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梳理清楚尼采虛無主義思想內涵的基礎上積極展開對其本質性的探究:尼采的虛無主義思想不單純是擺置在讀者面前的理論對象,而且揭示的是西方歷史的思想命運。對于虛無主義,尼采提出的是極端革新者的新視野,但當理性地探究并對這種僅限于價值論境中的虛無主義做一番細微而徹底的打量時,贏獲的不僅是尼采虛無主義思想的卓越之處,同時也窺探到其在克服虛無主義道路選擇上的局限點。為了克服虛無主義,尼采提出了“權力意志”和“超人”理論,但這種克服本身又難以逃脫因不徹底而遭致的虛無主義命運。
關鍵詞:虛無主義;權力意志;克服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39-02
據考證“虛無主義”一詞源自拉丁文,動詞“虛無化”說的是完全毀滅和徹底歸無的過程。依據海德格爾的看法,哲學上的“虛無主義”首次出現在雅可比寫給費希特的信中[1]669,而“虛無主義”作為一個概念大范圍的傳播開來卻是因為文學家屠格涅夫,他在小說《父與子》中理清了虛無主義的基本內涵:“虛無主義者是一個不服從任何權威的人,他不跟著旁人信仰任何原則,不管這個原則是怎樣被人認為神圣不可侵犯的。”[2]228《父與子》的廣泛流行使“虛無主義”成為俄國知識界關注的重心,越來越多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開始認真審視虛無主義,并把虛無主義當成是一個時代的病癥去診斷,主動反思虛無主義與自己所處時代之間的密切關系。屠格涅夫之后,俄國的虛無主義逐漸變成了文學家們在文學作品中共同關注的話題,在安德烈耶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索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學作品里,都能找尋到諸多虛無主義者的形象。不過,只有到尼采那里,“虛無主義”這一概念才真正得以豐滿起來。
一、虛無主義內涵剖析
尼采繼承了俄國思想家們對虛無主義的基本看法,但又提出了與之不同的觀點。尼采是從哲學角度關注和思考虛無主義的,虛無主義在他那里不再僅僅是作為一種只有虛無主義者才持有的特殊心理狀態而出現,取而代之,他把虛無主義與歐洲人的精神生活聯系在了一起,并從價值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虛無主義的發生。尼采首次用“虛無主義”來表述我們身處其中的歷史性現在,他認為虛無主義的到來絕不是某個偶然的事件,而是一種必然的歷史運動和歷史進程,這場歷史運動來勢洶洶,它或許還會持續兩個世紀。“虛無主義站在門口了:我們這位所有客人中最陰森最可怕的客人來自何方呢?”[1]149尼采想要講述的是“歐洲的虛無主義”,這里的“歐洲的”一詞具有歷史性的意義,意思與西方歷史意義上的“西方的”一樣[1]671。他第一次揭開了虛無主義的神秘面紗與本質,把其根源回溯到它所否定的對象那里,尤其是在價值那里。根據其遺稿中的說法,“虛無主義:沒有目標;沒有對‘為何之故’的回答。虛無主義意味著什么: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3]900“虛無主義指生命所具有的虛無價值,賦予生命這一價值的關于更高價值的虛構,以及在這些價值中所表現的虛無的意志。”[4]217
尼采對虛無主義的解釋無疑會使順從的讀者和聽眾入迷,這種入迷起源于尼采仿佛用最簡短且最精準的語言概括出了虛無主義的本質問題。但問題本身并未因這種詩意的發昏而得到清楚明朗的界定,反而推至更深層次的發問。什么是尼采所說的“最高價值”?“最高價值”又如何得以自行貶值?“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與所要探究的虛無主義之間有著什么樣的內在關聯?這些問題隨著對尼采虛無主義的執著追蹤迎面撲來,而對這些問題的刨根究底又需要嚴守住尼采對虛無主義簡明扼要的解說。在尼采看來,所有的形而上學在其根本之處都是價值設置,形而上學存在的最終目的就是設定最高價值和確立最終實在。形而上學之所以是形而上學,就在于它借助于邏輯工具將價值粗暴地等同于實在。伴隨著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那種“超感性之物”“彼岸”和“天國”同時也一并被摧毀。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在尼采那里絕不是最終結果,更不是其千辛萬苦論說虛無主義的根本目的,相反,尼采是在告訴人們:虛無主義作為最高價值喪失了其價值后,人們如何從絕望的“無價值困境”中擺脫出來,如何重新確立生存的意義。
二、消極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
尼采將虛無主義所呈現出來的最高價值貶值后的空無意義的狀態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說明,他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表明最高價值貶值后擺在人們面前的兩種選擇和兩種出路。“虛無主義是兩義的:A)虛無主義作為提高了的精神權力的象征:積極的虛無主義。它可以是強者的標志:精神力量可能如此這般地增長,以至于以往的目標(信念、信條)已經與之不相應了。B)虛無主義作為精神權力的下降和沒落:消極的虛無主義。作為一種弱者的象征:精神力量可能已經困倦、已經衰竭,以至于以往的目標和價值不適合了,再也找不到信仰。”[3]400“作為正常的虛無主義,可能是不斷增長的強壯或者不斷增長的虛弱的征兆。一方面,創造、意愿的力量增長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它不再需要這樣一種總體闡明和意義的設置。另一方面,甚至創造出的意義的創造性力量也減退了,而且成為對支配性狀態的失望。無能于信仰的某種意義,無信仰。”