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矯正是我國刑罰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河北省自社區矯正試行以來,在制度建立、機構設置和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矯正制度實質化、矯正隊伍專業化以及矯正措施精細化等方面仍有不足。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借鑒國內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通過完善風險評估、個案矯正等制度,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吸納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落實分類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幫助等措施,進一步促進社區矯正發展。
關鍵詞:社區矯正;矯正制度;矯正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64-02
隨著《刑法修正案(八)》頒布實施,我國社區矯正制度轉進了法制化軌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這為社區矯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制定社區矯正法”。可見,社區矯正法制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此,客觀分析目前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的現實狀況,是探索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制度及其法制化的前提性條件。筆者通過分析河北省社區矯正工作的進步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為其他地區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及健全社區矯正制度提供思路或參考。
河北省作為全國第二批社區矯正試點地區,自2005年試行以來,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配合與支持下,在現行法律的框架內,積極探索新制度、新措施和新方法,推動了其健康發展。
一、社區矯正工作開展中的進步之處
1.健全規章制度,促進社區矯正有序化
健全的規章制度是社區矯正有序化發展的保障。我國社區矯正的發展經歷了試點、試行到法制化的階段。社區矯正在政策層面運行時,為保障其有效開展,各地司法行政機關根據本地實際,結合部門規章及各類指導性文件,制定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制度。例如,2005年11月,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實施意見》、《社區矯正工作流程(試行)》,2008年5月制定了《河北省社區矯正工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試行)》等等;這些規章制度保障了社區矯正的有序開展。
同時,為防止社區矯正人員脫逃漏管,增強矯正工作的嚴肅性,河北省實施必接必送制度,即在接收環節,社區矯正機構帶領司法所工作人員、村(居)委會成員、志愿者及矯正對象家屬等,去法院、監獄、看守所將矯正對象直接納入矯正體系,實現無縫對接;在收監環節,司法所在公安派出所的配合下,將撤銷緩刑、撤銷假釋、撤銷監外執行的矯正對象直接移送監獄、看守所。此外,河北省還創立了社區矯正協議書制度、檔案管理、學習培訓、工作監督等多項工作制度。
2.加強機構設置,促進社區矯正規范化
合理的機構設置是社區矯正規范化發展的保障。自2005年以來,河北省司法行政系統不斷完善社區矯正機構的設置。河北省在省、市、縣、鄉四級均建立了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公安機關協作、街道(鄉鎮)司法所執行、社會組織與公眾介入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省司法廳經編制部門批準成立了社區矯正管理處,各市、縣(市、區)司法局單獨設立或加掛成立了社區矯正工作科(處),各鄉鎮(街道)依托司法所建立了社區矯正工作站。此外,承德、邯鄲、保定等地共27個縣(市、區)成立了社區矯正管理局。
此外,為落實矯正措施,提高矯正效果,一些司法局建立與社區矯正相配套的基地與中心。例如,承德市雙灤區司法局建立心理矯正中心和“四個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公益勞動基地、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就業安置基地)。
3.應用現代技術,促進社區矯正科學化
應用現代化技術是促進社區矯正科學化發展的保障。近年來,司法所從人員配備到辦公設備等物質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其職能的增多,仍面臨著人少事多的窘境。例如,筆者調查石家莊市L縣某司法所,3名工作人員負責管理在冊47名社區矯正人員,上百名安置幫教對象,同時還承擔人民調解、法律宣傳等工作,日常還要分擔鄉鎮的信訪維穩工作。有鑒于此,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將現代化技術手段應用到矯正罪犯之中,以此緩解人員緊張的壓力。例如,目前很多省市利用手機定位、全球眼、電子圍墻等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控。
同時,社區矯正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程序復雜的刑罰執行工作。信息化是便捷矯正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河北省十分重視社區矯正的信息化建設。截至2012年2月,河北省已有11個地級市司法局、154個縣(市、區)司法局及其所屬鄉鎮(街道)司法所建立了社區矯正信息平臺,社區矯正工作信息化建設覆蓋率達到全省90%的縣(市、區)。建設信息平臺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對預防重新違法犯罪具有積極意義。
二、社區矯正工作推進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矯正制度科學化程度不深
矯正制度是實現矯正目標的關鍵環節。矯正制度科學化程度不深主要表現在風險評估、個案矯正等核心性制度處于形式化層面,甚至處于空白狀態。風險評估可以動態性地掌握社區矯正人員的人身危險性,是實施分類管理的基礎,對預防重新犯罪具有積極意義。筆者隨機調查了河北省12個司法所,其中6個司法所開展了風險評估工作,只有石家莊正定縣城區街道司法所在“接收時”、“矯正中”和“解除前”三個階段進行全程性評估。個案矯正是矯正個別化的重要體現,是根據社區矯正人員不同的犯因性表現,解決其特殊問題的重要手段。據筆者調查的12個司法所,有5個司法所根據社區矯正人員被判處的刑罰種類、犯罪情況、悔罪表現、個性特征和生活環境等情況,制定了個性化的矯正方案。但據訪談得知,這些矯正方案動態性不足,不能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現實情況及時調整,大多數制定后不再修正。
2.矯正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
