前10~15 d,能夠保證小麥在10月中下旬適期播種,可以增加0 ℃以上有效積溫150~225 ℃,利于培育壯苗,構建合理群體,實現小麥生育進程與季節同步,保證小麥安全越冬,從而實現小麥高產穩產。從技術上解決了豫南冬閑田不能有效利用的難題,還有利于粳稻種植面積的擴大。
2.2 選擇生育期稍長的粳稻品種,充分發揮其后期較高的光合生產能力,提高產量
粳稻/小麥對粳稻品種沒有特殊要求,可以選擇生育期稍長的粳稻品種,延長水稻生長期10~15 d,避免因與小麥播種搶農時而選用生育期較短的粳稻品種,造成產量低,品質差,收益少。
一般來說,生育期長的粳稻品種葉片功能期長,灌漿后期仍能保持較強的光合生產能力,根系不早衰,產量潛力更大,品質更好[6]。究其原因:①粳稻適當推遲抽穗結實,利于延長灌漿期與全生育期,增加對溫光資源的利用;②粳稻群體消長相對平穩,后期群體質量較優,最終成穗率高,有效穗數足;③粳稻生育中期容易形成適宜的葉面積指數,群體內通風透光較好,且抽穗期群體干物質量適中,庫與源較協調;④粳稻后期具有較高的光合生產能力,既能增加光合物質積累量,又能協調群體莖鞘物質輸出與運轉,強源暢流,最終產量較高;⑤粳稻適應相對較低的氣溫不早衰,同時群體抗倒能力較強,保障較大庫容的安全充實與支撐[3]。
粳稻套種小麥,不僅能保證小麥適期播種,還可延長粳稻灌漿結實期,增加對溫光資源的利用,利于提高粳稻產量,改善稻米品質。
2.3 對稻田土壤要求不嚴格,小麥播種質量穩定,實現輕簡化栽培
豫南地區大部分為黃泛沖積土,土壤瘠薄,有機質少,氮磷鉀含量低;豫南稻區以水稻土為主,由于長期處于水淹缺氧的狀態,導致土壤下層較為粘重。水稻土具有油性、烘性與冷性、起漿性與僵性等物理性狀,適耕性差,有機質含量較高。稻茬小麥普遍存在濕度大、黏性重、垡塊大,不能精細整地,易爛根爛種或失墑干旱,致使播種出苗質量差,難以實現苗早、苗齊、苗勻、苗壯。因整地播種困難,導致豫南每年撂荒的“白茬田”面積20萬~26.6萬hm2,造成土地的極大浪費。粳稻套種小麥無需整地,直接在粳稻行間播種,粳稻收獲后再開溝覆土,可以保證播種質量,擴大小麥播種面積;水旱輪作還有利于腐殖質的分解和養分活化,促進兩季作物生長。
2.4 延遲稻田后期斷水時間,改善粳稻產量構成因素
關于粳稻成熟前斷水的適宜時期,研究者認為,不同時期斷水處理對粳稻產量和品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斷水時期越早,斷水時間越長,對產量和品質影響越大。幼穗分化期斷水、孕穗期和灌漿期斷水10 d,產量大幅降低,品質變劣;而灌漿期斷水20 d,植株因高溫和干旱脅迫,至少提前10 d成熟,產量顯著下降[1]。水稻齊穗后斷水期延后,能提高根系活力,可維持較高的光合效率,提高結實率和成熟度,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7]。淮北地區中粳稻在水稻齊穗后35~40 d為最佳斷水期,水稻產量高,品質佳[8]。
結合豫南粳稻種植實踐,在粳稻/小麥模式下,作者認為粳稻于收獲前10~15 d斷水較為適宜。這樣既能保證粳稻生育后期仍具有較高的光合生產能力,實現粳稻高產和優質,又不耽誤種植小麥。
2.5 防止粳稻未熟收割騰茬,減少產量損失
粳稻子粒的充實過程實際上是淀粉等物質的合成和積累過程。粳稻生育期相對較長,溫光資源利用率較高,乳熟到成熟期仍具有相對較高的綠葉面積,衰老速度較慢。此期保持較高的水分供應可增加光合物質生產積累量,最終生物產量較高[6]。
粳稻穗部成熟特性是中上部小穗灌漿速度快,下部小穗灌漿速度慢,從外觀上看似乎已經到了成熟期,實際上此時穗子下部小穗還未完全成熟,子粒充實度不夠,千粒重較低。粳稻/小麥可以避免提早斷水未熟騰茬,延長子粒灌漿時間,充實庫容總量,增加生物量,實現當季粳稻優質高產。稻農由于考慮小麥適期播種,往往會把斷水期提前,導致粳稻未完全成熟時就急于收獲,既降低了稻米品質和商品性,又導致粳稻減產。如2013年豫南的息縣和羅山縣粳稻收購中出現因銷售子粒飽滿度不佳的粳稻而降低等級、減少收益。
2.6 同時延長兩季作物生育期,增加干物質積累,提高產量
套種小麥共生期在7~10 d,加上騰茬期整地種麥需3~5 d,粳稻/小麥可使稻麥生長時間延長10~15 d。小麥播種提早10~15 d,按秋季日平均氣溫16 ℃計算,越冬前0 ℃以上的有效積溫可增加160~250 ℃,豫南冬小麥每生長1片葉需要0 ℃以上的有效積溫80~100 ℃,冬前主莖可以達5~6片葉,次生根3~5條,為越冬壯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小麥冬前壯苗是提高成穗率的基礎,足夠的穗數可以使產量三要素充分協調,保證后期粒葉比高,子粒充實度高,從而確保高產穩產。鑒于粳稻茬口種植小麥更為輕簡高效,種植粳稻已成為種田大戶的首選。粳稻/小麥模式可以提高復種指數,同時延長兩季作物生育期,提高光溫資源利用率和糧食產量,實現稻麥周年高產、優質、高效的綜合目標。按照豫南稻麥周年產量13 500 kg/hm2計算,粳稻/小麥理論上可使小麥產量提高367.5~555.0 kg/hm2。
