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城市中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是當今學界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也是重要的民生議題。我國以家庭養老為主,但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或者沒有子女,缺少家庭養老的氛圍和條件,所以開展空巢老人的社區養老勢在必行,促進空巢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也是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本文在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現狀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56-02
一、城市空巢老人養老的現狀與社區養老開展的必要性
所謂“空巢老人”是指子女不在身邊陪伴,寡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這類老人的子女可分為三種類型,一則本身沒有養育子女,二則有子女但不住一起,三則子女在外務工或生活,被迫在家獨守空巢。文章主要針對城市的空巢老人進行研究論證,這類老人是城市戶口,平均年齡超過60歲,基本可分為單個老人寡居和老兩口雙居兩種情況。由于工作或生活元素,一些子女難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就內心而言,子女基本樂意照顧父母,多種原因的限制導致此舉難以實現,一種適合空巢老人生活的新型模式需要開發。就目前而言,社區養老大致可以滿足老人家政、醫療、精神等需求,針對獨居老人戀舊心理,安排其在熟悉區域生活,社區養老可多方面照顧到老人,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老齡化逐漸成為人口結構的重要特點。然而,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加之經濟發展、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獨生子女與父母共居的情況越來越少,“空巢老人”逐漸增多。2014年2月全國老齡委公布的《中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城市地區的空巢家庭為49.7%,其中單身孤老戶8.3%,夫妻戶41.4%”[1]。城市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必須予以關注的重要問題。
第一,老人樂于接受此種社區養老方式。社區養老是主要針對在同一社區內的老人們,為其提供相應家政、醫療等上門服務,這大大緩解老人行動不便的生理需求和不愿意離家的心理需求。此外,老人們的身體健康在社區養老模式驅動下更平穩,因為在熟悉的區域,老人身心更愉悅,那么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會輕易被打破,利于養生。這點也比較全面顧及了子女的“孝道”,因為社區養老也不會產生道德詬病。空巢老人可隨時隨性參加社區組織的交流活動,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能促進情感培養,也不失為一種打開交際圈的方式。
第二,社區養老成本低、效率高,更符合城市老人養老消費理念。以某些城市為例,如當前哈爾濱市的養老機構收費不低,對于空巢老人而言,經濟壓力比較大,以哈爾濱市香坊區民眾老年公寓為例,完全自理的老人月均收費在900元左右。與機構養老不同,社區養老一方面除了幫助解決老人生活問題外,亦提供了一些工作機會給老人們,讓他們感到自己還是被社會需要,一些志愿者的加入減少了人力的投入成本,從另外一方面而言,也是減輕政府負擔。社區養老的設施相對而言更完善,服務設施布置更方便,可利用社區資源有效整合,減少資金的投入。
第三,社區養老促進社區人員素質提高,加強社區文化氛圍,改善了社區風貌。空巢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愛,而有些子女不能盡孝,社區養老服務的這種志愿模式,很大程度凝聚了人心。它傳達出的是團結友愛意識,不管是個人素養,還是團隊力量,更甚者社區文化都是強有力支撐。
二、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的問題分析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種新型的、專為城市空巢老人服務的模式,目前還處于不成熟階段,故會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當前的社區養老服務有以下幾點問題需要加以注意。
(一)資金匱乏,來源渠道過于單一
當前社區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支持,渠道過于單一。社區養老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想把社區養老做好,除了人力的投入外,資金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就社區養老性質而言,它是屬于靠政府的財政支出來維系,而政府的投入畢竟是有限的,對一些設備、設施更新難以到位。這種資金單一的來源,使得社區養老很難良好運營,畢竟當今中國社會經濟整體收入還不算高,而一些企業或個人對這種有政府投資的項目本來就存在質疑,故捐助能力有限,這樣一來,各界投資力度就難以提高,社區養老服務一直處于微利和無利的青黃不接經營狀態,那么提供的服務質量也會受到限制。社區養老志愿者雖然能積極參與工作,但涉及資金問題,難免心有余力不足,畢竟社區開展的任何項目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投入。
(二)服務設施不完善,管理體制和理念跟不上時代進步
就整體而言,事物發展都是環環相扣的,資金的缺乏導致養老設施比較低端,如此重心只能放在家政服務上,醫療保障服務難以跟上需求。養老服務是一個綜合體系,服務項目和醫療項目不能緊跟老人發展,一些活動場所、救助、安置設施都不健全的話,對空巢老人的身心發展也是起反作用的。雖然精神慰藉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現有醫療體系是側重養老部分,這部分必須要以有效措施解決。管理體制方面,社區養老由政府管理,但卻無相應法律支持,行政、人力、財務等部門職責不明,配合不好,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管理體制的落后使得空巢老人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不能落到實處、細處。
