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養老是和諧的基礎。養老首在“食”,“老有所食,食有所安”,養老才有根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為和諧社會做了最好的注腳。經過了2000多年的文化傳承,尊老已深入了中華文化骨髓,成為了和諧社會的一大主題。
現在,隨著人口結構變化,養老問題將會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嚴重性和復雜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預測,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人口老齡化就意味著老年人口大幅度增加,相應的養老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建立最合適的養老體系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已成為必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和諧,首要和。《說文·口部》月:“和,相唐也。從口,禾聲。”在古代,“和”字有三種寫法:和、味、穌。雖寫法不同,但三者中都有“禾”、“口”二字,只有分別解析“禾”、“口”二字,才能闡明“和”字的真義,簡單來說,就是吃飽、吃好。如果吃飯這一最基礎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養老只能是空談,和諧只能是空中樓閣。
吃飯的大事
談到養老,人們通常會想到家庭、政府等等,但現實中,都難以單獨解決日益嚴重的老年人吃飯問題。從家庭層面看,中國即將出現倒金字塔形人口結構,相對于老年人數量,老年人比例的提升將更為明顯,家庭養老將從“多養一”轉變為“一養多”,所負擔的養老壓力倍增,單靠子女解決老人吃飯問題似乎從時間和經濟上都難以實現;從政府層面看,由于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加,政府很難有足夠的人、財、物力解決老年問題,只能在規劃和政策上有所傾斜,難以身體力行。
同時,由于經濟和意識問題,僅有極少數的老人會選擇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大部分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在這之中,多數老人都是獨居,也有少部分跟子女同住,可即使跟子女住在一起,中午的那頓飯大多還得靠自己來解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身體大部分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吃午飯,對一些老年人來說,是件難事。
居住在青島市市南區湛山街道的李奶奶就曾為吃午飯的事很苦惱。李奶奶今年78歲,老伴已經80多歲了。對于吃飯的問題,她說:“我和老伴的身體都不怎么好,而且歲數大了腦子也糊涂,一般都不去菜市場買菜。平時都是孩子們周末過來時給我們準備好一周的菜,我們想做時就做點簡單的,比如煮粥、下面條,不想做時就買點包子什么的。只有周末,孩子們回來看我們時才吃上頓像樣的飯菜。對我們來說,好不好的無所謂,只要餓不著就行。”
像李奶奶這樣的情況,在湛山街道不在少數。街道現有人口4.2萬人,60歲以上老年約7219人,占總人口17%,其中70歲以上老人3134人。如何讓老年人吃飽、吃好,是個大問題。
面對困難,湛山街道在市南區政府的幫助下,開展了新的探索,逐漸走出了一條“社區搭臺、社會唱戲”的新模式。把政府的管理優勢和社會的資源優勢借助社區這一平臺集中表現出來,讓整個社區因養老互動起來,從而極大地緩解了老年人就餐難、子女照料負擔重的問題。
助老大食堂,和諧大家庭
每天上午11時,都會有老人絡繹不絕地走進位于華嚴支路8號的湛山街道助老食堂。不一會,干凈整潔的食堂內就坐滿了前來就餐的老人。剛出鍋的飯菜熱氣騰騰,葷素搭配的菜色讓人食欲大振,食堂大姐熱情的笑臉溫暖人心,大廚石師傅的手藝引得眾人紛紛贊賞……每天,這幅安靜祥和、溫暖人心的畫卷都會在湛山助老食堂徐徐展開。
今天的菜是山藥燉肉、西紅柿炒雞蛋、炒大頭菜,石師傅表示:“給老年人做飯,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不單要重視口味、營養還要兼顧口感和花樣。要讓老年人吃飽、吃好,還要吃得放心,吃得舒服。”
因為老友的介紹,李奶奶也加入了助老食堂這個“大家庭”:“大家都說助老食堂做的特別好,飯菜便宜,既營養又衛生,我這不也就來了。吃了兩次,發現這離家近、吃得好,一人每天才10塊錢,實在是很便宜,就固定在這吃了。”