矯正隊伍是實現矯正目標的組織保障。各地為適應社區矯正非監禁刑罰執行的特征,建立了以司法行政機關執法工作者為核心、社會工作者為輔助、社會志愿者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工作隊伍。據筆者調查的12個司法所,司法所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為3個專科,9個本科學歷;專業背景8個是法學,2個是教育學,1個是社會學專業、1個是新聞學專業。可見,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學歷層次較高,專業背景以法學為主,有利于執法工作的開展。但是,解決社區矯正人員的犯因性問題是矯正工作的核心。因此,司法所工作人員不僅要熟悉刑事執法的內容,還應當了解罪犯矯正的本質與規律,具備罪犯教育學和矯治心理學的知識。社會工作者是具備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他們參與制定矯正計劃、方案,提供教育、培訓等服務。據筆者調查的12個司法所,只有石家莊市灤城縣2個司法所聘請了社會工作者。可見,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并未真正充實到矯正隊伍之中。司法行政機關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吸納退伍軍人、待業大學生作為協管員。他們具有熟悉社區環境,人生閱歷豐富等優勢,但其矯正技能嚴重不足。此外,據筆者調查的12個司法所,退休人員、村(居)委會成員是志愿者的主要組成。可見,社會公眾對矯正工作的參與性不足。總之,上述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矯正隊伍的專業化需求。
3.矯正措施精細化程度不夠
矯正措施是實現矯正標的重要手段。目前司法所圍繞社區矯正工作任務開展的矯正措施體現為粗放性、形式化的特點,精細化、專業化的程度不夠。據筆者調查的12個司法所,在監管方面,沒有落實分類管理,未能將未成年與成年社區矯正人員分開進行矯正。在教育內容上對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不夠,方法上仍依靠司法所自身力量,沒有充分利用社區中的教育資源和設施;適應性幫助的內容以滿足生存性需要為主,對促進其自身發展的就業幫助的舉措不多。綜上所述,矯正措施應當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三、深化社區矯正工作的實踐策略
1.加快科學性矯正制度的建立
先進的制度是促進社區矯正發展的前提。首先,建立風險評估制度。目前,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已經開展了風險評估和矯正效果評估工作,開發一些統計量表,并積累了相關經驗。例如,2004年北京市研發了《北京市社區服刑人員綜合狀態評估指標體系》。2005年上海市設計完成《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測評表》并進行實操檢驗,2006年在全市范圍內初步建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江蘇省從2009年開始推廣使用《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網絡系統軟件》。河北省可以利用和借鑒這些有益經驗,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階段性評估。
其次,深化個案矯正的應用。個案矯正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社區矯正工作者應當在全面收集社區矯正人員個人層面與環境層面的客觀資料的基礎上,診斷其犯因性問題、人身危險性、社會危害性、矯正需要等方面,與社區矯正人員協商制定個性化的矯正方案。個案矯正開展一段時間后,矯正工作者要進行效果評估,評價矯正措施的有效性,及時調整矯正方案,以提高矯正效果。
2.提高專業化矯正隊伍的能力
專業的矯正隊伍是促進社區矯正發展的條件。首先,加強專業技能培訓。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處、市(區、縣)司法局可以邀請省內高校、科研機構、法學會等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或者監獄、戒毒所有豐富矯正經驗的實務工作者定期為司法所工作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培訓重點是罪犯教育學、矯治心理學等。其次,積極吸納社會工作者。社區矯正的性質雖然是刑罰執行,但更重要的是矯正。社區矯正人員存在的各種問題,諸如行為、心理、家庭、社會交往與適應等,需要運用專業化的工作理念與方法解決。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幫助他們恢復社會功能,激發其潛能,促進其發展。目前一些地區政府通過“花錢買服務”的機制吸納社會工作者。河北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等高校都設置了社會工作專業。省內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這些人才吸納到矯正隊伍之中,發揮其專業優勢。
此外,大力招募社會志愿者。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宣傳,利用互聯網、手機、電視等傳媒工具,通過宣傳片、微博等形式擴大社會影響,吸納公眾參與到矯正工作之中,特別是社區矯正人員的家屬、親戚、朋友、同事、同學、鄰居,以及大學生、村干部等。志愿者的參與不僅可以緩解工作人員緊張的壓力,也能夠實現擴大影響力的目的。
3.擴大精細化矯正措施的應用
精細的矯正措施是促進社區矯正發展的手段。首先,在監督管理方面,加強分類管理。目前我國社區矯正的適用對象來源多樣,構成復雜,差異明顯。因此,司法所不能采取整齊劃一的管理方式,應根據性別、年齡、犯罪性質及人身危險性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類,在管理措施的方式與強度、教育內容與方法、社區服務的形式與程度上有所差異,才能取得良好的矯正效果。其次,在教育矯正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幫教。司法所可以通過系統化課堂教育,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利用網絡等傳播媒介等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聘請心理咨詢師對心理問題嚴重的人員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由于司法所力量有限,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矯正人員的家屬,所在單位,社區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審判機關等刑事司法部門,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感化和規勸。這也體現了社區矯正的優勢。最后,在適應性幫扶方面,加強就業幫助。縣級司法局可以與職業介紹機構、家政服務中心等社會職業中介機構合作,為社區矯正人員提供就業信息,或向有關公司、企業推薦社區矯正人員;聘請專職的職業指導老師,為社區矯正人員提供就業建議;為有創業愿望和條件的社區矯正人員提供資金、技能、信用擔保或相應指導等。
參考文獻:
[1]河北健全社區矯正工作機構規范工作程序[EB/OL].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官網.[2011-06-22].http:www.cnsifa.net.
[2]張凱,張東.河北省農村社區矯正工作的發展策略[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