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高職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課堂教學的改革是高職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介紹高職課堂教學的任務,高職課堂教學理念的更新,對高職課堂教學實踐“學生為中心,教師占主導”原則和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工具激活課堂氛圍,實現高效優質課堂的構建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課堂教學;理念更新;創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31-02
目前高職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平鋪直敘多,創設情境少;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課堂講授多,課下延伸少;傳統繼承多,自主創新少等,為了構建新時期高效優質的課堂就必須改變現行課堂存在的問題和不足[1]。
一、高職課堂教學的任務
2006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2]
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培養目標的設定,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通過高職院校的培育,學生的素質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這就要求嚴格把握好高職學生培養方案的制定,與素質目標相對應。眾所周知,培養方案的重點是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而課程設置和課程建設最終的實施在課堂。因此,在高職院校學生培養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值得探討,即高職課堂教學。
二、高職課堂教學理念更新
思想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成果。
傳統教學理論一直把課堂教學活動的性質框定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它既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處于不同狀態的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和潛能,又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多邊、多層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這是課堂教學中忽視人的能動因素的突出表現。它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必須突破傳統“特殊認識活動論”的框架,從更高的層次——“生命層次”重新認識課堂教學[3]。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使學生能好之樂之,筆者認為學生的愉悅多數來自老師對他的尊重。因此,作為教學工作主陣地的課堂需要貫徹和諧教育原則。首先,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主體和主導的關系,教師必須摒棄“師尊徒卑”的師道尊嚴傳統觀念,廢止“一言堂”的教學作風。在對待師生關系中,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及尊嚴,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引路人的姿態,帶動指導學生學習[4]。加大興趣激發,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為主動求知探索,借以提高課堂上老師教與學生學的課堂效率:優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取知識、接受教育,促成認識水平、知識能力的提高,由量變到質變,完成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所授課程相對應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崗位“必需、夠用”為度,進行教學內容整合和創新,刪除教學內容不合時宜的部分。因材施教,采取案例教學、現場教學、情景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鍛煉、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秉性與天賦是一定的,強求不得,心急不得,教師可以改變學生,但是卻不能改變學生的一切,對于學生的要求,應順應其特性,不可任意拔高,如不然只能適得其反,非但發展不了學生,反而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飽受教育的痛苦。
教育不需要任何功利,對孩子的教育只不過是一粒粒撒在他們心田的種子。這種子不定晚上播撒,早晨便能吐出嫩芽,需要教育者的耐心,需要教育者的等待。只要我們耐得住寂寞,那種子發芽指日可待,說不定哪天就會給你一個驚喜,面對這驚喜我們不需要手舞足蹈,也不需要夸夸其談,坦然面對,莞爾一笑,隨喜罷了[5]。
三、教學方式
教學行為是指教學的整個思維和過程。有效的教學行為是促進學生學習與自身能力發展。并有利于教師自身學問成長的教學方式。為此,在平時忙碌繁雜之余,要靜下心來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努力實現有益的互動局面。
1.講授方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教師適當放手,但教師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這種前提就是必須提供給學生足夠的信息來源和可使用的實踐場地。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并查閱相關資料,自己解決相關創意。而以目前的教學條件滿足創新型教學的要求任重而道遠,因此教師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能一概否定。一個好的教師能在講授時做到妙趣橫生、橫跨東西、縱貫古今,講授本身提供了最好的學習范本,授課者對問題正確的處理思路會直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3]。
2.多媒體手段
正確、適時地選用多媒體。多媒體具有直觀、多種感官刺激、信息傳輸量大、速度快等優勢,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但多媒體使用應適應教學內容的要求,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思維規律。也就是課件是給學生學知識用的,關注點不能是有利教師上課便捷[6]。為了多媒體使用方便隨意拼湊幾張PPT吸引學生注意而忽視根本的教學目標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須恰當應用而不能濫用,用得不好,反而有礙教學的深入和效率,工具是代替不了主導者的作用的[7]。
3.教學設計
提高高職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情分析等都屬于教學設計范疇。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例如有些課程可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分成獨立的結構順序,改為先進行實踐環節,注重學生的自身體驗,帶著問題進課堂,再理論;也可采用螺旋式上升模式,先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再理論……如此循環反復直至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在于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授課程,下面介紹幾種方法:(1)創設教學情境,利用相關圖片、動畫或視頻,通過觀看,以問答、討論的形式進行導入,逐步引入本課的話題,讓學生適度了解話題內容,激活學生的認知欲,為后面的教學鋪平道路。(2)自由談話式。教師不妨以新聞、社會熱點等設置話題,教師充分利用學生所講的內容,并適時地引入主題。(3)“講練結合”,課堂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有用耳朵聽,有用手練習,有用腦袋思考,參與度較高,有助于掌握教學目的。
四、結語
課堂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它是心靈的互動與滲透。教學活動與教學情景觸動著師生的情感、美感與靈感。哪怕一個符號、圖形、例子均能引起學生的思索和聯想,高職課堂教學之音體現在專家提出的幾種美感中:新穎并出人意料的“神”;節奏和諧的“韻”;讓人回味的“味”;有知和能深度的“準”;靈活生動的“活”等。可以用不同文字的表述方法,但均說明課堂教學確是一種靈動的活動,心靈的滲透,情感的交流,需要產生一種感染力、滲透力和親和力[7],因此,高職課堂教學之音也體現在課堂教學的藝術特征,弦外之意。
參考文獻:
[1]姚冬梅.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提高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7):109-110.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11-16.
[3]倪震.高職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5).
[4]張巧.初中英語愉悅課堂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3(8):120.
[5]梁好.教育如種草[J].教育文匯,2013(4):44-45.
[6]曲世卓.高職課堂教學創新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28-129.
[7]王錫耀.創新型高職課堂教學設計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