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育方向是以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特色創新教育就成了高職院校教改的核心。為了實現特色教改,從教改的支撐點和依據力入手,提出教研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對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建設現狀的分析,得出阻礙民辦高職院教研建設的根源:教研基礎資源條件和具有教研能力的專業人才缺乏。結合民辦高職院校辦學治校的管理特點,揚長避短,從教研成果的評估方式為切入點,引入“知識貢獻率”指標為評估杠桿,以績效管理機制模式反推動式促進教研建設工作的步伐,為民辦高等職業院校的教研建設尋找一種可行的模式。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教研;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25-02
縱觀幾千年世界教育的發展,人類經歷了知識型教育階段、智能型教育階段,現已步入創造型教育階段。人類選擇什么樣的教育類型,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人類知識積累程度以及教育自我發展的狀況密切相關的。當今我國經濟社會日新月異,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主流就應符合國家經濟生產需要主流,以更好地服務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這也是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因此創新教育應作為教改的核心,才可能培養出大批具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否則,就是教育的失職。各高職院校在大力推行或宣揚教學改革的口號下,拿什么作為“教改”的支撐和依據呢?就是教研。教研與教學同等重要,嚴格說是教研應比教學先行一步。但現實恰恰相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尤其是民辦高等職業院校,教研建設對教學來說相對滯后甚至空缺。沒有教研建設,所謂的特色專業或精品課程,就像一座建筑僅有架構沒有地基,就像一棵大樹僅有枝干沒有根基;沒有教研建設,一切教學均在學院圍墻內完成,猶如井底之蛙。因此,民辦高等職業院校,要得到長期發展,教學研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建設環節。這也是研究的意義所在。
一、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建設現狀
教學研究的建設是項非常艱巨的工程,無論是小課題還是大項目,研究工作均耗時耗力耗資,研究工作的特性是教學研究建設難于推進或建設速度慢的最大原因。尤其民辦高職院校,面臨的教學研究建設問題困難更大:一是學院具備的教研基礎資源和設施條件不足,二是具有教研能力的專業人才少。這是發展教研工作最基本的條件。基本條件不具備,導致民辦高職院校難以或幾乎不可能引入國家類型的科研項目,這又決定教學研究工作難以獲取國家教研資源。研究資源是開展教研工作的根本問題,也是完成科研項目的主要支撐和推動力。這些都是造成民辦高等職業院校教研建設缺少現狀的因素。
目前,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工作開展模式普遍是教師根據個人教學經驗或個案儲備的研究素材,自行設計確定研究課題,通過學院的審批,獲取學院極有限的資助資金,隨后單槍匹馬就開展了研究工作。該教研模式的投入不難預知其產出的結果:一是時間期限內難以保證研究工作正常結題,大多以不了了之告終;二是難以保障研究成果質量,大多交差時難產出一篇論文式文稿,這種成果即沒有教學采用價值更沒有教研建設儲備發展價值。雄心壯志開題心灰意冷結題,這種形式大于結果的教研模式,久而久之,最后連“形式”也懶得去問及了,“教研”就只剩下“教”了。
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工作的開展確實困難重重,但并非寸步難行,因為辦法總比問題多。要看到我國民辦高職院校是近十年來,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人才需要,為社會培育技術應用型人才在教育界崛起的一批新力軍。根據民辦高職院校辦校治校的特點,挖掘出開展教研工作也具備一定的優勢:首先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偏向年青化,肯鉆研敢于創新,求知欲強,追求上進;其次民辦院校管理機制靈活,更注重辦校建設的特色和效率。兩者結合,教研建設的開展和實現是可能的。如何解決教研項目和教研經費問題呢?這也是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建設的原動力。從教研成果的評估方式為切入點,試著引入“知識貢獻率”指標,以績效管理機制模式反推動式促進教研工作的建設步伐,為民辦高等職業院校的教研建設尋找一種可行的模式。
二、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建設模式
(一)靈活開拓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形式
教研工作開展的形式很多,最主要的就是獲取國家型研究項目或課題。對于民辦高等院校由于自身研究資源與基礎的相對缺少,沒有優勢與國家各級別高校競爭項目,所以這種方式很難開展推進。解決辦法唯有揚長避短,民辦高職院校的教研建設從常規模式收回,遵循特色教改的指導思想,輕形式重研究效果。在此,將適合民辦高職院校開展教研形式從“內研”和“外研”進行分析。
第一是“內研”:根據學院開設的專業,圍繞各專業的主干課程教改的目標和方向設計教研課題,各教研室或教研組有組織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研課題的形成:一由教研組老師自行設計;二由學院學術研究委員組設計;三請外面專家設計。后兩類,可通過競爭的方式選取課題研究負責人。
第二是“外研”:有兩種渠道,一種是與兄弟院校合作,課題的設計以專業的建設方向或人才培養需要為出發點共同立題研究,集兩院校資源與智慧一體,共同或任務分攤式完成;另一種是根據學院為實現“學工結合”已建立起來的校企合作平臺,以解決企業生產運作的技術或管理問題為研究主題,以提高企業經營發展效率為研究目標。“校”“企”合作:學校提供人才,企業提供素材,資源互補,完美合作,實現共贏。當然,最可行高效的“外研”渠道當屬校企合作方式。
