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性作為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一直是困擾西北地區文化遺產發展的最大阻力。由于后現代的符號主義、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等級顛覆以及仿真體驗的盛行導致文化遺產旅游的真實性正面臨兩難的困境,在發展過程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文化效益、生態效益,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正遭受破壞性的開發。通過對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困境產生的根源進行深入解讀,并提出適合西北五省區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針對性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真實性困境;西北地區;文化遺產旅游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30-03
一、文化遺產真實性與旅游經營真實性[1]是一對矛盾體
(一)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困境
隨著文化遺產旅游的日益興盛,與文化遺產旅游相關的真實性研究也就成為旅游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現實旅游生活中我們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兩難的局面:旅游市場的不斷壯大使文化遺產走出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開始融入大眾社會中,旅游的發展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支持和雄厚的資金支持;然而隨著旅游活動規?;⒋蟊娀?,又使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面臨著真實性流失的巨大沖擊。根據博弈論的相關理論,本文將這種困境稱之為真實性困境。
(二)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困境的根源
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困境產生的根源在于兩者內在屬性的邏輯矛盾。文化遺產本身具有人類價值和超時空終極關懷的高雅文化屬性;旅游活動則是具有消費特征的社會大眾性人類休閑活動,其本身是旅游者為了逃避刻板緊張的常態生活環境,多數旅游活動都是輕松通俗、娛樂性強、游戲性強的項目,旅游經營者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順應旅游者的偏好設計和出售旅游產品,不可避免要對原有文化進行相關的改造,從而使其真實性不再完整甚至真實性流失。所以,文化遺產資源作為高雅文化和經典文化的代表與作為通俗文化和大眾文化代表的旅游項目正陷入對真實性理解的困境。
后現代化進程中的符號主義和仿真體驗加速了對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真實性的解構。當代的旅游消費具有強烈的符號消費欲望,同時在仿真性旅游的刺激下,大眾化的文化符號已經威脅到高雅文化符號的地位,高雅與通俗文化符號的混淆和顛覆已經不再新鮮,社會認知的顛覆淡化了文化遺產作為經典文化所應有的認知教育功能,強化了感官刺激和娛樂休閑功能,也加速了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的流失。這種真實性困境是現代旅游活動在完全自發運作的狀態下所造成的,我國西北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從封閉到開放正在不斷演化、社會經濟基礎較差、文化的獨特性較強、文化產業不成熟等因素影響,在旅游蓬勃發展的刺激下文化遺產旅游的真實性正面臨著空前的災難。
二、西北地區文化遺產旅游所面臨的真實性困境
(一)西北地區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種類多、質量優
我國西北地區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該地域的旅游資源數量大、品位高、種類多、組合好、具有很強的壟斷性。西北地區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由歷史文化、自然風光以及民族民俗三大部分組成。陜西作為西北五省區旅游最發達的省份,不僅擁有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西安,有紅色旅游和黃土風情旅游資源聞名的陜北區,更有山清水秀勝似江南的陜南區。絲綢之路的核心組成部分——河西走廊以“千里畫廊”聞名天下的佛教石窟。新疆作為“亞洲地理中心”集聚了草原、沙漠等壟斷性旅游資源,寧夏的西夏文化、黃河風情,青海的高原風光、藏民風情都掀起了國內外旅游者探秘的熱潮。目前,西北五省區的入境旅游及國內旅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但是因為對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真實性的認識錯誤,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規劃的欠缺與不足,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一味迎合消費者品味、破壞其高雅屬性,所以,西北五省區的文化遺產旅游發展正處于真實性困境所造成的瓶頸。
