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鮮牛奶、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和蜂蜜為主要原料,通過單因素及正交試驗確定黃花菜蜂蜜酸奶的生產工藝及配方。結果表明,在鮮牛奶中添加0.3%的CMC-Na、8%的蜂蜜、8%的黃花菜汁、接種3%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1∶1),42 ℃下發酵至滴定酸度為70 °T后,于1~5 ℃冷藏12 h,可以制得口感細膩、營養豐富的酸奶。
關鍵詞: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蜂蜜;酸奶
中圖分類號:TS252.54;S6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6-143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39
Abstract: Taking fresh milk,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and honey as materials, the recip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daylily and honey yoghurt was studied with a single-factor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ng 0.3% CMC-Na ,8% of honey and 8% daylily juice, vaccinating 3% of Bulgaria bacillus and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1∶1) into fresh milk, the acidity of titration was 70°T acidity at 42 ℃, keeping it in cold storage at 1~5 ℃ for 12 h, the yogurt had abundant nutrition and a good flavor.
Key words: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honey; yoghurt
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俗名金針花,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必需氨基酸。近年來國內外醫藥工作者對黃花菜的作用進行了研究,證明黃花菜中含有冬堿等成分,具有止血、消炎、利尿、健胃等功能[1],含有天冬素、卵磷脂、硒、蒽醌和甾體等化合物,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抗衰老、增強大腦機能和防癌的作用[2]。黃花菜的加工主要是脫水干制,加工品種單調,加工技術落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新技術提升脫水黃花菜的品質,開發新品種,以滿足市場需要和提高黃花菜的經濟價值。酸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營養價值極高,其中的鈣質最易被人體吸收[3]。乳酸菌能夠抑制腸道中有害細菌的繁殖,長期飲用可促進消化和機體的代謝[4]。黃花菜含有大量的游離氨基酸、維生素,而這些游離氨基酸和維生素能滿足乳酸菌生長所需的營養,所以黃花菜對嗜熱鏈球菌的促生長效果更明顯[5-7]。蜂蜜代替糖類可以提高還原糖含量和發酵產生的乳酸含量,同時蜂蜜可增加C源,防止乳酸菌消耗乳中的蛋白質[8]。因此黃花菜蜂蜜酸奶提高了酸奶的營養價值,增加了酸奶的花色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鮮牛奶、黃花菜、椴樹蜂蜜(一級)購于本地市場;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CMC-Na等由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果蔬實驗室與畜產品加工實驗室提供。
1.2 設備
CGJB60-70型高壓均質機(鄭州玉祥機械設備有限公司);FXG-100型高溫殺菌鍋(天津市特斯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HNZ-Ⅱ-ZF型垂直流形超凈工作臺(上海蘇進儀器設備廠);天孚牌JYT-5型架盤藥物天平(常熟市全豐砝碼儀器有限公司);HH.S21-6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北京長安科學儀器廠);HH.B11型電熱恒溫培養箱(上海市躍進醫療器械一廠);BCD-176TD.GA型海爾冰箱(青島海爾有限公司);HR1851型飛利浦榨汁機(珠海經濟特區飛利浦家庭電器有限公司)。
1.3 試驗方法
1.3.1 工藝流程 黃花菜→篩選→浸泡→打漿→過濾→提取汁液→冷藏備用
黃花菜汁蜂蜜→凈化鮮牛奶→預處理→混合調配→預熱均質→殺菌→冷卻→接種→灌裝→發酵→冷卻→后熟→成品
1.3.2 操作要點
1)原料預處理。選擇干燥無霉變的黃花菜,去除雜質;蜂蜜用水(1∶1)溶解過濾。
2)黃花菜汁的制備。將黃花菜用水浸泡直至發軟為止,將洗好的黃花菜放到打漿機中打漿,黃花菜與純凈水按1∶10的比例打漿之后進行過濾從而得到黃花菜汁。
3)調配、均質。將蜂蜜預熱至50 ℃,再與黃花菜汁、鮮牛奶、CMC-Na混合在一起,充分攪拌均勻。先預熱到55 ℃,均質壓力為25 MPa。
4)殺菌、冷卻、接種。85 ℃殺菌15 min,迅速冷卻到45 ℃左右。在無菌條件下,將培養好的發酵劑按比例接入已殺菌冷卻后的原料乳中,充分混勻,灌入酸奶杯中密封。
5)發酵、冷卻、后熟。在42 ℃的溫度下恒溫發酵,當滴定酸度為70 °T時,迅速降溫停止發酵。于1~5 ℃冷藏12 h,使其產香,降低菌種活力和發酵速度,使酸乳具有良好的風味。
1.4 分析測定方法
