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用止步距離范式,觀察比較不同社會焦慮水平的群體對人際交往空間遭破壞而產生逃避的社會現象的神經系統差異。研究發現,不同條件下,被試的早期N1波和晚期LPP波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社交焦慮的個體都具備ERP早期反應波比較弱的特點,這表明,社交焦慮被試在人際互動中較少地關注社會刺激;較高社交焦慮水平的個體比其他人在社交活動的早期即易感到不舒服,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站得離別人更遠一些,因此產生較少的社會互動性交流。
關鍵詞:社交焦慮;人際距離;ERP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66-02
引言
人際距離屬于人際空間行為范疇,它雖是暗含的社交信息,卻建立和規范著社會互動活動的動態性,是一種明顯的對外界社交信息的反應即是否處于舒適狀態。它屬于個人的安全領域,個體需要保持與其他人的安全距離以防被入侵,否則就會引發不舒服甚至逃避行為。1959年霍爾(Hall)明確界定了人際空間距離的概念并提出親密距離(0-45mm)、個人距離(45-120mm)、社交距離(120-360mm)、公眾距離(>360mm)四種不同的空間距離的界限,才引發了此領域的研究熱潮。
社交焦慮障礙的人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來自他人的關注和打量會使他們產生明顯和持續的緊張甚至害怕,因此社交活動在他們看來,要么逃避要么就得忍受那種壓力。Hirsch發現信息加工偏差導致社交焦慮個體對社交場景帶來的威脅的感知要比實際上存在的嚴重得多。但是,Morrison(2013)研究發現,社交焦慮個體將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社交信號上,在有社交威脅感的場景里,他們通常會顯示出對外界社會環境簡化了的信息加工。
與這些注意力偏差相符合,對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個體進行事件相關電位早期成分研究,一些研究發現,對比無社交焦慮的個體,這些具有社交焦慮的個體在對危險刺激做反應時顯示出的ERP早期波幅更大;Mühlberger(2009)研究卻發現,相對于不受社交焦慮影響組,高社交焦慮組ERP早期波幅更小。晚期LPP波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矛盾。
而國內在這一塊的研究還是主要集中在探討性別、年齡、個性或者某一群體對人際距離關系等,如我國心理學家楊治良對成年人所需空間的研究發現:女性與男性接觸所需空間圈相比男性較大。還有一些是對人際距離的影響因素,如情感、動機等的研究。
考慮到目前國內很少使用ERP對最佳社交距離的神經系統的不同相關因素進行研究,也鑒于國外研究在P1、N1、LPP波上的矛盾,本文基于在社交焦慮群體中觀察到的認知偏差,研究不同社交焦慮水平的被試在不同條件下選擇出的適宜人際距離的相關神經區的差異。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為方便取樣,被試選自鄭州大學本科生20名,男女各半,年齡19~23歲(M=20.9歲,SD=2.9),所有被試均為右利手、身心健康、視力正常。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實驗程序和設計
被試坐在實驗室椅子上,所有刺激通過E-prime呈現在屏幕中央,屏幕距離被試60cm遠,視角為1.86℃×4.37℃。試驗程序:首先呈現的是要進入房間的小人的類型(陌生人vs熟悉人)1000ms,然后是一個“+”字呈現500ms,接著是一個畫面,一個圓圈房子,房子中間有一個人物,有一個正準備向房子中心靠近的小人正站在八分之一的入口位置,此圓呈現1000ms,最后是小人沿著半徑向房子中間靠近的3000ms的動畫。要求被試想象他們是房屋中間的主人,然后對虛擬的沿著某一特定半徑接近他們的小人做出反應,在這個時間里,通過按下空格鍵來表示你想要小人停在哪兒。當主人和小人相撞或者提前按壓下了空格鍵(如圖1)動畫在3秒鐘之后消失。為了獲取ERP數據,描述小人正準備向主人靠近的那張呈現1000ms的圖片開始是ERP分析的關鍵。
EEG實驗后,要求被試做一個社交焦慮量表(LSAS)。測評被試在測試中的害怕和逃避等級,然后根據他們的LSAS測試總分,被試又被進一步分為高社交焦慮組和低社交焦慮組為接下來的分析做準備。
(三)腦電記錄
采用NeuroscanERP系統,按國際10-20系統擴展的64導電極帽記錄EEG。參考電極選為所有電極的平均,前額接地。左眼眶上下記錄垂直眼電,雙眼外側記錄水平眼電。AD采樣率為512Hz,濾波帶通為0.05-100Hz,頭皮阻抗<5kΩ。
反應指標是記錄要求保持的距離和總半徑的比例。為了有足夠的數據進行ERP分析,每個小人出現56次(8個入口點,每個小人重復7次,2種條件下共112個試次)。實驗中安排2次休息時間。
