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迅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給社會監督提供了新的平臺,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網絡反腐應運而生。近幾年的數據表明,網絡微博反腐在反腐中獨到了作用和地位,但由于網絡的自身的特點,微博反腐也呈現出相應的不足,期待完善。
關鍵詞:微博;反腐;優勢;完善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05-02
近幾年,隨著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一種全新的反腐模式——微博,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風生水起、格外耀眼。在眾多的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蹤跡。全國首個官方“防腐微博”——重慶市豐都縣檢察院的微博自2010年10月開通以來,通過粉絲在微博的跟帖評論中的信息獲取一條線索,成功挖出當地一家醫院包括一名副院長在內的兩名貪腐官員。……“小鼠標扳倒大貪官”,點燃的不僅是民眾反腐敗的積極性和熱情,也讓更多的執法部門思考如何從借助網絡,推進反腐敗工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反腐形成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成為傳統體制反腐的重要補充。
一、微博反腐的優勢
微博反腐,是網絡輿論監督的一種形式,指的是廣大公民主要是網民利用網絡這一現代傳媒工具,對掌握一定社會權利者行使權力的行為進行監督,以達到權為民所用的目的。網絡監督是傳統輿論監督在網絡信息化時代的拓展,本質上是社會監督的一種具體形式。
(一)微博反腐使輿論監督的范圍更加廣泛
互聯網具有的信息傳播快、范圍廣的獨特特點,使得微博反腐擺脫了傳統監督受限的困擾,在網絡環境下,民眾的言論權利達到了空前的自由,使得民眾參與言論監督的范圍達到了空前的頂峰。高速發展的信息科技為廣大民眾參與監督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臺,有了強大的物質保障。我國網民人數居世界第一位,他們遍布社會的各行各業,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直接或間接的監督身邊的各種動態,信息在第一時間實現了傳播速度的最短化,傳播面積的最大化。隨著法治的不斷完善,各行各業也都建有相應的網絡運行平臺,為民眾的監督提供了最大的信息源,使得網絡監督的客體也達到了空前的廣泛,國家公權力機關的運行系統、相應工作人員等都屬于被監督的范圍。網絡監督主客體的空前廣泛性,使得民眾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對侵權行為、違法行為、貪污腐敗行為進行及時的追蹤和相關報道、評價,甚至進行“人肉搜索”,造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從而能及時地處理相關問題。
(二)微博使輿論監督的方式多樣化,成為推動政府管理體制創新的新動力
實現高效率的監督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有廣泛的信息源和暢通的舉報途徑。傳統的監督環節多而雜,程序繁雜,加上中間一些工作人員的主客觀因素的阻礙,使得有效的監督信息不能及時地傳達到相應的執法機關或部門,有的甚至泄露信息,舉報材料出現在被舉報人手里,舉報材料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舉報人因此受到打擊報復,導致民眾懼怕權利的威嚴性而不敢或不愿提供自己所了解掌握的信息,積極性嚴重受挫。而互聯網、微博等利用網絡平臺的舉報方式靈活快捷,形式多樣,大大縮短了舉報中間的復雜環節,民眾通過網絡鍵盤信息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傳遍大江南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極大地縮短了中間的流程環節。與此同時,網絡特有的交互性可以跟帖,補充新的證據信息,可以使舉報者和辦案機關進行互動交流,加快信息反饋,其蘊藏的大量信息,為紀檢監察以及司法機關提供廣泛的信息源,便于將腐敗分子繩之以法。
二、微博反腐的問題
(一)個別公權力肆意打壓反腐言論,侵犯公民的言論自由
民眾通過網絡、微博等新媒體對官員和國家機關進行批評舉報,難免會招致被舉報人的不滿。被舉報主體屬于權利的執行者和實施者,是社會的強勢部分,得知相關信息后可以通過自己的各種關系網或者職權行為,對網絡監管部門施壓,把對自己不利的信息進行屏蔽或者進行其他處理;有的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擾亂社會秩序”“侮辱誹謗國家工作人員”等名義對舉報人打擊報復,個別公權力的濫用極大傷害了民眾的言論自由和監督積極性,不少民眾是敢怒不敢言。由此涉及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厘清公民自由發表言論和對官員侮辱誹謗之間的界限。
(二)網民過度使用言論自由,發表和傳播不實的反腐信息
由于互聯網和微博的特征,普通人面對公眾發布信息的門檻空前降低。由此也把微博變成一把雙刃劍,不少民眾在利用網絡平臺發表輿論行使監督權力的同時,存在虛假言論的情形。有些民眾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制造社會效果,過分地夸大違法情節甚至捏造一些莫須有的貪污腐敗行為,有的甚至小題大做,達到引起網民關注,形成社會輿論;有的不理性的網友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或辨認能力,就會一味地轉發跟帖,對一些公權力的執行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因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必須要看到的一種現象就是:在微博反腐的過程中充斥著大量“服從網民需要的腐敗事實”,而并非“服從真相的腐敗事實”。由此產生的社會輿論,嚴重影響了國家的公信力,也給我們的執法官員帶了很多困擾,影響了其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擾亂公共秩序。
三、微博反腐的完善
針對上述兩個突出問題,一方面亟待通過健全立法來保護公民通過微博監督公權力的言論自由;同時,在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法律手段來規制微博傳播中的不當言論。
(一)完善加強互聯網新媒體的立法工作