1.4.1 產品感官評分方法 請10位品評師對產品進行評分,取其平均值作為結果。滿分為100分,其中色澤20分,氣味20分,口感30分,組織狀態30分。評分標準見表1。
1.4.2 理化指標檢驗方法 總酸(以檸檬酸計)的測定采用酸堿滴定法;總糖的測定采用斐林間接法;可溶性固形物的測定采用阿貝折光計法;微生物指標的測定按國標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黃花菜汁添加量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在鮮牛奶中加入8%的蜂蜜、0.3%的CMC-Na、接種3%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比例1∶1),再分別添加6%、7%、8%、9%、10%的黃花菜汁,于42 ℃發酵,酸度為70 °T 時,置于1~5 ℃冷藏12 h。通過感官評定確定黃花菜汁的最佳添加量,試驗結果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黃花菜汁的添加量為9%時感官評分最高。黃花菜汁添加量低于8%時產品黃花菜的香味不明顯;而高于9%時黃花菜汁的氣味過于濃郁,凝乳不均勻,有分層現象。所以,初步確定黃花菜汁的添加量為9%。
2.2 蜂蜜添加量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在鮮牛奶中加入9%的黃花菜汁、0.3%的CMC-Na、接種3%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比例1∶1),再分別添加6%、7%、8%、9%、10%的蜂蜜,于42 ℃發酵,酸度為70 °T 時,置于1~5 ℃冷藏12 h。通過感官評定確定蜂蜜的最佳添加量,試驗結果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蜂蜜添加量為8%時,感官評分最高。蜂蜜添加量低于8%時,產品的蜂蜜清香味不明顯;而高于8%時,甜味略重,凝乳不均勻,有分層現象。所以,初步確定蜂蜜的添加量為8%。
2.3 CMC-Na添加量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在鮮牛奶中加入9%的黃花菜汁、8%的蜂蜜、接種3%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比例1∶1),再分別添加0.1%、0.2%、0.3%、0.4%、0.5%的CMC-Na,于42 ℃發酵,酸度為70 °T時,置于1~5 ℃冷藏12 h。通過感官評定確定CMC-Na的最佳添加量。試驗結果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CMC-Na的添加量為0.3%時,感官評分最高。CMC-Na的添加量低于0.3%時,凝乳的組織結構差,有大量乳清析出,起不到穩定劑的效果。而高于0.3%時產品的口感和風味較差。所以,初步確定CMC-Na的添加量為0.3%。
2.4 接種量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在鮮牛奶中加入9%的黃花菜汁、8%的蜂蜜、0.30%的CMC-Na,再分別接種1%、2%、3%、4%、 5%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比例1∶1),于42 ℃發酵,酸度為70 °T時,置于1~5 ℃冷藏12 h。通過感官評定確定最佳的接種量,試驗結果見圖4。由圖4可以看出,接種量為3%時,感官評分最高;低于3%時,乳酸菌增殖慢,凝乳時間延長;接種量高于3%時,產酸速度快,易造成凝乳中蛋白質脫水收縮,乳清析出較多,使產品有粗糙的砂粒感。所以,初步確定接種量為3%。
2.5 正交試驗對酸奶配方的優化
以黃花菜汁的添加量(A)、蜂蜜的添加量(B)、CMC-Na的添加量(C)和發酵劑的接種量(D)為因素,利用L9(34)正交試驗,以產品的感官評分為指標,確定最佳的發酵工藝。因素與水平見表2,試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影響產品質量的主次因素為B、A、C、D,即蜂蜜的添加量>黃花菜汁的添加量>CMC-Na添加量>發酵劑的接種量。最佳組合為A1B2C2D2,即CMC-Na添加量0.3%、蜂蜜添加量8%、黃花菜汁添加量8%、發酵劑的接種量為3%。
3 小結
通過單因素及正交試驗確定黃花菜蜂蜜酸奶的生產工藝及配方。結果表明,在鮮乳中添加0.3%的CMC-Na、8%的蜂蜜、8%的黃花菜汁、接種3%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1∶1),42 ℃下發酵至滴定酸度為70 °T后,于1~5 ℃冷藏12 h,可以制得口感細膩、營養豐富的酸奶。各項理化指標及微生物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參考文獻:
[1] 徐小明,孫志強,張先鋒,等.黃花菜烘干工藝及設備研究[J].南方農業,2011(7):44-45.
[2] 潘 祈.黃花菜保鮮與保健功能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6(8):48-52.
[3] 周先漢,蔣凱亞.正交回歸組合設計優化蜂蜜發酵酸奶工藝[J].食品科技,2007(6):200-202.
[4] 周先漢,劉 嫻.凝固型蜂蜜酸奶發酵工藝條件對還原糖轉化率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7(11):215-217.
[5] 周先漢,蔣凱亞,劉 嫻.蜂蜜乳酸發酵初探[J].食品科學,2008(10):171-173.
[6] 林 瑩,王旭請,張 超,等.酸奶中乳酸菌穩定性的研究[J].中國釀造,2011(4):61-64.
[7] 王克會,李 衛,程 倩.我國風味型酸奶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5):120-121.
[8] 常海軍,王 強,周文斌.仙人掌蜂蜜復合保健酸奶的工藝優化[J].貴州農業科學,2011(4):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