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合理的流域有償服務(EPWS)是指推廣方應主動地優先考慮某一流域內貧困人群的需要。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合理的流域有償服務的認知是不同的,然而農戶對于生態系統有償服務的認知、影響因子以及原因都缺少系統的了解與分析。以貴州省五馬河流域為例,對流域上游的龍塘壩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對影響社區居民參與EPWS項目的意愿因素進行計量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農戶參與EPWS的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居民性別、受教育水平、對在≥25°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對EPWS的支持度。這說明在實施EPWS項目時需要優先考慮這些因素,也為同類型的其他社區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EPWS;社區居民參與意愿;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6-1517-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60
Abstract: Equitable payment for watershed services means that its facilitators actively seek to prioritise the needs of the poor within the catchment areas, who are often excluded.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 EPWS cognition are different. However,the households who towards to EPWS cogni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eason are lack of system atic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Taking the Wuma River Watershed as an ex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s of 60 community households located the Wuma River Watershed were made.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households to participate in EPWS project were studied with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factors including households of gender,education level,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planting steep slope above 25 degrees, the degree of support for EPWS affecting the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of the community household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firstly considered when the EPWS project is implemented. 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communities of the same type.
Key words: EPW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household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生態系統有償服務(Equitable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EPWS)是解決當前環境和發展中面臨的復雜問題的一種新的方式,現有的經驗表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收益分配是不平衡的,這主要是因為貧困人群很難有接觸新分配方式的機會;而更貧窮的群體通常對其自身的權益都沒有充分的了解,更缺乏與下游用水戶進行協商的組織能力,只能采取可維持生計的短期策略。而合理的有償服務則優先考慮某一流域內貧困弱勢人群的需要,從社會的視角對此進行利弊權衡,進而建立一個更易于被社會所接受的市場機制。
五馬河是貴州省赤水河右岸對酒類企業取水用水影響最大的支流,由于五馬河上游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水源涵養能力下降,五馬河對赤水河水量的貢獻率降低,赤水河茅臺鎮至習酒鎮河段在枯水期水量嚴重不足,無法滿足企業正常的生產取水要求,因此亟需建立高效、完善、合理的流域有償服務機制以改善目前的狀況。本研究以五馬河流域的龍塘壩社區為例,從農戶視角出發,通過入戶調查和訪談的形式來獲取第一手資料,運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社區居民參與EPWS項目意愿進行較為深入的計量研究,探尋出影響社區居民參與EPWS項目的各種因素,建立優先考慮貧困弱勢人群需要的EPWS機制,并提出了今后在同類地區實施項目中亟需重視和改善的主要問題。
1 研究區概況
五馬河流域位于貴州省仁懷市西南、南部,赤水河中游右岸,大婁山脈西段北側,地理位置介于106°11′16″-106°21′30″E,27°38′55″-27°43′08″N之間,東靠遵義市,西臨仁懷市龍井鄉、九倉鎮,南依金沙縣,北抵四川省古藺縣,屬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典型山地地帶(圖1)。轄長崗鎮、魯班鎮、五馬鎮、茅壩鎮4鎮。
五馬河河口距離下游茅臺酒廠的取水口較近,僅13 km,其水質與水將對茅臺酒廠以及茅臺鎮其他酒廠用水安全有著重要影響。五馬河也是對茅臺鎮酒類企業取水水質與水量影響最大的支流。龍塘壩社區是五馬鎮的一個自然村寨,截至2012年底,該社區共有116戶,504口人,社區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是種植高粱,此外也靠外出打工、煤礦務工,或農閑時候打零工等增加經濟收入。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課題組在2012年7月到2013年3月期間,在項目區進行了田野調查,主要針對EPWS項目試點龍塘壩社區農戶的調查,以及與農戶生計和當地環境關系密切的單位,如仁懷市環保局、仁懷市環保促進會、五馬鎮政府、五馬鎮林業站等相關部門進行訪談。其中對農戶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社會經濟特征、土地利用狀況、環保意識、參與EPWS的意愿等四個部分。在研究區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入戶調查,共發放問卷63份并全部收回,剔除信息有誤及信息不全的3份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為95.2%,雖然問卷份數較少,但是由于EPWS項目試點的龍塘壩社區總戶數不多,所得的有效問卷份數超過總戶數的50%,因而所做的問卷調查是有效的。
2.2 研究方法
首先通過文獻法、參與式農村評估法(PRA)等調查方式,對五馬河流域的龍塘壩社區的農戶進行實地調查,直接從農戶獲取研究所需資料、數據和信息,然后引入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社區居民參與EPWS項目意愿進行建模分析,探尋出影響社區居民參與EPWS項目的各種因素。
