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在我國實施以來,在規范學位論文管理,推動學術誠信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其自身規定的作假行為不易辨別,高校保護主義擠壓了生存空間、公民的法律意識淡漠都嚴重阻礙其實施,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學位論文;作假;實施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81-02
自《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實施以來,在規范學位論文管理,推動學術誠信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學位論文造假事件仍然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分析《辦法》在我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探討應對困境的對策對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辦法》出臺的必要性
1.制度體系約束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關注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頒布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1]。但是學術腐敗問題依舊蔓延,特別是在高校中學術不端現象日益凸顯,學校學生買賣、代寫學位論文等作假行為時有發生,嚴重敗壞了學風,損害了我國學位制度的健康運行,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對于在高校顯現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迫切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處理辦法,加大處罰力度,從制度上保障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2.道德機制約束有待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中國在吸收一些國外先進文化的同時,腐朽落后的思想也侵蝕著高校的每一個人,功利主義、浮夸之風在高校蔓延,人們的思想覺悟滯后,道德機制在約束主體行為時發生的作用逐步弱化。學術研究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學生為了能夠順利畢業,此時只有通過違背學術道德的手段買賣文章,保證順利畢業。同時,中國本身是一個人情化社會,在面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時,學校、教授、學生往往會擁有龐大的人際關系網絡,將事件的懲罰降到最低,往往對作假行為起不到震懾作用。
二、《辦法》在我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1.《辦法》中規定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不易辨別
第一,購買、出售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買賣的。這種情況下,買賣雙方按照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進行等價交換,交易各個環節不存在違規違法問題,并且購買論文的當事人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確保畢業論文順利通過,主動要求向他人購買論文,在正常條件下不會主動揭發自己的作假行為,而且交易雙方在互聯網進行交易很難受到社會公眾的監督。
第二,由他人代寫、為他人代寫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代寫的。針對這一點,除了組織學位論文代寫的這一部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果進行大規模組織論文代寫,可能會受到群眾的監督和舉報。由他人代寫和為他人代寫的這部分對于情況的敘述過于簡單,難以進行具體形式的區分。對于為他人代寫應該限定若干具體情況。應該具體考慮是主動要求為他人代寫,獲得相應的物質報酬;或者是出于善意為他人代寫,并未從中獲取任何報酬如:親朋好友之間的幫忙代寫究竟屬不屬于違法行為抑或是受到他人蒙蔽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寫論文不知用于何種用途的,針對不同的情形應區別對待。
第三,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辦法》雖然出臺了,但對于剽竊等行為的界定國內學術界還存在爭議。如果認定標準未達到統一,其實施效果必然會受到限制?,F有的學術論文檢測系統無法檢測出整合重組的多篇論文抄襲現象,只能檢測出的原封不動的抄襲,當文字順序和主謂關系加以調整便難以應付。同時,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對于含有大量公式、圖表的論文還尚不能檢測出其真實性,而且對于論文中的數據往往只有專業領域的人士才能看懂,非專業領域以及一般民眾則無法識別數據的真偽,這無疑增加了甄別偽造數據的難度[2]。
2.高?!氨Wo主義”擠壓了《辦法》的生存空間
《辦法》中第7條至第11條主要是對學位論文作假的懲罰措施,對于學位申請人員論文作假的,《辦法》明確規定,未獲得學位者,“學位授予單位可以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已獲得學位者,“學位授予單位可以依法撤銷其學位,并注銷學位證書”。取消學位申請資格或者撤銷學位的處理決定應當向社會公布,并從做出處理決定之日起至少3年內,各學位授予單位不得再接受其學位申請。不僅如此,學位申請人員為在讀學生的,還將面臨開除學籍的處分;為在職人員的,學位授予單位除給予紀律處分外,還將通報其所在單位。按照《辦法》,指導教師、相關院系及相關責任人未盡到相應職責的,也可能被追責。此次《辦法》中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對懲罰措施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實行連帶責任制。除了學位論文作假者要承擔責任之外,其導師、所在學院以及與此相關的人員都要承擔責任,但值得注意的是懲罰措施實施的主體大多是學校自身,也就是說這部法律主要是依靠學校自檢、自查、自改、自懲,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發生,但是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位論文作假事件由于波及的主體較多,而且對于高校的聲譽也會有所影響,面對家長的求情,老師任教的資歷,學校的社會地位,這些會極大地影響懲罰措施的實施效果,《辦法》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挑戰。