(三)現有服務人員專業素養不夠
現有的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多為農村外來務工人員、離退休人員或下崗失業人員,民政部門負責招募他們為社區老人服務。這部分人的共性是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養老服務培訓,一切只按照程式化走,流于形式,而自身職業技能過低、能力有限,導致熱情喪失,服務質量自然一降再降。還有一部分服務人員是志愿者,這些人主要是大學生以社會實踐的形式到社區做一些志愿性的活動,屬于高素質人才隊伍,他們的優勢和前者相比是更加年輕、有熱情、待人真誠、學歷層次高。不過也有缺陷,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首先在于時間不固定,照顧老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的工作。建立一支高強度、高素質、高技能的服務隊伍很有必要。
三、發展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的對策思考
(一)需要拓寬籌資渠道,加大投入
爭取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并以此激勵慈善公益單位、社會事業企業單位、個人積極參與捐助和建設。任何一個項目的開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尤其社區養老服務這種屬于公益性質的項目,政府必然承擔重要職責,需要協調社區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不僅可以改善社區養老各類項目開展力度,也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更可以帶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可謂一舉數得。政府經過合理規劃財政預算,重點配置社區資源,對有需要的設置進行專項撥款,并成立一個綜合的社區服務中心是很有必要的。
(二)加強政府對社區養老的引導和支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社區養老服務不是一種營利機構,那么建設發展必然遇到重重障礙,沒有政府的有效監督管理是決然不能成功的。因此,政府對社區養老的評估需要有專門的機制,集中處理各類問題,基本涵蓋城市空巢老人日常養老服務效果、服務優劣程度、服務效率等的綜合評估。科學規劃養老發展的可執行性,對資金的投入要用在刀刃上。政府主導牽引社區養老發展,專門機構機制監督管理,各部門相互協調運作,對違反工作規定的失職行為要有對應的解決措施,對優秀的職員也要有適當褒獎,如此才能保證社區養老有條不紊地高效運作下去。
(三)健全服務人員的管理,實現專業服務人員與志愿者的對接
首先,對專職養老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提高重視,不分年齡、性別、社會地位進行統一培訓,招聘高才生或引進高層管理人員,也可以由專門的社會服務機構來管理,最終目標是打造一直高精尖的、職業道德良好的養老服務團隊。其次,志愿者是不可忽視的部分,當然不能強求志愿者硬性參與,可以組織社區內外的身體素質好、樂于奉獻、熱情友愛的志愿者進行一些心理咨詢、應急服務等活動,也可以組建稍微帶點競爭意識的特色志愿小組,比如“老年互助服務”“獻愛心送溫暖”等特色團隊。這樣既利于養老服務的執行,也能提高志愿者的積極性,讓自己感受到被社會需要,實現自我價值。服務人員素質向來是各行各業追求的核心,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的完整建立非一日之功,必須有專業的、系統的、高素質的服務人員來帶領實現。實現專職人員與志愿者的良好對接勢在必行。
(四)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多樣化和社區養老模式的探索
以房養老的模式是一個新的理念,尚未付諸實踐,還需要很多的制度進行輔助和完善。對空巢老人的社區養老模式進行探索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社會服務,傳遞政府、社區對空巢老人的關懷。目前,空巢老人的社區養老模式尚處于試運行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或者服務不到位的地方,不能對此止步不前,也不能做一錘子買賣,不是只靠政府加大資金的投入就能解決全部問題,還需要引導社區服務人員改變服務理念,以更人性化的方式關愛空巢老人,同時健全基礎服務設施,完善社區養老的服務管理制度,促進空巢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
四、結論
總之,空巢老人作為重點幫扶的群體,應該通過社區養老服務的規范化來進一步促進社區養老,為空巢老人提供更高質量、更加溫馨的養老服務。結合我國老齡化的實際情況,正視空巢老人這一群體,將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的一些有利政策都落到實處、細處,是促進我國和諧社會成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展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關鍵渠道,更是真正地實現社會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的一個溫馨體現。
參考文獻:
[1]劉同昌.“空巢”現象與養老模式選擇:青島市獨居老年人的調查[J].社會實證,2014(1).
[2]穆光宗.家庭養老面臨的挑戰以及社會對策[J].中州學刊,2013(1).
[3]鄧鎖.社區養老服務支持居家養老[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3).
[4]梁新穎.家庭養老社會化問題探路[J].社會科學輯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