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張承地區日益嚴重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說是農業生態系統各利益主體博弈的結果。農業生態補償作為以經濟手段調整損害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各利益相關方關系的一種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文章采用博弈論模型以張承地區的退耕還林補償為例來討論張承地區退耕還林工程補償政策實踐過程中的行為決策過程和現有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博弈分析表明,農業生態補償政策的效果不完全取決于補償金額的大小,僅僅依靠提高補償標準來保護環境是不明智的;政府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同時應該將補償年限納入政策制定范疇中;張承地區服務業的發達程度以及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生態工程效果。
關鍵詞:張承地區;農業生態補償;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205;X321;Q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6-152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61
Abstract: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of Zhangchen District were increasingly serious which were fundamentally the results of gaming among the major benefit bodie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adjust the damage and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terests relations, was an among the major benefit bodies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ook Zhangjiakou-Chengde District’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compensatio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its existing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compensation policy making process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compensation process under the game theory.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effect was not entirely depending on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in size, so only by improving the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 was not wise; when the government formulat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they should take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limit in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hird industry and the average income of the local people in the district are the direc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ecologocal project.
Key words: Zhangjiakou-Chengde distric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game theory
在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農業生態補償的意義顯而易見,即能夠通過經濟補償的手段減少農業生態脆弱地區的經濟壓力,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因生態環境外部性,長期過度使用生態環境資源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普遍現象。關于農業生態補償的問題,國內研究集中于如何計量評價生態效益、生態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標準與補償辦法等方面,較少對農業生態補償過程中各方的行為決策進行分析。
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地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京、冀、晉、蒙四省市交界處。張承地區東鄰首都北京,而且由于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呈自然階梯狀,形成京津地區的天然屏障。不僅如此,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北京的“水池子”、“菜籃子”和能源供應基地,對北京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同時,張承地區的生態環境脆弱,很難承受大規模的開發。特別是重工業企業廢氣、廢水的隨意排放導致的環境污染,農民的濫砍亂伐導致的水土流失,這些都導致了張承地區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因此,急需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在科學指導下促進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為此,本文選取了張承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博弈論理論來以退耕還林政策為例來考察生態補償制度的實施效果,分析生態補償政策實施過程中各方的行為和決策過程,以期對未來政府制定相關農業補償政策提供參考。
1 張承地區社會經濟環境
張承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區域內17個縣里有10個都屬于國家級貧困縣,貧困人口眾多,特別是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壩上地區。張承地區經濟總量落后,歷年來區域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都很難超過河北省總量的10%。而且張承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大,第二、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滯后。除此之外,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壞境保護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張承地區的第一產業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第二產業主要是礦產資源的采掘,兩者過度發展都將破壞生態自然環境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張承地區經濟環境的落后導致當地政府沒有財力去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且為了加快發展地區經濟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這樣的惡性循環又影響到京津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