1)基礎資料收集:在進行實地調研之前,以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SpringerLink數據庫、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檢索系統和超星數字圖書全文數據庫以及貴州省仁懷市環保局等相關工作網站,檢索與研究所需的相關文獻、報道以及管理文件的相關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空間上的橫向概況和時間上的縱向線索,以對調查內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并據此設計所需的調查問卷,并經過反復推敲、預調查、修改形成最終的問卷。在調查后,根據研究需要,通過電話、Email等方式對一些信息數據進行完善與補充,最后形成較為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2)參與式農村評估法(PRA)[1,2]:農戶可以充分進行信息交流與討論,選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小型群體訪談法、知情人(包括村長、村支書、村會計、老年人及其他)深入訪談等PRA工具進行的。入戶調查是在與社區干部深入訪談后逐戶進行的,每家農戶的調查時間約1 h左右,共獲得60份有效問卷。
3)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3,4]: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作為數據分析工具,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項目點居民參與EPWS項目意愿進行的建模分析。由于因變量參與意愿的取值只有1(愿意)和0(不愿意)兩個值,是二值型變量,無法直接采用一般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建立模型,又因為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不直接分析解釋變量y的取值與解釋變量xi(i=1,2,…m)間的關系,是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y=1的概率P進行建模,即:
在上式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①概率P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而一般線性回歸模型要求被解釋變量取值在-∞∶+∞之間,在此對概率P作變換,使轉換后的取值范圍與一般線性回歸模型相吻合。②式中的P與解釋變量xi間的關系是線性的,但實際應用中,這個概率P與xi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
基于以上原因,具體思路如下:
根據研究目標,將居民參與EPWS的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即因變量;將影響居民參與意愿的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即自變量。據調查得知居民做出是否參與EPWS的決策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5](圖2)。
根據已有研究[6-8]和試驗調查情況,本研究認為影響參與意愿的因素包括:①被調查者的家庭人口特征,如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等;②社會經濟特征,如職業狀況、家庭收入、收入構成、支出、支出構成等;③土地利用特征,如不同作物類型的耕地面積、坡耕地面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面積;④農戶的環保意識,包括對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對在大于25°的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等;⑤農戶對EPWS的了解程度、支持程度以及參與意愿。因此選取以下16個變量作為五馬河流域龍塘壩社區居民參與EPWS意愿可能的解釋變量(表1)。
3 社區居民參與EPWS項目意愿的實證分析與結果
3.1 被調查者的基本特征
本次被調查的60份有效問卷涉及的農戶家庭共有人口268人,其中男性占52.24%,女性占47.76%;18歲以下的社區居民占20.90%,19~60歲的居民占66.42%,60歲以上的居民占12.69%(表2)。
這些被調查對象中文盲占8.96%,其中女性占到4.10%,而戶主只占0.75%;小學文化占41.79%;中學文化占38.06%,大學及以上文化占11.19%,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該社區居民主要是中小學文化水平(表3)。受教育水平能夠直接影響社區居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也會影響到對EPWS的了解程度。
調查的對象中女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占總人數的19.03%,男性從事農業活動的占12.69%、從事非農業活動的占8.96%,外出打工和讀書的主要是孩子,分別占20.15%和19.40%(表4)。然而在一般的農村家庭中戶主具有主要的話語權,女性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活動,因此在一個家庭中戶主及其配偶的在一個家庭中起主要作用,對一個家庭是否參與EPWS項目具有主要的影響作用。
3.2 社區居民的土地利用方式與對環境的認知
該社區的耕地主要位于五馬河的沖積平原上,雖然社區周圍的土地都適合耕種,但破碎的地形特征使這里的耕作受到很大限制。高粱是該社區的主要農作物,也有少量的玉米和水稻。在該社區,大部分不適合耕作的土地也都被用于種植了農作物。調查結果顯示(表5),坡耕地占到全部耕地的61.64%,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占到全部坡耕地的80%。這種土地的不當利用導致當地的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調查顯示(表6、表7),在60戶被調查農戶中有1.67%的農戶的耕地全部位于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上,有40%的農戶的75%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上,有51.67%的農戶的50%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上,只有6.67%的農戶是25%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山上。在這些大于25°的坡耕地上有84%種植的是高粱。這種土地利用方式導致當地的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在旱季時對五馬河的河水流量影響相當嚴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對調查樣本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回答“您認為在坡耕地上種植是否對環境有影響”時,83.33%的居民認為有影響,16.67%的居民認為沒有影響(其中這些居民主要是受教育水平低的婦女的回答)。對回答有影響的居民接著回答“如果您認為有影響,是什么影響?”時,8.33%的居民的回答是“知道有影響,但是說不出來”;71.67%的居民只是知道一部分,他們的回答一般是“會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壤肥力下降”或“河流泥沙淤積”;3.33%居民對在坡耕地上種植農作物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明確的,能夠具體地回答出“會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泥沙淤積”、“土壤肥力下降”等;整體來看,該社區的居民對在坡耕地上種植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了解的,這能夠進一步了解社區居民參加EPWS項目的意愿,進而做數據分析。
3.3 社區居民對EPWS項目的認識與響應
對調查的樣本統計分析可知(表9):只有3.33%的農戶聽說過EPWS,56.67%的農戶聽說過生態補償,這些農戶雖然聽說過,但是都不知道具體的內容是什么,這對于實施EPWS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3.4 影響社區居民參與意愿的模型估計及分析
