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慕課沖擊下,大學英語教師的生態位發生了態和勢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與學生、同事、教材、教學方法和自身關系的變化上。面對慕課沖擊,嘗試提出在慕課發展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生態位的擴充構想,以促進外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兼容、動態和良性的發展。
關鍵詞:慕課;大學英語教師;生態位的態勢;生態位擴充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41-04
引言
慕課(MOOC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大規模是指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費注冊、參與課程學習,不需要繳納學費和參加入學考試,盡顯教育的國際化和公平性;開放性是指學習者可以自選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靈活方便的學習機會。此外,課程結構開放、學習目標開放以及課程注冊和退出自由也凸顯其開放性;在線是指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課程學習以及知識和觀點的交互和共享。慕課打破了教育領域傳統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概念,建立了一種除舊布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顛覆性創新。但與此同時,慕課也暗示出它的一種危險性——動搖了學校和教師的存在感,建立了一所“沒有教師,不用上學(靠電腦在家上學)”的“隱形”學校。慕課對于舉步維艱的大學英語教學而言,無疑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各種挑戰,各種質疑,各種失調以及教師自身的危機感等等矛盾必然顯現。要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沖破傳統的理論框架,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大學英語教學。陳堅林教授提出的外語教學生態理論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決之“道”。從生態學視角審視慕課給我們帶來的這種顛覆性的變化,“課程范式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各個因子在教學中的生態位置和現狀,產生一定的動態反映和調整”(陳堅林,2010:213)。因此,如果我們綜合研究外語教學的生態系統,分析其中重要因子的生態位態勢的變化以及其擴充發展,力求維持慕課背景下外語教學生態平衡的話,那么潘多拉盒子帶來的未必是災禍,它帶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定是希望。
一、外語教學生態系統和生態位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和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生態系統內的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的功能(孫芙蓉,謝利民:2006:32)。同樣,外語教學系統作為一種微觀的生態系統,特指在外語教學環境(空間)內生存的各種要素(教師、學生、管理人員、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方法手段等)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陳堅林,2010:214)。隨著外語教學從早期的古典語言教學階段到現代語言教學的發展,外語教學系統中每次環境的變化都會導致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產生,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方法等各因子也會隨之變化,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合,相互作用。只有在教學系統內的各因子相互平衡,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整個教學系統處于一種相對兼容、穩定的動態平衡之中。因此,各因子需要找到一個動態平衡的生存空間,而這個空間就是生態位。教育中的生態位是指個體在教育生態環境系統中的地位及其與教育環境生態系統中其他因子的關系(黃遠振,2007)。在外語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教學管理人員等作為整個系統中的主要因子,他們在和教學環境以及彼此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轉換,從而形成了相對的地位和作用,即生態位。這些因子的生態位在磨合中維系著外語教學的動態平衡,對外語系統的兼容、動態和良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從慕課伊始至今,慕課的優勢盡顯無余:公開性、個性化和多元化。這些優勢使得慕課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我國已有多個學校開設慕課課程,英語方面的慕課已經有400多門。慕課之勢,勢不可擋。同時,慕課的出現也帶來了諸多新現象和新問題,它使教學系統中的各個要素(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技術、資源、管理等)以及課程系統的方方面面(課程構成、課程范式、課程設計等)都發生了變化。從生態學角度來看,慕課的到來已經打破了大學英語教學原有的生態平衡,其系統內的生態因子的生態位之間的競爭排斥、矛盾與不平衡的現象也將隨之產生。