(二)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建設機制: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
民辦高職院校的科研經費均是學院本身解決,資金源自民間辦校的主體,教研建設投資屬風險投資。但該項投資不應僅看到成本支出的表象,其實質確是知識資本的積累。如何實現知識資本積累與教研投資最大化回報呢?主要需找到民辦高職院校教研建設的推動力,即將教研投入與產出的效率作為分析方法或標準。根據民辦高職院校的創辦性質,教研建設管理機制應采用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以知識貢獻率作為教研成果評估杠桿,并為此作為教研工作者的績效考核激勵方法,形成教研建設的內驅動力。
1.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原理。知識貢獻率原理源自科技進步貢獻率、知識流和知識管理三個概念含義的綜合引申。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競爭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綜合性指標。知識流是指知識在各個知識駐點(高校、科研院所等)之間為創造價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積累、共享及交流的過程,是知識融合、序化、創新的過程,是知識管理系統的命脈。知識管理是指以組織為基本單位,把個人的記憶變成組織的記憶(建立知識庫),利用信息工具(如網絡)使組織內各員工均可以分享、應用、處理及改良有關的知識,令組織不會因人才流失而不能保留知識從而失去競爭力。綜述三個含義,定位于民辦高職院校教研范疇的知識貢獻率的狹義解釋是:教研工作為實現學院知識管理提供可分享、應用、處理及改良的知識,教研成果形成一種競爭力以保障院校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支持。
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就是以知識貢獻率作為教研投入及成果產出作為教研者績效薪酬設計的標準。
2.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運行模式。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運行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決定于本身體制制定的合理性、科學性及可行性。民辦高職院校知識貢獻績效機制是以教研建設為目標的,則機制應包括知識貢獻率評估機構、知識貢獻率評估標準和績效工資體系三個部分。
知識貢獻率評估機構以教研專家小組的形式成立,不作為院校行政管理組織機構設置,直屬院校最高領導層(校董事會)授權。評估小組成員應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研究建樹的學者、企業“能人”或學院教師隊伍的專業帶頭人等;為使評估工作更具學術權威性,還應從知名高校外聘專家兼職作為顧問指導。
知識貢獻率評估標準的制定應以學院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宗旨,以教研建設為出發點,圍繞本校的特色專業、核心課程的教研教改及其服務社會經濟的適用性為主,制定有利制校建校、教學教改的一系列定性或定量指標。
績效工資體系涉及民辦院校的薪酬設計問題。目前,很多單位對科研或教研成果的報酬多以激勵工資形式發放。激勵工資與績效工資對研究工作者都有影響,但兩者又有本質差別:激勵工資是影響工作者的未來行為,而績效工資是對工作者過去成績的認可;激勵工資在實際業績達到前已確定,而績效工資不會提前知曉;激勵工資是一次性支出,而績效工資是加到基本工資上去,是永久增加。知識貢獻率績效工資體系的特點更具激勵作用,所以民辦高職院校的工資結構應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各種福利津貼組成的薪酬體系,其中績效工資不僅是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工作成績,更重要的是一部分教研成果的體現。
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體系中的三個組成部分應相輔相成,相互匹配,即由知識貢獻率評估小組根據知識貢獻率評估標準對教研成果評估,評估的結果作為教研成員績效工資的標準。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具體內容的制定,應結合各學院的實際發展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3.知識貢獻率績效機制在教研建設的作用。第一、有助激勵民辦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尤其青年教師)教研工作積極性,提高學院教研工作效率和發展速度。第二、有助學院知識資產的建設和管理,實現知識管理現代化,快速培養“專家型教學團隊”,有利學院特色專業的建設。第三、有助民辦高職院校招才納賢,解決教師流動性大的問題,有利民辦高職院校制校建校,長期穩定發展。
三、結語
教學研究建設是項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的工程,但對教育發展及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民辦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更有特別意義。只要確立正確的建設目標,建立可行的教研管理模式,教研建設就會實現“立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藍圖。
參與文獻:
[1]康士勇.工資理論與工資管理[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2]趙永福,陳澤何.創造教育研究新進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3-4.
[3]尹慧英,解英男,李成紅.科技進步貢獻率概念的建立及測算方法[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98(3).
[4]騰平,王潔.學校知識主管:推進校本研修的新角色[J].上海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