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制備鱟試劑產生的廢料血漿為原料,經鹽酸水解后,水解液進行美拉德反應,通過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SPME-GC-MS)測定反應產物中的揮發性成分,分析了其呈香機理。結果表明,鱟血水解液在pH為8.0,100 ℃加熱2 h,其美拉德反應的褐變程度最強,確定了39種揮發性成分,主要包括烴類5.13%、酮類1.47%、酸類2.64%、醛類14.08%、酯類1.24%、酚類0.84%、醇類4.33%及含氮化合物0.26%。該結果可為開發苯甲醛、食品香精及卷煙改良劑等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揮發性成分
中圖分類號:TS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6-147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49
Abstract: The waste blood of horseshoe crab, as the by-product of limulus reagent, was hydrolyzed by hydrochloric acid.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in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of hydrolysate were detected with SPME-GC-MS. Its aroma mechanism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browning degree reached at pH 8 after incubating hydrolysate under 100 ℃ for 2 h. 39 compositions including 5.13% hydrocarbons,1.47% ketones,2.64% acids,14.08% aldehydes,1.24% esters,0.84% phenols,4.33% alcohols and 0.26% nitrogenous compound were identified in this hydrolysate. 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benzaldehyde, food flavor and cigarette ameliorant.
Key words: horseshoe crab′s blood; hydrolysate; Maillard reaction; volatile component
鱟(Limulus)亦稱馬蹄蟹,屬肢口綱劍尾目海生節肢動物,分為美洲鱟、東方鱟、巨鱟和圓尾鱟,常見于亞洲和北美東海岸,中國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海域[1]。目前其血液廣泛用于細菌內毒素和真菌葡聚糖檢測,同時也導致大量鱟血廢料浪費,為提高該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近年已有開展鱟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及活性蛋白的集中研究[2-5],但美拉德反應尚未見報道。
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屬非酶促褐變反應,是氨基化合物(氨基酸、肽及蛋白質)與羰基化合物(糖類)發生的復雜反應,是加工食品色澤和各種風味的主要來源,也是目前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營養學、香料化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6],本試驗采用SPME-GC-MS法測定了鱟試劑生產廢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產物中的揮發性成分,并分析研究了其呈香機理,初步探討了其應用領域,為開發利用鱟試劑的廢血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鱟血,由湛江博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主要儀器
QP-2010型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日本島津公司);DK-98-ⅡA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真空抽濾裝置(北京京輝凱業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主要工藝流程 鱟血→鹽酸水解→調節pH→美拉德反應→固相微萃取法富集揮發性成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檢測。
1.3.2 鱟血水解液的制備 取鱟試劑產生的廢料血漿50 mL,用10倍體積3 mol/L的鹽酸沸水回流4 h。
1.3.3 褐變程度的測定 美拉德反應產生一類物質稱為類黑精,隨著美拉德反應時間的延長,顏色也越深,測定OD420 nm,以表示美拉德反應的褐變程度[7,8]。
1.3.4 pH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 取10 mL的鱟血水解液6份,靜置至室溫后,用6 mol/L NaOH溶液調節pH分別為5.0、6.0、7.0、8.0、9.0、10.0,于100 ℃水浴加熱2 h,抽濾后,按“1.3.3”測定褐變程度。
1.3.5 溫度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 取10 mL的鱟血水解液6份,靜置至室溫后,用6 mol/L NaOH溶液滴定至pH為8.0,于50、60、70、80、90、100 ℃水浴加熱2 h,抽濾后,按“1.3.3”測定褐變程度。
1.3.6 時間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 取10 mL的鱟血水解液6份,靜置至室溫后,用6 mol/L NaOH滴定至pH為8.0,在100℃條件下,分別水浴0.5、1.0、1.5、2.0、2.5、3.0 h,抽濾后,按“1.3.3”測定褐變程度。
1.3.7 產物的香氣評價[9] 反應產物放置1 d后,將聞香紙浸入樣品1~2 cm,在離聞香紙2~3 cm處,吸聞3次,每次2~3 s,并用文字描述香氣特征。
1.3.8 美拉德反應產物揮發性成分分析 取樣品5 mL于20 mL 頂空密封樣品瓶中,55 ℃水溶,以固相微萃取纖維PDMS(使用前于250 ℃老化2 h)萃取40 min,200 ℃下3 min進樣。GC/MS條件:柱溫0~4 min為40℃,4~44 min以5 ℃/min升溫至240 ℃,44~49 min保持240 ℃,進樣口溫度250 ℃,不分流,He流速1 mL/min;離子源電壓70 eV。
2 結果與分析
2.1 pH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
pH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見圖1。由圖1可知,當pH<8.0時,隨著pH增大,褐變程度增強,在pH 8.0時吸光度最大,當pH>8.0時,隨pH值升高,褐變程度減弱,故最佳pH確定為8.0。
2.2 溫度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
溫度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見圖2。由圖2可知,在一定溫度范圍內,褐變程度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強,考慮實際操作,確定最佳反應溫度為100 ℃。