首先對變量進行共線性診斷,經分析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然后利用SPSS 20.0[9]進行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為得到對參與意愿影響顯著的因子,采用后項篩選策略,先將所有解釋變量強行全部方程,然后逐步剔除不顯著的變量,直到第八步(step8),引入模型的變量均為顯著,因此將其作為五馬河流域龍塘壩社區居民參與EPWS的意愿模型。極大似然估計值為18.505,預測準確率為93.3%,NagelkerkeR2的值為0.753,由此可以看出,Logistic回歸模型的整體擬合度較好,回歸結果的可信度也較高。
從理論上來看,在落后的農村地區,村民性別、受教育水平、對在坡度≥25°的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程度、對EPWS的支持度都是影響農戶參與EPWS的意愿的重要因素。這與實證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對估計結果與模型分析結果(表10)進行以上的分析與討論。
1)以所選樣本地區為例,主要的影響因素對農戶的參與意愿理論估計與實證結果是保持基本一致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顯著水平在5%以內。
2)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影響社區居民是否參與EPWS意愿最為顯著的因素是居民對EPWS的支持程度,形成正面的影響作用。這是因為農戶對EPWS的支持程度越高,其參與意愿也就越強,由回歸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EPWS的支持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引起Logit P(農戶參與和不參與概率之比的對數)增加3.504個單位。
3)影響社區居民參與EPWS意愿的次要因素是社區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形成正面影響作用。這是因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居民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就越強,因而其參與EPWS的意愿也就越高。由回歸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引起Logit P(農戶參與和不參與概率之比的對數)增加5.599個單位。
4)影響社區居民參與EPWS意愿的位居第三的因素是社區居民對在≥25°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形成正面影響作用。這是因為居民對在≥25°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程度越深,居民的環保意識越強,改變當地不利于環境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意愿就越強,因而其參與EPWS的意愿也就越高。由回歸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區居民對在≥25°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引起Logit P(農戶參與和不參與概率之比的對數)增加3.963個單位。
5)影響社區居民參與EPWS意愿的位居第四的因素是社區居民的性別,形成負面的影響作用。這是因為在落后的地區,女性的社會家庭地位比較低,主要從事農業勞動,對當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直接的支配權,而男性多數以非農業勞動為主,改變當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對男性的影響不大,因此男性越多,參與意愿就越弱,女性越多,參與意愿越強。由回歸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區居民性別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引起Logit P(農戶參與和不參與概率之比的對數)減少3.760個單位。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農戶參與EPWS的意愿不僅影響著EPWS項目的實施成效,也影響項目是否具有持續性。通過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五馬河流域龍塘壩社區居民中,文盲占8.96%,其中是戶主的只占0.75%,其配偶占到4.10%;男性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女性,男性對EPWS項目的了解程度更深一些。女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占總人數的19.03%,男性從事農業活動的占12.69%、非農業活動的占8.96%,女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若要改變當地土地利用方式,女性的意愿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2)在五馬河流域龍塘壩社區有96.67%的居民對EPWS完全不了解,參與意愿卻較強,這與課題組在做基線調查時向社區居民的宣傳講解有一定的關聯。
3)影響五馬河流域龍塘壩社區居民參與EPWS意愿顯著的影響因子有:居民性別、受教育水平、對在≥25°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對EPWS的支持度等四個。其中只有性別對參與意愿的形成負面影響,另外三個都是正面的影響。
4.2 建議
根據上述結論,對于順利實施EPWS項目有以下建議:
1)五馬河流域龍塘壩社區居民對EPWS的認知水平還較低,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有必要加強對EPWS項目的宣傳,尤其是加強對當地婦女的宣傳及教育[1],加深社區居民對EPWS項目的認識,提高當地農戶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對EPWS項目的支持度,同時也可能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接觸參與EPWS項目中最新的利益分配方式。
2)在分析結果中雖然社區居民對在坡度≥25°陡坡上種植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認識程度在社區居民參與EPWS意愿中位居第三,但是社區居民的認識直接影響土地利用方式是否能夠順利轉變,更進一步講,能夠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會否有所好轉。
3)在實施EPWS項目時需要從社區的角度,從有利于環境的改善,能夠為服務需求方提供良好的環境服務的角度,建立一個容易被社會所接受的市場機制。
參考文獻:
[1] 周大鳴,秦紅增.參與式社會評估:在傾聽中求得決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2] 楊從明,任曉冬.參與式發展——貴州的探索與實踐[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回歸模型——方法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陳彥光.地理數學方法:基礎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王立安,鐘方雷,王 靜.農戶參與生態補償項目意愿的定量測度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2(1):71-75.
[6] 王 宇,延軍平.自然保護區村民對生態補償的接受意愿分析——以陜西洋縣朱鹮自然保護區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0(1):63-73.
[7] 趙雪雁,董 霞,范君君,等.甘南黃河水源補給區生態補償方式的選擇[J].冰川凍土,2010(1):204-210.
[8] 吳偉光,沈月琴,徐志剛.林農生計、參與意愿與公益林建設的可持續性——基于浙江省林農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6):55-65.
[9] 楊維忠,張 甜.SPSS統計分析與行業應用案例詳解[M]. 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0] 蔡 葵,黃 曉.社會性別與農村發展政策——中國西南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