美味、衛生、便宜、方便、安全,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老人。湛山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宋曉東告訴記者:“湛山街道助老食堂2014年7月開始試運行,得到了社區內老年人的廣泛認可。最初,每天來吃飯的人數只有7人,經過口口相傳,發展到現在平均每天都有60余人前來就餐。”
看見的是服務,看不見的是背后的努力。為了向老人提供安心、健康、衛生的午餐體驗,湛山社區付出了很多。從資金投入到政策扶植,從員工體檢到健康培訓,從規章制定到監督回訪……老人們滿意笑容的背后浸透了社區工作人員辛勤的汗水。
湛山助老食堂的成功在市南區并不是個案,截至目前,市南區各街道辦事處已依托社區中心用房建設社區助老食堂15處,累計投入資金260余萬元,街道覆蓋率達100%,有200余名“三無”、80歲以上低保且獨居老人每天享受免費送午餐服務,1000余名老人享受低償午餐服務。
助老食堂,已成為市南區養老的一大亮點,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提供高質量、低價格的優質服務。
鄰里一家親,互幫互助忙
助老食堂雖然好,但因為場地、位置等眾多問題,難以解決整個社區的需求。因此,湛山街道創造性地開始了互助養老新嘗試。
所謂互助養老,即政府號召有基礎、有能力的住戶在家開展互助養老食堂,街道僅僅負責對菜品質量、價格監管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已經有兩戶主動開展了互助養老新嘗試。這兩家人與助老大食堂在位置上形成了一個三角,相互補充,極大地滿足了社區內老人就近就餐的需求。
家住仰口支路14號的崔阿姨就是兩戶互助養老中的一戶。今年50歲的崔阿姨是個出了名的熱心人,平常做飯就喜歡多做一點跟鄰里一起分享,聽說社區關于互助養老的事情,崔阿姨馬上報名參加。“我是個閑不住的熱心人。平常看見我家附近有不少獨居老人吃飯這么困難,就一直想幫幫他們。”崔阿姨說,“有社區互助養老這個方式,也正好幫我實現了這個愿望。”
每天一早,崔阿姨便要出門買菜,購置一天所需的食材,為了保證材料的新鮮衛生,崔阿姨每次都要精挑細選。“今天我買了鮮鲅魚、大頭菜,午飯就做這兩樣了。這還有朋友給我送來剛摘的槐花,明天可以給大家做槐花包子吃。在我這吃,我可以保證一周每天不重樣。”談到做飯,崔阿姨流露出了驕傲和自豪的神情,“做飯對我來說是強項,我曾經干過十多年的家政,對照顧老年人很有心得,特別是給老人做飯方面。老人的口味清淡,做飯要注意少油少鹽,不僅對口味,還健康,加上每次10元的價格十分便宜,附近的老人都喜歡來我這吃。”
現在,每天都有七八個老人來崔阿姨家吃中飯,看著他們滿意的笑容,崔阿姨十分欣慰。
崔阿姨的背后,少不了社區的支持。湛山社區為崔阿姨家提供了各種設備幫助,有鍋碗瓢盆,有桌椅,甚至還有消毒柜、微波爐等小家電。
“在幫助的同時,也少不了監督。”宋曉東副主任告訴記者,“對于參加互助養老的人員,我們要盡量給予最大的幫助,讓他們做得舒心。同時,我們還要對他們進行監督,保證每天的飯菜價格和質量,還要組織定期體檢和營養培訓,確保老人吃上健康、衛生的午飯。”
出于食,不止于食
養老,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理問題,更需要心靈上的交流和互助。因此,湛山街道辦事處特地對食堂進行了升級改造,將食堂搬遷到新址。在增加食堂面積的同時,進行了重新裝修和升級,改善了老人的用餐環境,并特地開辟出一塊區域作為棋牌室和閱覽室,為老人提供了一個娛樂的場地和平臺。4月1日,重新裝修的助老食堂重裝上陣,老人們的用餐環境不僅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更擁有了一個新的交流場所。從那開始,不少老人選擇在午飯后留在食堂棋牌室內一起下棋、打牌、聊天,歡快的笑聲不時傳出,從此食堂和諧的氛圍中又多了一份快樂。
正在用餐的趙爺爺告訴記者:“老年人好靜,又好動,吃飯好靜,吃完愛熱鬧。社區助老食堂能很好地滿足我們。安靜溫馨的吃飯環境和設施齊全的活動區域分隔開來,不管是吃還是玩,都很盡興。”
不僅是助老食堂,互助養老家庭也在分擔著交流場所的責任。崔阿姨家每天午飯期間都是熱鬧非凡,不僅僅是為了便宜、可口、健康、營養的飯菜,更是為了在午飯期間說說話,聊聊天。“樓上李阿姨每天從我這打完了飯菜,回去伺候活動不便的老伴吃完,自己再下來跟大家一起吃午飯,為的就是能和大家聊聊天、說說話。”崔阿姨說,“每天吃完午飯,老人們都要在我這多呆一會,聊聊天、打打牌,也是個交流放松的好方式。”
吃飯在平常人看來是件小事,可對于老年人來說是個大事。“老有所食,食有所安”,養老才有根基,和諧才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