2 張承地區生態環境現狀
經過多年的治理,張承地區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退耕還林、種草植樹、以林促草、提高植被覆蓋率、防風治沙、草地治理、保護水源地等措施減緩了張承地區環境惡化程度,尤其在建設京津綠化帶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是,綜觀張承地區的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依舊令人擔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張承地區位于黃河下游,植被稀疏,土壤抗蝕性弱,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非常嚴重。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山區面積的50%,濕地面積比新中國建立初期縮減一半以上,這不僅導致耕地生產力低下,而且會產生泥沙淤積問題,對密云、官廳、潘家口水庫和南水北調等水利設施造成威脅。
2)沙塵暴問題嚴重。由于人口數量眾多,土地難以承受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壓力,張承區域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嚴重,目前沙化面積約占總土地面積的20%以上。張承地區因此也成為京津地區沙塵暴的源頭和風道。2010年春,北京地區相繼發生了12次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其中有4次來源于張承的壩上地區,發生頻率之高,范圍之廣,強度之大,為近幾十年來所罕見。
3)水源地環境污染。張承地區雖然屬于重度缺水地區,但是依舊致力于向京津地區提供清潔水源。從2003年起,張家口市累計向北京集中供水2.51億m3(自然供水不計)。密云水庫、潘家口水庫自建庫以來,承德市已累計向兩庫供水791億m3。但由于近年來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張承區域內的水系和水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質有富營養化的趨勢。特別是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根據統計,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使農用水體富營養化,對水源造成嚴重破壞。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理,水污染問題甚至會威脅到京津地區的供水安全。
3 張承地區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作為生態補償政策最有利的大型工程,是中國在跨區域生態補償方面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退耕還林工程始于2000年,首先在張家口市、承德市壩上地區進行試點工作,兩年后才推廣至河北省全省。2002~2006年是全面建設時期,2006年以后進入鞏固成果時期。張承地區作為退耕還林工程的重點區域,完成的退耕還林綠化面積為237萬hm2,完成草地治理總面積為130萬hm2,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3.77個百分點,對風沙與降塵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當地農村的生產與生活居住環境都有所改善。
農業生態系統服務提供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就是農業生態補償的生態經濟學理論依據。退耕還林工程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就河北省全省而言,退耕還林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驚人。河北省全省新建鮮果園的總面積達33.3萬hm2,飼料林區總面積超過26.7萬hm2,造紙原料林區面積接近13萬hm2,產生近90億元的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之上,全省農林產品加工企業數量激增至500家,每年的產值接近4億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產生的相關收入接近40億元。同時,河北省的林業特別是民營林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政府在實行退耕還林政策的同時,大力支持民營企業承包荒山、荒地進行造林投資。截至2012年,河北省退耕還林的林地中有600萬hm2的民營林。民營企業承包造林工程,既實現了增加工作崗位、轉移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又提高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質量。
4 博弈模型的原理
4.1 博弈論的概念
博弈論是研究行為主體在作出決策時發生的相互關系及決策與行為的平衡問題,它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存在矛盾的實際問題。博弈論分析的目的在于運用博弈規劃來確定均衡,即所有參與人的最優策略組合。根據人們的行為相互作用時,參與人能否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博弈論可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強調的是集體理性,包括效率、公平和公正,非合作博弈強調的是個體理性,個體最優決策。生態補償屬于前者,因為生態補償是站在集體利益的角度上提出的,它的實現和受益方是全體參與人。
4.2 占優策略
占優策略就是指在博弈中,行為主體的一方不管其他行為主體方如何采取行為都會優先選擇的策略,因為這個策略能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中的每一個行為主體一般都擁有不止一種的行為策略,所有策略的集合構成了該行為主體的策略集。
4.3 農業生態補償中的博弈問題
在退耕還林等生態補償工程中,居住在需要退耕區的農民要選擇退還耕地來保護生態環境,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所有居民的共享品,即所有居民可以從退耕地區居民的退還耕地行為中獲得收益。“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在我國的實際情況中,退耕地區多設置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享有生態補償收益的多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這也導致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民對退耕還林缺乏積極性,而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在享有生態保護利益的時候無法體會為了達成這一局面其他人作出的犧牲,自然對生態保護不會有自覺維護的主人翁意識。
5 補償機制研究的博弈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與要素
博弈論模型:G={P,S,I,U};局中人(Players):P=Pi(i=1,2),P1為農民,P2為政府。
在農業生態補償過程中,尤其是退耕還林的案例中,農民會根據政府對其做出的補償程度來行使“是否對張承地區的森林資源進行生態保護”的選擇權,具體表現為根據政府對每畝退耕土地的補償標準來決定是否退耕還林。而政府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以實現對森林生態價值的保護,政府的可支配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有權決定是否對張承地區的森林資源保護者進行補償,在此基礎上構成策略集合(表1)。