教師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其生態位也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慕課讓教師的價值觀、自身素養和教學自主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慕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師生態位態和勢的變化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生態位應當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生態因子的狀態(能量、個體數量、資源占有量、適應能力、智能水平、發展水平等),是過去生長、學習、在環境中發展以及與環境相互作用積累的結果;二是生態因子對環境的現實影響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質變換的速率、生產力、增長率、占據新生境的能力。前者可視為生態因子的態,后者可視為生態因子的勢(朱春全,1997:324)。這兩個方面的綜合體現了特定生態因子在生態系統中的相對地位與作用。當兩個或更多的生態因子共同分享一定的生態位空間時,就會出現生態位重疊。如果資源是有限的,重疊就意味著它們不得不分享資源并產生競爭。當某個因子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的資源達不到自己的生境最小閾值,就會完全被排擠掉或被迫發生生態位分離,這就是競爭排斥原理。因此,在原本保持相對平衡的外語教學生態系統中,慕課作為“異質”侵入到這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中,擠占了教師因子的生態位,出現了生態位重疊,導致教師因子和其他因子之間的競爭與排斥,引起了系統內各因子之間的關系變化以及教師因子內部態和勢的變化,進而導致外語教學系統出現失衡的現象。
1.與學生關系的變化
在傳統外語教學中,資源稀缺,學生沒有足夠可用的教育資源,教師是學習資源的掌控者。教師基于優勢的資源來上課,就可以控制學生和學習的過程。在這種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中,學生會依賴老師,把老師視為知識的傳授者和權威。在教師的獨裁中,學生往往會產生出迷茫的情緒和精神危機。慕課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甚至超越了國界,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空間信息場域。學生獲得了學習世界級知名教授課程的機會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慕課讓語言學習者擁有了豐富的資源和更真實的語言環境,他們不再依賴教師獲得學習資源。這使得學生逐漸遠離教師的控制,教師的地位也隨著對資源掌控的減少而悄然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角色由以前的知識傳播主導者變成了現在的“中介者”。
慕課的優勢雖然有目共睹,但目前其最大的弊端是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的缺失。眾所周知,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情感交流的教育,就是“填鴨式”的機械灌輸。只有在情感充分交流基礎上的教育,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與其他學科相比,外語教學相對更多地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需要教師作為“社會人”和“文化人”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需要他們更多情感的投入(MorganJohnson,2005:63)。大學英語課堂不但提供學生言語實踐機會,還應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與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勇氣和信心,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并達到交際的目的。與傳統外語教學相比,慕課要求學生在網絡上自主學習,雖然提供給師生之間、生生和人機之間等多種互動形式,但人際互動中情感的注入卻是網絡無法實現的。因此,慕課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相比傳統方式還是較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確實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缺少了我們中國傳統的“言傳身教”中的身教,學習者在學習中學生會產生孤獨感,在遇到困難少有教師的鼓勵和幫助,導致缺乏信心和毅力。因此,目前慕課這種教育形式還是缺乏啟發和教育功能,這并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2.與同事關系的變化
毫無疑問,慕課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將促進教育資源的重新分化組合,優勝劣汰。慕課中師資的水平不再由學校自己決定,而是由學生決定,教師的教學水平成了學生選擇的重要指標。這就有可能使得以往眾星捧月的教師淪為被學生棄選,而名不見經傳的老師異軍突起,也有可能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因此,對于那些實力和潛力都不足的大學英語教師而言,他們將受到各方面的約束,處于不利的地位,甚至面臨生存危機,淪為原來同事的助手,甚至轉崗或下崗。