(二)業內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認識存在誤區
文化遺產旅游產業以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優勢和旅游優勢,成為旅游活動的主力,但是在實踐中,因為大規模的旅游開發和保護不當導致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件屢屢發生。所以,有學者稱我國正進入一個新的文化遺產破壞的高潮時期,而這是由旅游造成。如兵馬俑作為稀缺性文化遺產由于保護技術不先進,現在的兵馬俑彩繪已經消失,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更是因為大眾旅游者的大規模到來影響了壁畫的色彩。甘肅省獨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保安族具有很濃厚的西域民族風情,但是現在裕固族和保安族僅有少數人堅守自己民族的傳統風俗,服飾、飲食以及為游客表演的節目具有很濃厚的蒙藏民族意味。但是一味地指責旅游業是破壞文化遺產的始作俑者是不公正的,因為,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揚提供市場和資金支持,只有正確認識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真實性,才能走出破壞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惡性循環。
(三)高雅文化的大眾化,導致經典與通俗的等級顛覆
我國西北地區擁有眾多代表經典的高雅文化,有橫跨西部五省區的“絲綢之路”旅游經濟帶,有眾多品位高的文化遺產,如世界級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麥積山石窟、天山天池等;有大量的歷代帝王陵寢及公侯將相的墓葬;有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道教等宗教活動留下的許多著名的寺院、道觀;還有眾多的革命遺址遺跡、革命紀念地。這些作為高雅文化展示其嚴肅文化標志的載體正面臨著與大眾文化符號體系相混淆的危機,高雅文化為了迎合普通觀眾的口味摒棄了其嚴肅的招牌。許多文化遺產地在挖掘和詮釋文化遺產內涵時,經常會不自覺地把經典歷史文化以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式傳遞給一般旅游者。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種顛覆實際上淡化了以文化遺產所代表的經典文化應有的教育功能、認知功能以及具有嚴格意義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削弱了人類對高雅文化所顯示出來的心靈升華、人文關懷的執著,只是簡單地強化了文化遺產的游戲性、娛樂性,僅是一種感官刺激。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社會化正沖擊著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我國西北五省區多民族、多種文化長期并存,隨著歷史的演化為該地區留下了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2013年年底,我國已有34項符合條件的代表作被列入名錄體系,其中西北五省區就有11項,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的三分之一多。五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95項,省級項目978項。但是,隨著經濟大潮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和滲透,是西北五省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空前的危機。如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的產生基礎是當地的農田和山野,這些“花兒把式”都是經過多年勞作、放牧期間隨著花兒前輩學唱的,根據所學的曲調即興編詞對唱或領唱。但是,由于社會發展和商品化、社會化的沖擊,有利于花兒成長的田園牧歌的生活環境不斷被打破,年輕人都在校園學習或者外出打工,受校園文化和社會現代化以及流行歌曲的影響,現在的花兒不僅面臨著缺少繼承人的危機,現存的花兒傳唱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也為了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花兒將向通俗流行歌曲的方向發展,這背離了花兒最初的味道。
(五)文化遺產旅游粗放化管理導致遺產旅游真實性缺失
西北五省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較差、產業結構不合理、服務產業不成熟等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除了極個別世界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如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得到妥善的保護與開發外,其余的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正面臨著開發與保護的雙重矛盾。多數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以政府主導型為主,分屬文物部門、城建部門、旅游部門等多頭管理,導致政出多門、各自為政、互相制約的結果,致使對文化遺產旅游景區的開發停滯不前,管理粗放化,只能是松散型、單一型、低效的觀光景區。尤其是對于核心景區外圍的管理粗放化甚至不管理,造成了景區整體品味下降。如寧夏沙泉寨等河東沿線設置的十幾處蒙古包風情園,顯得過多過濫,檔次太低;陜西大明宮遺址公園的新建讓厚重歷史的遺址遺跡變成市民休閑的一般公園;新疆天山天池景區“貼身而建大型煤礦”、各種發電站嚴重破壞了周邊的原始風貌、風光資源;這些粗放化的管理扭曲了文化遺產旅游的真實性。
