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自貿區都各有其優勢和特點,自貿區“2.0時代”也絕不是對上海經驗的照搬,可以復制,但不是簡單的粘貼。
2015年4月21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
作為我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上海自貿區曾被廣泛看做我國經濟新的試驗田,以及探索對外開放新路徑和新模式的窗口,更被定義為我國自貿區建設的“1.0時代”。如今,隨著新一批自貿區同時掛牌,也宣告我國自貿區建設將正式迎來發展的“2.0時代”。
為什么是廣東、天津和福建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
上海之后,全國掀起了一片自貿區熱,凡是覺得自身有條件的地區都在積極申報。據悉,當時全國有多達20多個省(區、市)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要將對接、準備或申報自貿區列為2014年的工作重點。
一哄而起的結果是,中央緊急叫停。很多地方申報自貿區,看重的是國家政策,為的是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事實上,自貿區是要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探索開放的新路徑,并以開放促改革,改變過去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而并非簡單地為地區經濟發展助力。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5月考察上海自貿區時,曾提出“良種說”。
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年之后,四大“良種”被培育出來:建立了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在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
有了良種和可復制的經驗,就需要在更大范圍內播種擴散,并將其推向其他地區。這一次,被選中的是廣東、天津和福建。
為什么是廣東、天津和福建?
第一個自貿區之所以落戶上海,簡單說就是因為上海不僅經濟發達,是我國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還在于上海有各方面相對更完善的制度,便于改革試驗。
在國內,與上海有同屬地位的城市,還有另外三個:北京、廣州和深圳,它們被稱作我國的“一線城市”。因為它們不僅在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而且具有主導作用和很強的輻射帶動能力。
在這三個城市中,北京是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它是國家經濟的決策和管理中心,較少承擔直接的經濟探索和改革試驗的功能。天津同北京和上海一樣,同是直轄市,而且緊鄰北京。天津不僅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也是沿海面向東北亞的經濟門戶,既可以與北京互為表里,又可以同時連接中部經濟區和東北經濟區。更重要的是,天津是京津冀經濟圈的一極,扮演的是北京的金融貿易陪都的角色,這讓其在自貿區申報中占據有利地位。
廣州和深圳都隸屬廣東省,前者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后者是我國的經濟特區。它們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開放格局。而自貿區的建設本就是為新一輪開放進行的改革試驗,所以廣東責無旁貸。
這一輪自貿區獲批,意外的也許是福建。事實上,福建與廣東和天津有不少共同之處。三省市都有經濟特區或國家級新區,天津有天津濱海新區,廣東有南沙新區。在四個經濟特區中,深圳、珠海、汕頭屬于廣東,廈門經濟特區則在福建。
此外,與天津對應京津冀一體化,廣東臨近香港和澳門相類似,福建臨近臺灣。福建在2004年就提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基于的就是對臺的優勢。
如此來說,福建的確也應占據一席之地。
共享同一張負面清單
從地圖上看,由北至南,天津、上海、福建、廣東猶如四顆珍珠,幾乎串聯起了整個東部沿海,閃耀著新一輪開放和改革的光芒。
一年半的運行后,上海已經形成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這其中包括了政府監管模式的變革、進出口優惠,以及資本項目個人賬戶適度開放等,但最重要的經驗是開創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所謂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就是政府以清單的方式明確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業務,清單之外的,各類市場主體都可依法平等進入。作為國際上重要的投資準入制度,“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現已被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采用。
事實上,每一個自貿區都各有其優勢和特點,自貿區“2.0時代”也絕不是對上海經驗的照搬,可以復制,但不是簡單的粘貼。正如專家所言,對于新掛牌的三大自貿區而言,“如何復制上海自貿區的經驗是第一個命題;探索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是第二個命題;通過創新,強化法治化建設是第三個命題。”
對于新一輪的自貿區建設而言,最大的亮點仍然是負面清單。
2015年4月20日,也就是三大自貿區掛牌的前一天,國務院下發《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列明了不符合國民待遇等原則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適用于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意味著四個自貿區將共享同一張負面清單。
“如果國內出現多個不同版本的負面清單,那外商就會選擇政策最低洼的地方,最終導致國內幾大自貿區陷入惡性競爭,國家利益無法實現最大化,這不是我們改革的本意。”復旦大學法學院國際投資法專家梁詠認為,共用一張清單有利于保證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一致性,這一觀點也許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看法。
2013年,上海公布了第一版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為190項。2014年,上海自貿區將負面清單中的特別管理措施誠至139項。如今,最新的負面清單又進一步縮減了3個門類,并將特別管理措施減為122項,其中包括了85條限制性措施和37條禁止性措施。
四個自貿區共享同一張負面清單,意味著它們將擁有相近的開放程度和相同的試驗目標,但與此同時,它們各自的區位和優勢的不同,又使其有著不同的定位和分工。
未來10年的驅動因素
作為我國第一外貿大省,廣東的最大優勢是毗鄰港澳。所以,側重港澳合作、服務貿易自由化將是廣東自貿區的特點。因此,廣東自貿區也將自身的發展定位為,建設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
天津自貿區是我國北方唯一的一個自貿區,它既承擔著自貿區的國家戰略,也承擔著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雙重國家戰略。所以,面向京津冀是天津自貿區的最大特色。
據悉,天津自貿區掛牌后,將通過實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金融開放創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五項創新舉措,并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建設成為貿易自由、投資便利、高端產業集聚、金融服務完善、法制環境規范、監管高效便捷、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的國際一流自由貿易園區,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如果說毗鄰港澳是廣東的最大優勢,面向京冀是天津的最大特色,那么福建自貿區的最大特色就是對臺合作。
通過探索閩臺合作新模式、擴大對臺服務貿易開放、推動閩臺貨物貿易、推動兩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試、促進兩岸往來更加便利等創新舉措,福建自貿區力求率先推進與臺灣地區投資貿易自由化進程,建設成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示范區。
在規劃上,三個自貿區還有一個共同點,都劃分了三大片區。廣東劃分了南沙片區、前海蛇口片區、橫琴片區,天津劃分了天津港東疆片區、天津機場片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福建劃分了平潭片區、廈門片區和福州片區。
此外,在國家層面上,將自貿區建設與“一帶一路”戰略相結合,也是各自貿區發展的新思路。上海、廣東和福建都可以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天津作為北方的國際航運中心和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也同樣有著較強的經濟輻射和聯動作用。“從深化對外開放戰略角度來看,如果說‘一帶一路’是從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高度出發,那么自貿區則是在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國際化、行政管理簡化等方面先行先試。”
目前,在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亟須優化的轉型期,自貿區既是試驗探索,也是新一輪改革和開放重任的承載者。
有業內人士就說,自貿區的戰略高度和發展廣度將超市場預期,作為一項國家級發展戰略,它將成為我國下一個10年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