2013年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哲學系要求教授們使用廣受歡迎的哈佛桑德爾的“正義課”慕課視頻資料來上課,這讓教授們感覺受到了羞辱。于是他們聯名給桑德爾寫信抗議。除了擔心教學本身,教授們還擔心,如果哪一天學校全面使用“明星教授”的慕課視頻來教學,他們就失業了。美國公立學校辦學經費吃緊,相比雇傭老師上課,使用慕課更加廉價。即便不失業,他們也將淪為“明星教授”的助教,只能為學生組織討論課,答疑等等。在上海,高校課程共享平臺正在研究一項規定,對于在共享平臺上的課程,每增加一個選修學生,教師的教學團隊就增加一筆經費。選的學生多了,每個教學團隊每年有百萬元以上的經費將成為常態。此舉當然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目的無可厚非,但是經濟利益所帶來的激烈競爭,必然導致教師們的心理恐慌,教師們會更關注自己在慕課風潮中的命運。2010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全國31個省市483所高校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逐步減少大學英語必修課的學分”(王守仁等,2011)。學分的減少意味大學英語教師學時的減少,很多教師只能依靠開設選修課來完成工作量。而慕課讓優秀老師突破教室場地局限和教育資源局限,可以同時為幾萬人授課,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增加了知名度。但與此同時,這讓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大學英語教師面臨下崗的危險。因此,在慕課推行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們的熱情并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而由教師組成的慕課團隊,必將由不同角色的教師構成,有制作者、講授者、答疑者等不同分工,不同分工帶來的失衡也是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3.與教材關系的變化
在傳統的教材體系中,由于篇幅、表現形式等限制,教材內容主要是文字和圖片,教輔工具主要是幻燈片,教材不能與時俱進,教師手上大量的最新的英語教學資源無法得到體現。而且教師作為最了解學生需求的一員幾乎沒有機會參與教材的編寫。教材的內容不夠豐富多樣,往往與時代脫節,與日常生活脫離,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在慕課背景下,多數慕課教材都是由教師自己設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需求為學生創設一種適合的個性化的教材,教材的內容呈現形式從根本上突破了單純印刷媒體的局限,從單一的紙質形式發展到了音像制品、電子產品、視頻等多種形式。這些教材方式以教學內容為核心,用不同的編寫方式,把教材從聽說讀寫看練等各個角度呈現給師生,有重復、強調,又有交叉和補充,相互配合,從而形成一個立體化的、整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加靈活地使用教材,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清華大學的慕課《宇宙中心的英語聽說課》為例,該慕課完全采用立體教材的理念把文本、音頻、視頻融合與一體,以多媒體、多模態、多介質方式來存儲和呈現教學資源(陳堅林,2011:144)。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下載音頻反復收聽,課件是通過視頻和人機互動練習來實現,視頻提供了真實的英語場景和語境,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感官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利用。而且每節課視頻信息輸入在20分鐘左右,符合人腦認知特點,課程內容符合主題,同時信息的壓縮又符合聽力課輸入的特點。課后的互動練習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信息加工技能,使學習者能了解正確的語言使用模式,讓學習者的輸入語言更加正確、標準。在CultureFocus部分,設計者融入了語言文化知識,將語言與文化知識相互滲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信息部分是以文本的形式展現課程預告和課程相關新聞,幫助學生了解課程。討論區則是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互動的區域。Wiki是補充材料板塊,通過進度和課程日歷,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學習情況,跟進課程。擴展資料以文本形式為學生呈現原文,有助于學生發現自身問題,及時進行自我評估和修正。
“傳統的外語教材體現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而立體教材因其有音視頻多種媒體的參與不僅是理論和方法的體現,更是技術優勢的全面再現”(陳堅林,2011:142)。因此,在慕課中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信息素養與課程充分融合,教師對課程設計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對教材的掌控相比傳統教材也更加自如。
4.自身的變化
西方二語學者Johnson指出:由于二語教師這一職業介于語言學、教育學、語文和其他諸多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交界點,而且其教學實踐亦介于兩種文化之間,因此該職業是一個處在邊緣地位的“后現代職業”(Johnson,1999)。的確,對于中國大學英語教師來說,這種邊緣化更為顯著:與其他學科相比,人們認為該學科不需要較高的學術水平,學生學習普遍怠慢,大學英語學分不斷受到壓縮,英語教師對自身也逐漸輕視或忽視了這門學科,造成研究成果匱乏和研究能力薄弱,這些問題使得大學英語教師一直在困境中掙扎。由于慕課帶來的優勝劣汰有可能讓普通教師下崗或轉型,大學英語教師身上來自管理機構、同事、學生和公眾的壓力將會攀升。但與此同時,慕課也帶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新的機遇,它是大學英語教師提高外語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方法,改善知識結構,提高信息素養的一個新的契機。如果大學英語教師能抓住這個機會,一定會在這場新的變革中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