3 粳稻/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套種小麥應選擇耐濕、多抗、高產品種。播種較早可選擇偏冬性品種;播種較晚選擇弱春性品種。
3.2 適期播種
套種小麥播種期應根據粳稻收獲期而定,一般與粳稻共生期10~15 d為宜。
3.3 播量與播種方式
套種小麥播種量為187.5~262.5 kg/hm2。10月10~20日套種,播量為187.5 kg/hm2;10月20~31日套種,播量為225 kg/hm2;11月1~10日套種,播量為262.5 kg/hm2;每延后2 d播種,播量增加7.5 kg/hm2。播種時,直接將小麥種子均勻撒入田間。要求土壤含水量達到100%,確保苗全、苗齊。
3.4 田間管理
3.4.1 及時處理稻草 收獲水稻時,將稻草粉碎并在田間均勻鋪開,防鳥啄麥;如稻草過多,可集中堆放在田間或田外某處。
3.4.2 起好“四溝” 水稻收獲后,及時起好“四溝”,將溝內的土壤搗碎,均勻覆蓋在廂面上。一般廂寬3 m左右,最寬不要超過4 m。邊溝要低于廂溝,廂溝要低于腰溝,溝溝相通,達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濾,雨停田間無明水。
3.4.3 合理施肥 小麥播種前,在粳稻行間撒施氮磷鉀復合肥(N∶P∶K=15∶15∶15)300 kg/hm2做基肥,播后30 d左右趁雨補施復合肥150 kg/hm2和75~112.5 kg/hm2尿素作追肥,保壯苗,促早蘗。翌年分兩次追肥,返青期和孕穗期各追施尿素112.5 kg/hm2。
3.4.4 防除雜草 套種小麥除草非常關鍵。小麥2~3葉期進行化學除草,如果雜草較多,春季再進行一次化除。
3.4.5 及時防病治蟲 及時防病治蟲,后期重點做好“一噴三防”。
3.4.6 及時收獲 豫南小麥成熟時常遇連陰雨天氣,要及時搶收,防止穗發芽和“爛場雨”,確保豐產豐收。
4 討論
水稻/小麥是目前稻茬麥輕簡的免耕栽培方式之一,適用于水稻收獲時間明顯遲于小麥適播期的地區應用,土壤類型不限,該種植方式具有節本、省工、省時、增產等優點。豫南稻區秈稻播期早,小麥騰茬晚,“秈稻-小麥”輪作存在制度缺陷,限制了水稻產量的進一步提高,而粳稻種植要求推遲播期,小麥不必提前收獲,還有利于水稻的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生產。且粳稻的生育安全性要優于秈稻,子粒充實度、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都明顯優于秈稻,粳稻較強的抗倒伏性,不易落粒,更適于機械化作業,“秈改粳”可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粳稻/小麥技術日臻成熟,發展粳稻生產,推廣粳稻/小麥技術無疑將使傳統耕作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減少冬閑田,擴大小麥種植面積,加快土地流轉速度,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 戴紅燕,蔡光澤,鄭傳剛.不同時期斷水對高原粳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5(3):33-34,64.
[2] 河南省小麥高穩優低研究推廣協作組.小麥生態與生產技術[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3] 凌啟鴻.稻麥研究新進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4] 李 成,何 高,吳 鈴,等.稻田套播麥高產群體指標及配套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研究,2000,21(3):77-78.
[5] 張志紅,秦福生,李書嶺,等.不同播期對小麥產量因素形成的影響分析[A]. 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C].北京:中國氣象學會,2009.
[6] 張洪成,張 軍,龔金龍,等.“秈改粳”的生產優勢及其形成機理[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4):686-704.
[7] 劉玉明,陸文明,趙加生.中粳稻的產量及品質與后期斷水時間關系的調查分析[J].農技服務,2012,29(10):1090,1103.
[8] 趙加生,張井霞,武正亞.淮北地區中粳稻產量及品質受后期斷水早遲影響因子探析[J].農業科技通訊,2012(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