5.2 各行為主體的實證函數
政府通常會按照某種既定的補償金額標準來制定退耕還林補償政策。根據2007年國務院完善的補償政策,退耕還林補助標準為:每公頃補助糧食(原糧)2 250 kg,折合資金3 150元,生活補助費300元,共計3 450元/hm2。還生態林暫按8年計算。現行的補助期滿后,按照現行補助標準(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公頃退耕地每年1 575元,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1 050元),再給予退耕戶一個周期的現金補助,而每公頃退耕地每年300元生活補助費,將通過與管護任務掛鉤,直接補助給退耕農戶。根據驗收結果,兌現補助資金。
根據政府的補償政策,政府對張承地區進行補償,補償額度為3 900 x,其中,x為農民實際愿意退耕還林的面積(hm2);同時,森林的生態效益是社會公眾享有的價值回報,這筆價值回報有著巨大的經濟收益與生態價值,其價值用A來代替。A除以總面積得到單位面積的森林生態效益記為a。
政府對張承地區所有農戶的支付函數為:
U2(Q1)=-3 900 x+A,U2(Q2)=-A
本文以單個農戶為例進行分析。據統計,2014年張承地區實際可耕種面積有99.29萬hm2,其農村人口488.3萬人,計算可得平均每人耕地面積為0.2 hm2;假定每戶平均3.54人的標準計算,每戶的平均耕地面積約為0.61 hm2。因此政府對張承地區單個農戶的支付函數可表示為:
U2′(Q1)=-3 900x×0.61+0.61a
U2′(Q2)=-0.61a
農民在未退耕之前,勞動力的價值隱含在每公頃總產出中:張承地區的主要產出農作物為玉米,產出為4 313.7 kg/hm2,每公頃的總產出為5 478.45元;假設平均每戶有2個勞動力,其中1個勞動力需要解決家庭的日常生活,并對退耕森林進行保管維護,另外1個勞動力可以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從事畜牧業等其他非耕活動。假設外出務工的平均收入為I,獲得外出務工收入的機會概率為P,那么農戶的支付函數可以表示為:
U1(S1)=3 900×0.61+PI=2 379+PI
U2(S2)=5 478.45×0.61=3 341.85
5.3 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上面的描述形成支付矩陣(表2)。
對于政府而言,當農戶選擇退耕策略進行生態保護時,由于生態補償的價值a為數值較大的正值,即:
-2 379+0.61a>-0.61a
此時,政府一定會選擇補償策略;而當農民選擇不退耕策略,不進行生態保護時,政府對兩種策略偏好相同。綜上可知,比起不補償政策,政府更愿意選擇補償政策。
由于政府總具有進行生態補償的偏好,而且農民在決定是否退耕還林前是明確知道政策的內容與補償方式,因此在政府選擇補償策略的情況下,農民會反復比較自己實際可以取得的收入與3 341.85元孰大孰小來作出決策。即如果要使得農民選擇退耕必須滿足條件:
2 379+PI≥3 341.85
即PI≥962.85
PI為弄明外出務工或者從事養殖等非耕的收入,即當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大于962.85元時,農民與政府會選擇“農民退耕,政府進行補償”這一策略,這也是該博弈中的占優策略。
在以上占優均衡中,收入對農民是否選擇退耕還林的行為有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具體影響途徑是通過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包括收入的高低水平,獲得收入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等。因為國務院對于生態還林的補助期限是8年,所以自2008年開始政府補助由每公頃3 900元變為0元。此時,農民退耕的條件相應發生變化,農民退耕的必要條件調整為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必須達到或超過3 341.85元,這也反映了收入因素對農民進行策略選擇時的重要作用。
PI≥3 341.85
由于政府補助的停止,農民退耕的必要條件調整為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必須達到或超過3 341.85元,這也反映了收入因素對農民進行策略選擇時的重要作用。
6 結論
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發現退耕還林的生態保護機制的實施對退耕戶的收入與農村經濟有重大影響。具體表現在:
一是退耕戶從退耕還林的相關政策中得到了實惠,收入穩定增加。退耕戶除了在選擇退耕時獲得退耕地的直接補助,在退耕之后國家實施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生態移民、技能培訓等舉措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保證了退耕戶的收入增加。
二是促進農村的勞動力向城鎮或第二、三產業轉移,激發了退耕戶的積極性,更有利地促進了農民的轉移創業。
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除了以上的優點以外,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改進。如部分項目的實施沒有落實公示制,存在不透明;此外,有些地區對項目資金撥付緩慢甚至出現工作經費不足的情況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
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對于政府其他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給出了不少啟示與意見。首先,在項目政策的制定時,應考慮政策實施的各行為主體的利益均衡,使得政策能在實施時最大化地發揮效用;其次,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應加強組織領導,有效地落實各項政策的實施與執行;最后,根據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期長,涉及面廣的特點應加大扶持力度,保證投入資金發揮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振東.河北省張承地區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社會科學論壇,2008,11(下):79-83
[2] 胡兵輝,劉 燕,廖允成.陜西省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3):7-12.
[3] 李 鏡,張丹丹,陳秀蘭,等.岷江上游生態補償的博弈論[J].生態學報,2008(6):2792-2799.
[4] 張蓬濤,張貴軍,崔海寧.基于退耕的環京津貧困地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1(6):9-12.
[5] 陳源泉,董孝斌,高旺盛.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補償的探討[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6(5):109-116.
[6] 宋 敏.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學術交流,2009(5):83-87.
[7] 王寶鈞,傅 樺,宋翠娥.中國首都圈區域整合中的京張聯系研究綜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1):121-126.
[8] 王天旺,穆宣孚,丁萬英,等.環首都綠色經濟圈背景下張承地區企業人才戰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2(1):32-36.
[9] 汪振東.張承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途徑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