在慕課背景下,教師更多地承擔了教學組織者、中介者的任務。教師的工作更多通過課程設計與開發、運用課程資源、組織教學來體現的。教師的教學模式是通過網絡傳輸的而非面對面的交流手段實施的。教師的教學任務的完成要依賴相互的合作(與同事,與學習者,與管理者)來完成,而不再是獨立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研究和規劃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制定教學計劃、設計課程和編寫課件等)。在慕課背景下,教師的形象也被虛擬化和物態化,教師更多隱身于幕后,通過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所設計的課件和教學活動等形式實施教學,這大大降低了教師自身形象和儀態的要求。慕課也突破了教師所屬某個學校的傳統管理模式,超越了地域而變得更加“自由”,明星教師共享成為可能。因此,在慕課背景下,教師自身的觀念、知識結構、傳播知識的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三、慕課沖擊下大學英語教師的生態位的擴充
生物都有無限增長的潛力,當其所處的環境有利時,這種潛力便得以發揮,以無可阻擋的力量增長、繁榮和進化;當其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利時,這種潛力便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表現為減少、衰退甚至滅絕。把由于生物單元無限增長的潛力所引起的態和勢的增加稱為該生物單元生態位的擴充(朱春全,1997)。生態位的擴充是生態系統發展的動力和本質屬性。外語教學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因子也具有無限地擴充其生態位的潛力,每個因子試圖占據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生態因子發展過程即是其生態位擴充的具體體現。在慕課背景下,如果教師這個重要因子在不斷的能量交換中,技能、智能和情感能力能夠不斷地提高,那么它的生態位也會逐漸擴充,對外語教學生態環境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從而構成外語教學動態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慕課沖擊伊始,教師因子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運用自己在以往教學中所積累的“態”,去了解慕課,向學生宣傳慕課,讓學生了解慕課,參與慕課。這種指導性的作用包括引導學生如何選擇認識慕課,選擇怎樣的學習策略、如何搜索和利用慕課資源以及自主學習方法如何選擇等。因此,雖然受到慕課的沖擊帶有一定的消極情緒,但在外語教學生態系統變化中,教師所起的作用的“勢”是其他各因子無法取代的。因此,教師應對這一主導作用有正確的認識,“主導”不同于“主體”或“中心”,學生才是教學的“中心”。只有正確理解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生態位進行正確定位。
受限于不同的背景環境,不同的教師對信息的掌握、擁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也有所差別,使得教師群體中也出現了信息落差、知識分離和技術分化等問題。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師,雖然信息意識有所提高,但是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依舊嚴重滯后。因此,大學英語教師的生態位在慕課發展期間要進行智能和技能的擴展,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
首先,大學英語教師要有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在信息時代,外語教學中有海量的資源,有太多的信息和數據需要教師進行選擇和評估,教師要培養在信息的海洋中發現、搜索、篩選、理解和運用信息的技能。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思考慕課背景下教與學背后的東西,例如,如何發展與慕課相適應的外語教學理論,如何縮短技術的發展與教師之間的差距,如何加強學習者對慕課的全面認識?如何協調好教師、學習者和慕課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從而進行多方位的調查、研究和自主學習,自我進行重新地定位。
此外,大學英語教師還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課程體系,隨著課程學習對象的變化,根據整個課程的知識體系的變化,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補充、調整和修訂,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獨立的知識體系。由于慕課的知識點有著碎片化的特點,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對知識結構及知識點之間關系非常清楚,能夠對課程進行優化設計。總之,大學英語教師應苦練內功擴充自己的生態位以適應大學英語的信息化變革。
就大學英語教師而言,只是具有良好的知識能力、信息能力還是不夠的,要適應日益激烈的慕課沖擊還需要具有協同創新的能力。慕課雖然使教師之間競爭加劇,但同時也提供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合作的契機,教師各自為戰的故步自封的狀態終將被打破。慕課必將促進教師分化組合,加速教師快速成長。教師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模式,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所謂的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共同體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秦德林、蔣忠,2004:24)。