維護微博網絡反腐的良好社會環境,起到積極健康引導作用。目前我國在互聯網方面的專門立法有1部,行政法規2部,司法解釋2部以及若干部分規章,但涉及規范微博等新媒體的立法仍處于空白狀態。因此,需要立法部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了解新媒體輿論在當前社會中的獨到作用,特別是認識到微博等在反腐倡廉中的積極作用,為新事物的健康發展提供相應的立法保障。同時,在加強立法的同時,也需要通過網絡培養良好的廉政文化,對網絡反腐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堅持教育為主、預防為先的原則,加強反腐倡廉網絡宣傳,開設反腐倡廉網頁和專欄,從正反面進行形式多樣的廉政教育,增強宣傳和交流的實用性,打造廉政的政治文化和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建立網絡反腐倡廉通報欄目,主動公開反腐進程和結果,不回避、不遮掩,依法公共解決重大、熱點問題,以加強警示教育,提高公民對互聯網反腐的信任度。大力宣傳我們黨反對腐敗的堅定決心、方針政策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看待反腐敗斗爭的形勢。
(二)明確憲法中言論自由的界限和保護人民監督權的原則
使民眾有明確的法律約束。首先,我國憲法就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這些都是原則性的規定,沒有細化,就會導致不同的部分會有自己的靈活解釋和操作規范。為使憲法規范能更好地實施,就需要將這些規范性操作細化成具體的規章制度或者行政法規,進而增強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真正起到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效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公民權益的保障更需要法律的規范和健康引導,微博反腐也一樣,才能保障微博反腐的健康持續發展。其次,在完善部分法規和行政法規的同時,要積極完善相關的法律建設,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網絡建設方面的法律,有了明確的法律規范引導,科學地界定網民、網站、網絡管理組織三者之間的權責關系,維護網絡新媒體事物的嚴肅性、開放性和組織性。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取長補短,力求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網絡管理模式。
(三)提高網民綜合素質
使網民明確言論自由的尺度,使網民更加理性地開展反腐。完善的立法和嚴謹的司法層面的操作僅是制度能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還需要公民自己有相應的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機制。在微博反腐中,公民一方面享有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要承擔相應的自由約束義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在守法的基礎上行使自己應有的權利,才能保障法律健康有效地運轉實施。對于民眾來說,正確區分合理的批評和人身攻擊的界限、舉報和侵犯隱私的界限是非常困難的。或者說大多數人對二者之間的不同根本就沒有概念,因而更需要民眾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由于官員是國家公權力的執行者,社會角色的特殊性,其在享受特殊待遇的同時,也必須接受社會民眾的關注和評價
利用互聯網的平臺進行反腐倡廉,提高網絡反腐科學文化水平,需要有一個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作為虛擬世界的互聯網,是現實社會的另一種形態。無論是在虛擬世界還是在現實社會中,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絕對的自由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都是不存在,都有一個度的把握。人是一個社會中的人,必然會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公共事業,行為自然而然地就必須受到公共的關注,受到法律、法規的制約。虛擬的網絡世界倡導言論自由,但這種自由也不失毫無約束和邊界的,它同樣也有一個約束的底線,即這種自由是在不侵害他人名譽或者權利的情況下的自由,同樣受到相應制度規范和道德約束。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民的數量在不斷增加,高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給民眾提供了一個發表自己言論看法的平臺,有的甚至宣泄自己對社會的種種不滿。但不可否認的是,虛擬的網絡世界真假并存,魚龍混雜。大家通過網絡平臺發表的各種言論或者信息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有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有的是出于不可告人的險惡用心,在網上大肆制造虛假的言論、顛倒黑白,還有的是純粹出于無知……而互聯網的高效、資源共享,使得這些真假并存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內傳遍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網絡中存在著不文明、不誠信、散布虛假信息、違法等問題,擾亂人心、擾亂輿論,危害社會誠信,影響社會穩定,為我們的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如不解決,最終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進步。要保證民眾能積極地行使網絡監督的權利,必須凈化網絡秩序,對民眾的言論自由給予合理的規制,才能保證網絡監督的長久有效,推進反腐倡廉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金衛.一種新的反腐利器——網絡反腐的制度規范與機制創新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2]涂永珍.微博反腐:公眾知情權與官員隱私權之博弈[J].領導科學,2012(5).
[3]王同武.微博反腐言論自由的規制與保障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