(四)ERP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對記錄獲得的連續EEG進行離線分析處理,排除眼動偽跡,其他在±75uV之外的偽跡在疊加的過程中被剔除,剩余的超過+100uV的波幅的偽跡也要剔除。
分析時程為存在虛擬房子刺激呈現后1000ms,基線是刺激呈現前500ms.基于先前的研究和跟研究的波形特點,對P1和N1成分的分析現定于枕頂葉PO7和PO8之間。刺激呈現后400—800ms之間的LPP波幅被作為頂葉中區(使用C3,C1,PO3,PO1,P3,P1的平均波幅和對應的右半球區)的平均波幅(頭頂的Fz、Cz和Fz)。
二、結果
ERP實驗的行為學結果:重復測量分析顯示條件主效應顯著(條件分為陌生人和朋友),陌生人都會在朋友停下來之前停下來。盡管相對于低社交焦慮組,高社交焦慮組對陌生人控制得離自己更遠,但沒有顯著地組間差異或兩者的交互作用,行為結果和LASA分之間也沒有顯著相關。
ERPs:P1和N1成分主要分布在頭后面顳葉部分(圖2)基于混合方差設計進行對每個峰值的波幅和潛伏期統計分析。P1存在顯著的組間效應,高社交焦慮組相對于低社交焦慮組表現出較弱的P1波幅。沒有其他顯著的主效應或者交互作用存在。同P1,N1也存在一個顯著的組間效應,高社交焦慮組相對于低社交焦慮組表現出較弱的N1波幅(圖3),另外,條件也存在一個顯著的主效應,揭示出相對朋友來說,陌生人條件下的N1波幅更大,左右半球也同樣存顯著的主效應。
緊隨N1波幅在兩組表現的巨大差異,對在PO8上取得兩種不同條件下N1波進行平均,然后和LASA分數做相關分數。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越高的LASA得分,右半球的N1波越小。
LPP:根據LPP的相關文獻和本文研究中的LPP在頂葉中央的分布,對頭頂電極(Pz,Cz,Fz)和中央頂葉區域(使用右半球C3,C1,PO3,PO1,P3,P1的平均波幅)進行同樣的方差分析。這些分析表明條件、組間及他們間的交互作用都不顯著。
三、討論
本文對不同社交焦慮水平被試對進入房間的不同類型小人做止步距離實驗引發的ERP早晚期波的差異進行觀察研究。首先,在行為學上,社交焦慮水平和最佳人際距離有強相關,這個發現同Wieser的研究結果一致。然后,研究揭示出高社交焦慮組和低社交焦慮組在完成人際距離任務的前100ms就已經表現出神經系統上的不同了:相比低社交焦慮個體,在高社交焦慮個體表現出較弱的P1波和N1波。另外,低社交焦慮個體表現出一個潛伏期效應,有一個更大的N1波出現在右半球,但高社交焦慮個體卻沒有顯示出這種N1波的特點。在早期和注意相關的成分里,這種N1波的衰減支持了逃避假說。社交焦慮個體傾向于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遠離社會信息,導致行為上需要更大的人際距離。在本研究中,對陌生人條件下反應時的N1波較大,這和以往的研究較為一致,可能也證實了被試對兩種刺激的辨別能力。
盡管這些結果揭示出社交焦慮和最佳人際距離的密切相關關系,卻仍然不能說一個人的社交焦慮水平是他們人際距離偏好的唯一決定因素。其他的人格特征、文化差異和當時的情景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其適宜人際距離。但是,這個研究揭示社交焦慮水平,無論是在行為學上還是在中樞水平上,在決定一個人舒適的人際距離中起重大作用。
四、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在行為學上,高社交焦慮個體傾向于和陌生人保持更遠的距離,這可能和社會能力不足和退縮有關;具有高社交焦慮水平的個體表現出更加弱的ERP早期波,這可能是對社會線索不再給予注意的信號,和逃避趨勢相一致;在對不同程度威脅小人的反應的早期神經活動也不同,雖然對小人的知覺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Hirsch,C.R.Information-processing bias in social phobia[J]. Clin. Psychol,2004,24 (7).
[2]Morrison,A.S.Attentional control mediates the effect of social anxiety on positive affect[J]. Anxiety Disord. 2013,27 (1).
[3]Mühlberger,A.,Wieser.M.J.,et al. Early cortical processi-ng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motional faces differs between lower and higher socially anxious persons[J]. Neural Tran-sm,2009,116(6).
[4]楊治良.成人個人空間圈的實驗研究[ J].心理科學,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