3.公眾的法律意識淡漠,削弱了《辦法》實施的群眾基礎
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多數社會成員自覺地遵守和支持。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辦法》就沒有穩定的群眾基礎,難以在中國社會順利實施。在《辦法》實施的過程中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是十分重要的,遠比法律的強制重要得多。因為,公民法治意識的提升意味著法律能夠得到人們源自內心的遵守,人們對法律高度信賴,法律無須在被動的情況下運行。但是,當前我國公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淡薄,學位論文造假事件的揭露往往是第三方,涉及被侵權的人沒有向侵權者提起訴訟,索要賠償。社會公眾參與立法、執法和司法的積極性不高,這些對《辦法》實施都產生了不良的效果。
三、應對《辦法》存在困境的對策
1.各地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完善《辦法》中的缺失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該盡快出臺實施細則,讓《辦法》具有可操作性?!掇k法》已經出臺,現在關鍵的是落實執行。但是如何的將其落實到實處,另行禁止,需要地方出臺更為具體的規定。例如文件列舉的作假行為包括“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但對剽竊的界定并不清晰,因此高校中可以具體將“剽竊”進行劃分,剽竊一位抄襲別人的著作的行為,包括完全剽竊、部分剽竊,復制粘貼剽竊、詞語轉換剽竊等,不同的情節顯然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是這些在《辦法》中僅僅是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沒有進行細化,極容易讓作假者鉆空子。因此應該盡快在地方以及各高校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共同抑制學位論文作假事件的發生。
2.設立實施機構,拓寬監督渠道,保證《辦法》的全面貫徹落實
《辦法》的內容是否合理,公眾的參與程度等對能否成功的防范和治理學位論文造假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實施法律的機構,那么再好的制度和規范也無濟于事。所以我們要成立專門的學術機構,發揮懲戒和監督機制的作用。
國家可以成立一個類似于美國的研究誠信辦公室的全國性的學術道德管理機構。該機構下設辦公室,掛靠教育部。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類似機構。這個機構可以設置在科技部、教育部或者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之下,由他負責接受對科學研究領域中不端行為的舉報,制定對不端行為進行調查的程序和方法等,這一機構必須是常設機構,是由校內外各學科具有一定資質的、辦事公道的專家組成的獨立的中立的機構,顯示其權威性、公正性。
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大的《辦法》實施過程的監督渠道。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盵3]不難發現,公民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監督渠道較少也極大地制約了《辦法》的實際效果,因此校內可以開設校長信箱或者教務處信箱,方便師生匿名檢舉;每個省市的教育局應開通舉報熱線,對于舉報內容進行核實,若內容屬實,應對此進行物質獎勵;國家教育部開通網絡檢舉的渠道,拓寬監督范圍。
3.增強公民法治觀念,提高《辦法》的公民參與度
公民的法治觀念淡漠極大的影響了《辦法》的實施效果。因此,要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提高公民的參與度。
第一,分層次進行法學理論教育。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盵4]任何人的意識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應該先讓人們對法學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培養人們嚴格執法的觀念。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公民應該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要時刻的對身邊的人進行監督,發現違規行為及時上報到有關部門。
第二,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宣傳《辦法》中的內容,深化人們對條款的理解,以便遵守《辦法》中的各項規定。要注重宣傳過程中對象的差異性,根據公民的年齡、職業、文化水準等進行不同的宣傳方法。對于普通的公民,在宣傳中可以通過報紙媒體等方式向民眾進行傳播,由于公民的認知水平和文化素質具有層次性,可以通過將典型案例拍攝法制宣傳篇,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遞到公眾當中。對于高校學生,可以利用宣傳欄和開展法律知識宣傳月活動、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辦法》的了解程度并努力踐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12-13.
[2]李明.“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能否還學術一片潔凈的藍天[J].中國研究生,2010(6):44-47.
[3]中共中央關于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4-10-29(0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