(六)仿真體驗的盛行致使文化遺產旅游陷入真實性困境
在當下體驗經濟流行的時代,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與可演繹性開啟了旅游注重旅游者感受的后消費時代,文化與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西部地區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的主導途徑。更由于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是民眾調劑生活、舒緩身心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強的娛樂性,這一根本特質決定了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必然具有強烈的參與性和體驗型。如裕固族的正月大會和剪馬鬃、錫伯族西遷節、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等節慶活動,游客現場觀賞,極易受到感染,乃至形成渴望參與、體驗的動機。為了適應旅游經濟發展需求,這種仿真體驗旅游的形式正在西北五省區蔓延,如錫伯族的西遷節、塔吉克族的引水節等已經脫離了本少數民族慶祝節日、緬懷先祖、祈求豐收的本意,成為當地政府變相的旅游交易會,只是利用本民族的歌舞吸引旅游者的到來,民眾對西遷節的感情并不深。
三、西北地區突破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瓶頸的途徑
(一)正確認識文化遺產旅游的真實性困境
無論是作為實體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不可接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的是保護其靈魂所在,保護文化遺產不只是為了留住紀念物,更是為了幫助人們欣賞文化遺產、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提升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延續,讓傳統真正融入現代生活中。所以,對于文化遺產旅游的真實性不應簡單地認為是最原始、不改變的才是真實的。首先,應認識到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具有空間性,因為,獨特的地域文化才是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土壤,所以,文化遺產旅游不管是開發還是后期的經營管理必須具有地方特色,才能使文化遺產旅游與本土文化有一定的緩沖和調和,最終和諧發展。其次,要認識到文化遺產在時間序列上的相對性。對歷史的解釋和理解遺址保護方法的確立都僅僅代表了這一代人對歷史的認同和對未來的理解,不斷前進的歷史、延續發展的文化必然形成各種文化對歷史的不斷重構,所以,文化遺產旅游也具有時序上的相對性。此外對于盛行的仿真體驗以及“舞臺化”的文化遺產旅游應該向繼發真實性轉變,創造另一種時序空間上的真實文化遺產旅游。
(二)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正確處理文化遺產旅游真實性困境
西北五省區發展文化遺產旅游應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認識遺產旅游資源非同尋常的稀缺性,認定旅游作為一種強有力的發展形勢,應充分發揮起保護文化遺產的潛力,同時旅游的商業目標要服從于文化遺產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弘揚的目標,而不是凌駕于文化遺產之上。首先要找到真實性與商品化的均衡點,這兩者之間并不是對立的,文化遺產旅游的商品化是對遺產旅游的膚淺的理解和低級的開發,尋求平衡點時既要遵循經濟原則又要遵循文化原則,不能把經濟原則放在過高的位置。同時還要正確處理現代化與傳統性之間的關系,如果遺產地一味地追求旅游經濟效益,最終面臨的將是精神的淪喪,而一味地保護傳統,則面臨的是社會貧富差異擴大化、社會的倒退,所以應該尋求一種平衡。最后,要充分利用遺產地社區的作用,當地居民才是文化遺產旅游的守護者和傳承者,重視當地居民在整個遺產旅游過程中對當地生態文化的延續。
(三)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高雅文化的典型化、通俗文化的社會化
