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連北同東北內陸連接,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東北是戰后中國諸多矛盾的交匯點,美蘇在東北問題上又斗爭又妥協,國共面對這樣的復雜局勢,在爭奪東北問題上進行較量。蘇聯對大連軍事管制,為中國共產黨接收控制大連產生了有利的影響,與之相反,國民黨接收旅大的計劃最終流產。中國共產黨及時把握歷史機遇,成功接收大連,為之后黨開展城市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東北地區;大連;歷史機遇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11-02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北同東北內陸連接,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臨近,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工業、商貿、旅游、金融城市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進入近代以來,這里曾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人民承受沉重的兵燹之災。19世紀末葉,沙皇俄國對旅大地區統治7年,20世紀初,旅大地區又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長達40年之久。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根據有關條約出兵進駐旅大地區,并實行軍事管制。因此,接管大連這樣一個極為特殊的城市,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不僅是機遇還是挑戰。
一、戰后初期東北地區緊張的政治形勢與斗爭
戰后初期國共在東北問題上的斗爭絕不僅是國共戰略交鋒的焦點,而且是美蘇兩強在解決戰后世界問題,尤其是安排戰后遠東國際關系過程中所反映的又妥協、又斗爭的復雜關系。
(一)美蘇在東北問題上的斗爭與妥協
東北問題起源于美蘇關于戰后遠東格局安排的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參加雅爾塔會議,中心任務是討論歐洲戰后處理和對日戰爭問題。會上,美國提出要求蘇聯盡快向日本開戰,蘇聯則提出了以損害中國主權為交換的出兵條件。經過多日溝通,三國在沒有中國國民政府在場的情況下,私自簽訂了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雅爾塔協定》。
在雅爾塔協議中,協議第二款乙項規定的內容“大連港國際化,保證蘇聯的優越權益;蘇聯租借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丙項“東北鐵路中蘇共管,保證蘇聯的優越權益”[1],這兩條關于東北的協定,尤為突出地反映了美蘇在遠東既互相利用、又互相限制,既有斗爭、又有妥協的特點。于美國而言,斗爭就是限制蘇聯提出進一步要求,妥協就是承認東北為蘇聯的勢力范圍。這種戰略態勢直接影響美蘇對國共的政策,也直接影響戰后國共兩黨在東北的斗爭。
(二)國共在接收東北問題上的態勢和較量
雖然,還在抗戰的后期,國民黨已經開始考慮如何在戰后處理東北問題。蔣介石認為:“國民黨命運在東北,蓋東北之礦產、鐵路、物產均甲冠全國,如東北為共產黨所有,則華北亦不保?!盵2]但是,國民黨在接受東北行動上卻顯得遲緩。
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正式簽訂,國民黨被迫接受了三大國對東北地位的安排,但也都得到了蘇聯支持國民政府接收東北的承諾。1945年8月31日,國民黨六屆中常會第9次會議暨國防最高委員會第169次常會通過《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決定在長春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進行東北接收工作。9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
但大大出乎國民黨意料的是,其接收東北的過程遠不及當初設想的順利,其中關鍵的是,由于蘇聯的反對,接收軍隊無法在東北登陸。1945年10月1日,蘇方告知中國政府,蘇軍已經開始從東北撤離,預計在11月底撤完,并請中國接收人員在10日后到長春與蘇軍接洽。同日,中國外交部回復蘇方,告知中國軍隊將于10日從九龍由美國軍艦運往大連港登陸,辦理接收。然而,蘇方在6日答復:“大連為運輸商品而非運輸軍隊之港口,蘇聯政府堅決反對任何軍隊在大連登陸[3]119。蘇聯拒絕國民黨在大連港登陸,無疑是阻斷了國民黨軍隊從海上進入東北的最佳路徑。10月12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一行飛抵長春,與東北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就東北接收事宜進行交涉。在日本正式投降近兩個月之后,國民黨接收大員總算踏上了東北土地。但是在交涉過程中,馬氏對他們提出的海運軍隊在東北登陸的要求始終不予同意[3]121-122。因為事先毫無準備,國民政府于此措手不及,處境極為被動,所能依據的只有中蘇條約及其附件,但其中有關條款含義模糊,并無接收程序等具體規定。
然而,就在國民黨接收大員首次來到東北之時,中共在東北的最高指揮機構——東北局已經在沈陽工作了近1個月。與此同時,國民黨在東北尚無一兵一卒,而中共在東北已有了幾萬部隊??傊?,國民黨接收大員的姍姍來遲,與中共爭奪東北的迅捷有效恰成鮮明對比,國民黨接收東北步履之遲緩導致其未來接收結果也由此可知。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布《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目前的任務是“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并爭取控制東北”[4]。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的部隊由魯、蘇北及冀、熱、遼地區進入東北。至1945年底,部隊發展到三十余萬人,將抗日聯軍擴大,后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羅榮桓任第二政委。
二、戰后初期大連接收的三方博弈
大連作為東北最大的港口城市,其戰略位置顯而易見。因其戰后一直處在蘇軍的直接占領與管轄之下,蘇聯對國共兩黨爭奪大連的影響不言而喻,從而總體上反映了戰后初期大連面臨了蘇國共的三方博弈。
(一)蘇聯對大連實行軍事管制
