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主體,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意識、情感認知、行為習慣等與漢族大學生有明顯差別。這就需要切實考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切身利益,通過提升思政工作者民族文化素養、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各項保障體系、營造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等推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全面發展,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及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路徑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56-02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一)主體的特殊性
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執行主體,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政教育主體的一部分,在文化意識、思想特征、行為習慣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民族意識。上大學前他們多居住在本民族聚集地,其語言、性格、價值觀念、文化意識、生活習慣深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根據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狀況調研,99.4%的少數民族學生非常或比較重視自身的民族身份,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榮辱觀及民族感情;其次,少數民族大學生接受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們既要學習本民族文化,也要吸取漢文化這一主體文化的精髓,同時要掌握先進科學技能。然而受歷史背景及自然環境制約,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欠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基本文化素質的養成;再次,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明顯骨干性和責任感。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來源于相對落后的地區,他們作為本民族優秀分子進入高校深造,肩負振興本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任。因此,作為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骨干力量、責任擔當日益凸顯。
(二)性質的特殊性
從性質方面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也從屬于民族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思想建設工作的一部分,是用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道德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性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旨在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觀、組織紀律觀念及主人翁意識,屬于思想建設工作。民族工作是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由民族社會工作、民族經濟工作、民族政治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教育工作”[1]若干子系統構成。其中,民族教育是對民族及民族成員進行教育培養和文化傳承的社會活動,目的是使其在主流社會中求得良性發展,使民族文化得以持續傳承。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覺悟及道德素養為目的,是民族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
二、注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作用
(一)對培養民族事業合格建設者的指導性作用
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但同時保持著具有自身特點的民族政治生活。人才是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關鍵動力,少數民族成員必須通過學習政策、法律等理論并加以實踐,才能掌握主流社會所需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從而順利參與國家政治、社會生活。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本民族的骨干力量,是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寶貴人力資源。少數民族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是其知識、情感、意識及行為發展的過程,“是認知性、情意性和踐行性的統一過程”[2]。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觀念、法制理念、道德品質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使其具備融入主流社會的知識、文化、思想結構;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和精神動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注重學生潛在能量和精神動力的挖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通過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動力,將正確民族觀內化成為“貫徹執行民族政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1]。因此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滿足其政治化需求、培養其成為民族事業建設合格人才的關鍵所在。
(二)對維護高校及社會局勢穩定的保障性作用
首先,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維護高校穩定。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有利于激發其愛國熱情、強化其民族團結意識。相對于政治和法律等硬性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受教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思想教育和疏導能夠促進其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并踐行民族團結觀念,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刻認識到社會和諧和民族團結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民族知識、民族政策、民族發展歷史等內容,有利于各民族學生加強對其他民族的認識,在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打造和諧校園人文環境;其次,少數民族思政教育對于維護整個社會局勢的穩定也有積極作用。高校是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也是意識形態發展的前沿陣地,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事業建設的人才儲備力量,其言行、舉止對本民族成員影響較大,對維護社會和諧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來,民族極端勢力以民族保護為幌子,企圖向少數民族成員包括少數民族大學生灌輸對立思想。這就對高校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工作敲響警鐘,通過切實加強思政教育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認清社會局勢,了解敵對勢力的丑惡罪行,促使其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從而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促進社會和諧、民族團結中的榜樣性作用。
三、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徑選擇
(一)注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工作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及思想觀念相對滯后,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與市場要求仍有距離,其就業觀也相對傳統和單一。因此,就業問題始終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注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工作,應首先加強政府扶持力度。政府部門應制定針對性的法律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引進時合理權衡少數民族學生的用人比例,并給予其一定經濟補貼、資源優惠等。高校還應跟人才市場等就業機構或與用人單位直接聯系,推薦表現優異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其次,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職業技能。教學方面,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使學生明確未來職業目標和方向;學生管理方面,注重學生就業、創業的推進過程。任課教師與輔導員教師應通力配合,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打造針對性較強、方向性明確的職業規劃。校方還可邀請創業精英、就業專家等進行講座,鼓勵學生擺脫陳舊就業觀,以創新、實干的精神融入社會;再次,在就業指導中要講求方法,應著重培養其職業能力、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避免其對國家及校方的優惠政策產生依賴,使其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貢獻以及勞動光榮的意識。
(二)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民族文化素養
首先,應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教師或具有相關專業背景教師的引進。相對漢族教師,少數民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認同程度更高,而具有民族學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也更具優勢。目前,這兩類教師在高校尤其是非民族學院思政隊伍中占據比例較小。這也提醒高校人事部門在人才引進時可根據學校特點適當加強少數民族或有相關專業背景教師的引入,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堅實的人力保障;其次,提升思政隊伍的思想理論及教學水平,將民族知識考察、民族政策學習、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方法交流等作為教師培訓長效機制推行。值得注意的是,語言不通、習慣有別等始終是制約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其他民族成員交往和進行社會實踐的障礙,這就要求教育者通曉民族知識、掌握一定民族語言,并教育各民族學生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從而縮短各民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營造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再次,應加強理論課教師與思政輔導員間的聯系,形成聯動機制共同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順利進行。還應運用校內網、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報等傳統媒體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通過搭建各民族師生交流平臺“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滲透力”[3]。
(三)以優良的校園文化彰顯人文關懷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指示:“要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關懷理念”[4]。具體而言:首先,可以結合少數民族重要節日組織學生活動,通過不同民族師生的參與加強各民族成員間的了解,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傣族的潑水節、回族的開齋節、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等都是重要的少數民族節日;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適當擴展涉及少數民族相關問題的教學內容,使各民族學生了解國家政策、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在具體教學中可引導少數民族學生介紹本民族的文化、風俗,使各民族學生在相互了解、彼此關懷基礎上形成和諧、團結的氛圍;再次,應健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經濟資助及心理輔導體系。對于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針對性資助,使其感受到來自政府、學校及師生的溫暖。對于存在心理問題或表現不夠好的學生要加強對其的心理干預,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排解其心理壓力、幫助其全面發展。
促進各民族大學生團結協作、和諧共處、共同進步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培養少數民族事業建設人才、構建和諧高校及社會環境的關鍵所在。
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復雜性和骨干性,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既屬于思想建設也屬于民族工作。教育主體及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應有的放矢,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其心理、思想特征探索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徐柏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70-71.
[2]張洪春.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71.
[3]敖翔.新時期加強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對策初探[J].科教導刊,2011(6):159.
[4]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