博物館在我國西北地區分布廣泛,僅陜西省共有博物館48家,甘肅省各級博物館,紀念館82家[1]。所以,博物館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僅是對傳統博物館文化展示與參觀形式的演變和突破,同時也是對功利性旅游消費行為的一種沖擊,不僅要注重提升產品的美學與情感價值,而且要達到旅游活動的自我實現,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動力。所以,西北五省區首先要打造特定歷史空間區域的博物館文化群。例如,以西安市為中心的盛唐、秦漢等主題的博物館文化遺產旅游群,還可以打造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絲路沿線博物館群等。其次,要根據博物館群主題打造高層次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如兵馬俑博物館和敦煌莫高窟稀缺性等博物館要進行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分開挖掘,使高雅文化既能保持其高雅屬性,最終打造經典文化供科研和傳承所用。而對于大眾文化要適時引導能夠親民、利民、娛民。如西安市的某私人民俗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的投資者收集了8 000多件馬樁和100多件墓石,并把存有340 000件周秦漢唐的文物放置于各個明清院落中供游客欣賞,同時還開發了與文物時代相符的文娛節目供大家欣賞體驗。最終使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進行區分,保持高雅文化的高雅屬性,大眾文化的通俗性。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傳承性、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雙贏
西北五省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方式主要有三種:1)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節慶活動,如甘肅西和乞巧文化旅游節、新疆庫車旅游美食節、青海國際唐卡藝術及文化遺產博覽會等;2)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專題旅游活動,如青海同仁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秘之旅、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等;3)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展覽館,如西安西市大唐博物館、蘭州秦腔博物館等。這些項目為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旅游活動的擴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開發方式還存在很多缺陷。可以針對西北地區那些至今還保留其原始信仰的少數民族進行引導性開發,把他們遺存下來的崇拜、祭祀、占卜和儺舞等神秘的形式傳承下來,并結合民族民俗節日進行旅游開發。例如,青海省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會是當地土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和規模盛大的民俗活動,納頓節中,鑼鼓狂歡、儺戲表演、上墳祭祖、祭祀占卜與“法拉”(巫師)跳巫舞相融合,這些活動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進行引導開發,剔除其迷信成分,挖掘出內容健康向上、參與性強、為游客喜聞樂見的項目,突出其娛樂性和教育性,就能夠使西北五省區的文化遺產旅游更加豐富多彩。
(五)注重文化遺產旅游的規劃開發,克服旅游規劃失靈
文化遺產旅游規劃不可少,但是現在西北區的旅游規劃基本成為政府的工作報告,不能落實到位。要克服旅游規劃失靈,就要豐富旅游規劃的計劃理論、加強倫理建設,要在確定旅游規劃實施的合理的組織結構、適當的人員配備、確定各分支部門的具體任務分配方面下大功夫。成立旅游規劃實施小組,建立動態追蹤反饋機制。面向公眾宣傳解釋旅游規劃,使旅游規劃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和高度配合。鼓勵當地居民的廣泛參與,使旅游規劃真正符合當地特點,確保其實用性。尤其在對少數民族的旅游開發,要結合少數民族的特點、征得少數民族的同意、才能把當地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中,才能根除居民、開發商與游客之間的潛在沖突,消除旅游業發展的潛在障礙,使遺產旅游能夠保持其真實性。
(六)實施精細化管理、打造良好的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環境
粗放化管理在西北五省區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中較為普遍,導致質次的旅游產品泛濫。如遍布在景區周圍的兵馬俑仿制品大部分由民間黑作坊制作,做工粗糙、包裝不精致,嚴重影響了當地旅游商品的形象。分布在甘肅隴東地區的香包繡制技藝現大多是機械化規模制造,“有包無香”、造型缺乏創意、質量不精,失去了養生健體、祛病除邪的實用功效和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所以旅游景區和旅游企業要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旅游產品的質量提升,最終實現地區旅游形象提升。如對西北的夜光杯雕、保安腰刀、民間繡活、剪紙藝術進行精細化生產與管理最終使其成為游客喜愛的旅游產品。
(七)走出后現代的符號主義,實施“前臺”和“后臺”體驗旅游經濟
旅游者對于傳統的興趣大多在于它們給現代生活帶來了有趣味的“新”符號,因此文化遺產旅游對大多數游客而言只是流于形式。所以,西北五省區在開發文化遺產旅游時要利用“前臺”和“后臺”這種發展模式,“前臺”是游客充當“觀眾”或“演員”的地方,“后臺”則是本地居民真實的生活場景。利用“前臺”來保護“后臺”的神秘性、原真性、真實性。
參考文獻:
[1]向龍基于產群視角的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為例[J].學理論,2010(3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