慕課正是為教師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契機,教師們通過慕課不僅可以學習到其他教師的長處和優點,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而且還可以組成團隊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大學英語教學優化的措施。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共同體的成長,更有利于便捷和高效的開發教學資源、制定更為科學的課程規劃和目標。另外,在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共同體”中不僅有知識、學習策略的交流,還有著豐富情感的交匯,這可以改善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教師個體在與他人的共同學習中,不同思想和觀點的碰撞會逐漸形成相似的認知和價值觀,容易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優化教師的情感環境,為其生態位的擴充發展奠定基礎。
自然界中豐富的環境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基礎,生物生態位的擴充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則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原因。生態位“態”的積累必將產生“勢”的變化。人類就是在不斷地擴充生存空間,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語教學系統也有著其多樣性,它的穩定發展也是各個因子生態位不斷擴充和與環境互作演化的結果。在外語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師“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中樞地位決定了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力,這使得教師要努力保護和擴充其生態位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慕課為教師生態位擴充提供了機遇,如何順勢而為是擺在大學英語教師面前新的課題。因此,在慕課發展期,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調整,為生態位的擴充積累能量,為慕課沖擊做好準備,以適應外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動態發展。
四、結語
對于慕課的發展,既要正視發展中的問題,也要看到它的存在價值和未來發展的空間。許多學者預測,未來的教育將是慕課的天下。“慕課的沖擊絕不僅僅是對眼前的教學模式的沖擊,它會逐漸從課程、教育、文化、信息化諸多方面波及國家的發展戰略”(李曉東,2014:91)。但是慕課沖擊帶來的問題也在逐漸凸顯,只有在不斷研究、完善、豐富慕課課程體系和技術手段,提供必要的經費和政策保障的前提下,慕課才有可能變成一種常態,融入大學英語教學。
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各個生態因子(教師、學生、教材等)都有著各自的生態位,發揮著相應的作用,共同實現生態系統自然和諧的發展。然而,在慕課沖擊下大學英語教師的生態位發生了態和勢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與學生、同事、教材和自身關系的變化上。因此,教師因子需要在不斷的能量交換中,進行正確的定位,提高技能、智能和情感能力,進行科學的調查和研究,不斷自我反省,自我調整,為未來的生態位的擴充積累能量。同時要和其他教師和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取長補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信念,促進外語教學的生態化發展,從而實現陳堅林教授所提出的“兼容、動態、良性的和諧教學生態環境”(陳堅林,2010:229)。
參考文獻:
[1]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陳堅林.試論立體式教材與立體式教學方法[J].外語電化教,2011(4).
[3]黃遠振.生態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外語教育[D/OL].http://dl
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DFD2008file
name=2007186556.nh,2007-11-06.
[4]李曉東.“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與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27.
[5]秦德林,蔣忠.學校學習型組織建設與中小學教師可持續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04(4).
[6]孫芙蓉,謝利民.國外課堂生態研究述評[J].國外中小學教育,2006(4).
[7]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9).
[8]約翰.W.迪米克.媒介的競爭與共存:生態位理論[M].王春枝,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9]朱春全.生態位態勢理論與擴充假說[J].生態學報,1997(3):17.
[10]Johnson,B. The expatriate teacher as postmodern paladin.[J] Research in Teaching English, 1999(34).
[11]Verghere,M.,Morgan,B.,Johnston,B.Johnson,K.A.(200
5).Theorizing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 Three perspectives and beyond.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