[3]420在尼采的視域中,積極的虛無主義是這樣的,首先主動去否定一切意義、目的和價值,然后再在“一切皆虛妄,一切皆可能”的境域下審視和打量生命本身,重新賦予生命全新的價值和意義。積極的虛無主義不僅在于積極地摧毀,更在于積極地重建。一方面它意在揭露生命的無意義,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新秩序的設立,而這種大膽且帶有創新的設立恰恰是通過對一切價值重估來完成的。這樣看來,尼采的虛無主義可以總結為:是在揭露西方形而上學虛無主義命運基礎上所展開的虛無主義,是極端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的徹底性既源自其對于以往傳統價值堅持不懈地否定和摧毀,又因其自身攜帶著創造新價值、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和潛在能力。
三、虛無主義的解放性意蘊
“虛無主義”揭露的赤裸結果必然牽扯虛無的發生,而虛無卻在本質上抖落出“存在”的遺忘。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說道:“如果說一個哲學家可能是虛無主義者的話,那么他便是,因為他在人的一切理想背后發現虛無。甚或不是虛無——而只是毫無價值、荒謬、病態、懦弱、疲憊的東西,從飲干的人生酒杯中倒出各種渣滓……”[5]74,尼采體驗到了虛無主義的某些特征,但他對于虛無主義的諸多解釋卻并未清楚明晰地勾勒出虛無主義的完整面貌。虛無主義在尼采那里不證自明地成了價值缺失的代名詞,但他并未徹底認識到“在西方哲學核心處,價值并不是偶然地獲得優先地位的。在價值概念里潛伏著一個存在概念,后者包含著一種對存在者整體本身的解釋。”[1]693海德格爾并非僅僅是在質問尼采,而是試圖將被遺忘了數千年的“存在”重新提起,尼采把虛無主義歸結為“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顯然是從“上帝死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性后果所折射出的虛無主義歷史命運出發的,他所關切的是如何實現這種最高價值缺失后的價值重估問題,而價值的重估勢必是要導源出潛伏在其內部的“存在”,但遺憾的是尼采依然局限于存在者的視域中探討存在問題,用一種同樣是作為價值的存在者——強力意志遮蔽和取代了存在本身。海德格爾言說了尼采并未說出的東西,這恰恰是闡釋的最終目的。闡釋不是說明,說明只是在試圖將作者所表達的意思說清楚,但闡釋卻是要表達出來作者沒有表達出的意圖。在這種程度上來說,有時候闡釋者比作者本人“更懂”自己的思想。對于虛無主義,尼采拋出的概念性解釋是——“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但并未清楚地說明“最高價值”和“虛無主義”有什么關系,海德格爾卻替尼采完成了這一任務。一言以蔽之,虛無主義是虛無的集中體現,而虛無卻滲透出了“價值”和“存在”的本質內涵。只不過海德格爾比尼采更能追溯,他從尼采的“價值”出發,但又超越了“價值”本身,發掘出“存在”的真諦。
虛無主義不崇拜任何權威,“我沒有理想,也不需要理想,我從來沒有感到需要理想。只要我過得舒服,我什么都同意”。[6]350“理想”“目標”和“秩序”在虛無主義那里似乎顯得太過單薄,這種單薄毋寧說是尼采對它們持有深深的蔑視和毅然決然的排斥,虛無主義者安居于一種思慮的懶惰中,這種懶惰在某種意義上彰顯的是精神枷鎖脫落后的“解放”。“他爭辯,虛無主義對創造的最高范例——新價值尺度的創造來說,是解放性的前提。”[7]120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精神的三種變形里提及了這種“解放”,駱駝的堅韌精神背負著的是“汝應”,在上帝的庇佑中,基督教人不愿意去思考和擁有自己的意志,而是一味地順從上帝的意志。而當“最高價值貶值”后,捆綁在駱駝身上那種原有的沉重的“理想”與“權威”的鐐銬隨之脫落了,盤亙在深淵之上的虛無所映射出的自由召喚著人們重新思索自己的本能,忍辱負重的“汝應”走向了充滿自由的“我欲”,最終達到“我是”的境界。
尼采企圖將湮沒在西方基督教視野中的“生命”重新撈取,他不斷地強調生命的本質是強力意志,強力意志是尼采賦予的生命本質規定。他這樣做的根本目的不是將活生生的生命“限制”在某個帶有僵死意味的形容詞下,而是透露出生命最核心、最內在的東西。尼采斬釘截鐵地說“上帝死了”之后人類歷史將迎來徹底的虛無主義,而徹底的虛無主義因為是對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所造就的虛無主義本身的一種絕對發動,所以他的出場并不是為了通過某種“最高價值”來統攝和治理生命本身,也并非營造出某種陰森、恐怖的氣氛,事實上是在肯定生命本身。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尼采[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屠格涅夫.前夜·父與子[M].麗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尼采.權力意志[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4]德勒茲.尼采與哲學[M].周穎,劉玉宇,譯,北京:文獻出版社,2001.
[5]尼采.偶像的黃昏[M].周國平,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6]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M].耿濟之,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7]劉小楓.尼采在西方——解讀尼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