經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長期奮勇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2日,蘇聯紅軍空降旅順、大連,地面部隊隨后進駐。從此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旅大40年的罪惡歷史。根據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的《雅爾塔協定》和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附件《中蘇關于大連之協定》《中蘇關于旅順之協定》,旅順口地區為蘇軍海軍基地,旅大地區由蘇軍管制,大連戰后設自由市,大連港為自由港,大連之行政權屬于中國[5]。
(二)國民政府接收旅大之計劃最終流產
國民政府對大連乃至整個東北的接收,是建立在中蘇條約和蘇聯支持的基礎之上,但是蘇聯對國民黨的態度并不明朗,局勢的演進自始即脫離國民政府的規劃。
在接收開始,國民黨政府收到蘇方即將從東北撤退的消息后,便打算由美國艦船運往大連登陸辦理接收。然而卻被蘇方以中蘇協定中規定大連為商港而非軍港為由,拒絕國民黨軍隊在大連港登陸,這是完全出乎國民政府預料的。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多在西南后方,而且中共部隊沿北上交通線的阻擊,借助美國艦船海運無疑是國民黨軍隊迅速進入東北的捷徑。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首先急需與蘇聯交涉軍隊登陸和全盤接收東北的問題,旅大的接收暫時擱置。
緊接著,在1945年10月12日,由熊式輝、張嘉敖、外交特派員蔣經國組成的東北行營飛抵長春,與蘇方交涉東北接收的相關事宜。但蘇方自始至終對國民黨軍隊在大連港登陸未有讓步,國民政府被迫放棄軍隊在大連港登陸。
最后,1947年5月12日,蔣介石只好決定先派員到旅大視察情況后再決定接收與否。然而視察團在旅大的視察工作并不順利。1947年6月3日,由董彥平率領的國民政府視察團到達旅順。但蘇軍自始就告訴他們,“不好隨便出去,恐怕碰上地雷,要出去時由我方引路”,限制了他們行動的范圍與自由[6]。在蘇聯的指示下,旅大地委和關東公署對視察團采取“拖延、孤立、留難、限制、監視”的對策,阻撓視察團的活動。6月12日,國民政府視察團在幾無所獲的情況下離開旅大。
(三)中國共產黨在旅大地區爭得先機
在國共對旅大的爭奪中,中共處在相對有利的地位。蘇聯對旅大進行軍事管制,對旅大的接收問題具有重要的發言權和影響力,而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因為長遠利益和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可以較多地得到蘇聯的支持。在不久的時間里,就爭得先機,建立了穩固的統治基礎。
抗日戰爭剛剛勝利,中共膠東區黨委便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派人到大連工作,并成立了大連工委。在蘇聯進駐旅大之初,還未清楚蘇聯態度的情況下,他們便是與國民黨黨團組織爭奪旅大的主要力量。1945年9月18日,中共東北局書記彭真等到達沈陽,提出“我們先到了東北,蔣軍還沒有到。‘先到為君,后到為臣’。我們的任務是爭取全東北?!盵7]
10月上旬彭真派東北工委常務書記韓光到大連與蘇軍接洽。在談起接管大連的時候,蘇方是愿意將大連行政權交于中國共產黨的。韓光返回沈陽匯報情況,說明蘇方的態度。彭真立即指示盡快建立大連市黨政警群領導架構,迅速開展工作。
在得到蘇聯的理解和支持后,中共在大連很快建立起黨群機關,發動群眾,掌握輿論,控制公安機關。中國共產黨掌管公安機關后,嚴厲打擊國民黨黨組織,進而保證了中共對旅大的控制力。如韓光所言:“實際上,旅大地區從一九四五年十月解放后不久,很快就成為蘇軍控制的、我黨領導的一個解放區了?!盵8]
三、結語——大連的接收是國共蘇三方博弈的結果
國民政府接收失敗而中共爭奪旅大成功,有其較為特殊的方面。因為旅大一直處于蘇軍的直接軍事管制之下,蘇聯的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成功把握了蘇聯態度,以協調對蘇關系為主要方面,以掌握公安系統為中心,迅速確立了統治旅大的基礎。
反觀國民黨,在接收旅大過程中遲緩低效、消極被動,主觀依賴美國公開表態支持,觸動蘇聯敏感利益。首先,國民政府與蘇方在中蘇條約談判中,關于接收程序并未與蘇方討論出具體結果,而完全寄希望于蘇聯協助;再者,國民黨戰后接收東北行動遲緩、遲遲未能踏入東北本土,地方接收官員缺乏靈活主動,一味依賴中央對蘇外交交涉。
如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及時把握蘇聯紅軍進駐旅大的機遇,并且成功戰勝了國民黨的重重阻撓,迅速組建黨組織并成立人民政府,為之后黨開展城市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也拉開了黨領導大連人民使其成為支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的特殊根據地的序幕。
參考文獻:
[1][蘇]薩納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文件集[M].上海:三聯書店,1978:258.
[2]劉武生.從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軍事文獻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88.
[3]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7編第l冊)[M].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4]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1-372.
[5]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吉林省東北抗日聯軍研究基金會.韓光黨史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300-301.
[6]張殿選.大連公安史選編(第2輯)[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70.
[7]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彭真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
[8]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等.遼沈決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8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