2.3 時間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
時間對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的影響見圖3。由圖3可知,隨時間延長,美拉德反應的褐變程度先增大后穩定,2 h后,褐變程度變化不大,故選擇最佳反應時間為2 h。
2.4 反應產物分析
感官評價發現鱟血水解液的苦杏仁香味醇厚濃郁,果香味淡薄,但香味持久,愉悅感較強。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體系經GC-MS鑒定出的揮發性成分見表1。
用固相微萃取法富集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產物中的揮發性成分,經GC-MS鑒定出39種化合物,包括烴、酮、酸、醛、酯、酚、醇及含氮化合物等8大類。其中,烴類12種、酮類6種、酸類7種、醛類4種、酯類3種、酚類2種、醇類3種及含氮化合物2種,含量分別為5.13%、1.47%、2.64%、14.08%、1.24%、0.84%、4.33%、0.26%。
在上述成分中,醛類含量最高,其中苯甲醛占13.22%,是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產物的特征香氣成分,具苦杏仁味。該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以苷形態存在,是天然苦杏仁油的主要成分,存在于核桃油、橙花油、廣藿香油、肉桂油等精油里面,是世界第二大香料,廣泛用于食品、飲料、煙草以及化妝品等行業,該化合物也是許多藥物的起始原料[10-12]。據預測,中國苯甲醛的需求量將以每年約7%速率遞增,因此,通過鱟血水解液的美拉德反應獲得苯甲醛可滿足相關產業需求[13]。此外,還有其他微量的醛類,其中丙酮醛具焦糖樣甜味,作為香料,可用于食品及食品添加劑[14]。壬醛是一種天然香料,其本身具有玫瑰香氣,還極微量用于食用香精[15]。這些產物大部分是通過Strecker降解,α-氨基酸與α-二羰基化合物反應,失去CO2降解為少一個碳的醛類,各種不同特殊醛類(亦稱Strecker醛類)是造成產物醇厚而不刺激的苦杏仁味的主要原因。烴類化合物具有較高的芳香閾值,一般不具有風味活性。酸類和酚類都可作為抗菌劑,增強了反應產物的安全性。酮類、酯類主要由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熱氧化或降解、氨基酸降解產生,對香味的形成起到了修飾的作用[16],酮類物質中的苯乙酮具有山楂水果清香,其產物香氣更具滲透性,可以起到矯正雜質氣味作用,此反應產物中少量的含氮類本是有一定刺激味,但因此而掩蓋。醇類物質中的柏木腦具有愉快而持久的柏木香味,增加了反應產物誘人的嗅香。
根據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產生的揮發性成分及呈香分析表明,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產物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如開發苦杏仁香味的食品香精。另外,由于用美拉德產物包埋可提高保留率,在卷煙燃吸時釋放降低煙氣毒害[17,18],因此該產物對卷煙具有減害增香效果,可開發為卷煙改良劑。
3 結論
采用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出水解液美拉德反應產物的揮發性成分包括:烴類、酮類、酸類、醛類、酯類、酚類、醇類及含氮類等,形成了鱟血水解液美拉德反應后醇厚濃郁的苦杏仁香味,該結果可為挖掘鱟血在苯甲醛、食品香精及卷煙改良劑等方面的開發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兆英,萬維濤.鱟素的研究及開發利用[J].陜西農業科學, 2011,16(5):189-191.
[2] 劉慧明,丁 航,汪亞君,等.鱟血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7,14(8):37-39.
[3] 謝海偉,代建國,郭 勇.海洋遠古生物鱟體內活性物質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4):6512-6515.
[4] 張海濤,祝其鋒.鱟血細胞多肽對不同腫瘤細胞生長的影響[J]. 中國現代應用醫藥雜志,2001,18(3):208-209.
[5] 李 俊,韋世秀.鱟血中超氧化歧化酶的提取及部分性質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4):842-844.
[6] JENNIFER AM. Application of the Maillard reaction in the food industry[J]. Food Chemistry, 1998, 62(4): 431-439.
[7] CALLIGARIS S, MANZOCCO L, ANESE M, et al.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antioxidant and pro-oxidant activity of milk[J].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2004, 14(5): 421-427.
[8] 張凌燕,李 倩,尹 姿,等. 3種氨基酸和葡萄糖美拉德產物的物理化學特性[J].中國食品學報,2008,8(3):12-22.
[9] 孫寒潮,劉通訊.脂肪對美拉德反應產物揮發性香氣成分的影響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7,28(9):87-90.
[10] 李幸苗.拉米夫定的藥理與臨床[J].中國藥師,2004,6(2):111-113.
[11] KOSZALKAGW, BURNSC L. Enzyme-mediated enantioselective preparation of pure enantiomers of the antiviral agent 2c, 3c-dideoxy-5-fluoro-3c-thiacytidine (FTC) and related compounds[J].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92,57(21): 5563-5565.
[12] STORER R, CLEMENS I, LAMONT B, et al. The resolution and absolute stereochemistry of the enantiomers of cis- 1-[2-(hydroxymethyl)-1, 3-oxathio-lan-5-yl]cytosine(BCH189): Equipotent anti-HIV agents[J].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1993, 12(2):225-236.
[13] 張 昕,吳偉偉,黃啟權,等.苯甲醇液相氧化制苯甲醛催化劑的研究進展[J].石油化工,2010,39(2):215-223.
[14] 張精安,陳育平.丙酮醛的合成研究[J].精細化工,2000,17(9):507-510.
[15] 劉苗苗,謝曉蕓.芥酸甲酯氧化裂解制得壬醛的探究[J].化工時刊,2012,26(4):19-22.
[16] 彭 芳.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學作用[J].大理醫學院學報, 1998,7(4):52-54.
[17] 杜佳喆.玉米蛋白水解產物美拉德反應制香精的研究[D]. 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06.
[18] 谷風林.酪蛋白美拉德產物的制備、性質、及在煙草中的應用研究[D].江蘇無錫:江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