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蔡元培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民主思想家與倫理學家,毛澤東曾贊頌蔡老為“學界泰斗,人世楷?!?。對蔡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特別是對其寶貴的德育倫理思想的研究對現今教育具有巨大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當代教育者的良心與價值觀。嘗試就《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專著做一簡介,以期為當前師德師風建設做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良心;價值觀;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48-02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好老師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p>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者道德情操的殷殷期望、高度評價與肯定,以及對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不由讓人聯想起陳劍旄教授的著作《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
一、關于《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與作者
陳劍旄教授1963年出生于湖南茶陵縣農村,受父母勤儉誠實、慈嚴兼具的影響,從小就刻苦學習、發奮圖強、德行兼修,成為哲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F任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首席專家,教育部農村與農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陳劍旄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倫理思想史、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以及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
《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是陳劍旄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之上修改而成。博士論文答辯通過后,陳劍旄教授以謹慎的學者之良心又執著地持續研究了五年,才于2009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教授為該著作序,出版至今,該著獲得了廣大專家學者與讀者好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二、《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的結構與內容
《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由“緒論”與八章正文組成,整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熬w論”與第一章為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蔡老倫理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淵源與哲學基礎;第二章至第七章為第二部分,對蔡老倫理思想的各方面進行精辟分析與論述,充分揭示了蔡老先生倫理思想與德育精神之精髓;第八章為第三部分,分析了蔡老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對蔡老先生的倫理思想給予了充分的評價。本文從三個方面就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行介紹。
第一,道德原則規范理論。陳劍旄教授對蔡老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做了精辟探究,指出道德具有層次遞進性:即認知、情感、行為、人格。道德人格作為最高層次,必須以教育為基礎,進而掌握基本原則、規范,最后內化為人的精神,從而自覺地控制自身行為,處理好與他人、團體、社會、國家的關系。作為道德完善的人,不僅要領悟道德原則規范,更要篤行之。作者進而論述蔡老先生的主要道德原則及規范思想,即群體主義、人道主義、勞工神圣等,認為人的本質特征是人具有社會性,作為社會人,應不惜舍己為公,必須為社會的公共利益、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自由平等博愛是一切道德之根源,自由平等博愛在某種程度上是評價人們行為善與惡、榮譽與恥辱的標準;同時對勞工進行了高度贊美,指出勞工是神圣的,勞工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尊重勞動成果是一種美德,勞動創新是勞動道德義務的升華。人的一切優良品質諸如勇敢、勤奮、樸素和誠實都來源于勞動,而厭惡勞動則常常是走向墮落、罪惡的開端,換句話說,勞動創造美德。
第二,道德品質行為理論。作者對蔡老先生有關的道德品質行為理論做了深入細致的探究,指出了蔡老先生的有關道德品質理論的系統,即個體道德——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國家道德。作者指出,蔡老先生認識到個體道德絕不是抽象的個人需要的產物,而是社會道德個性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其從個體的體能、智力、情感的需要等角度認識到社會對個體的重要性以及人的社會性,但尚未達到馬克思“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的認識高度。作者認為,蔡老先生強調良心對個體道德善惡選擇與行為調節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德主體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應當”的道德價值具體積極意義。但不足之處在于:蔡老先生的良心論是超階級的,沒有看到人性善惡本身受社會關系制約;同時蔡老先生將良心劃為“體”“用”兩部分,強調“體”的作用,難免表現出唯心的一面。
在職業道德方面,作者認為蔡老先生的核心內容是:職業無高下貴賤之分。這種職業平等觀是對傳統的封建等級職業觀的顛覆,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是后來者不斷革新職業道德的理論源泉。并歸納出官吏道德在服務公眾、醫生道德在治病救人、教師道德在為人師表、商賈道德在買賣公平等蔡老先生的職業道德思想。
在國家道德方面,作者研究指出,蔡老先生把公民作為國家的一分子,應為國家的興盛貢獻力量,履行對國家的義務,不僅要遵守法律、交租稅、服兵役,而且要愛國,為國家利益犧牲自我。作者強調,蔡老從社會國家之整體利益出發,要公民將愛國與敬官吏、元首結合起來,體現了蔡老的高明政治倫理智慧。同時,蔡老先生強調興教育以育國家之良民,指出國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國家之良民,使其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另外,蔡老認為每個公民都要關注國家命運和前途,公民必須將愛國這一具體的國家道德落到實處,在實際工作中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道德教育修養理論。作者指出,蔡老先生既繼承了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注重個體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優良傳統,又提出了合乎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從“育國家之良民”的高度提出道德教育是提高個體道德修養,形成完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首先,道德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國民健全人格。蔡老認為,道德義務來源于人的道德良心。良心是人們擔負的道德義務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一種強烈履行道德責任的情感,也是個體內心的“道德法庭”,對自我行為進行道德審判。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此,就是通過對個體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使個體能自覺意識到自身的道德義務與責任,從而自覺履行道德義務。通過道德教育影響個體的道德認知、情感與意志,進而發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質,到達個體完善的道德人格。
其次,蔡老認為培育“國家之良民”是道德教育的意義所在,國之良民既能增強民族的愛國心,同時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國家的發展。愛國心關乎國家民族之振興,對國民進行道德教育是培育愛國心的主要途徑。只有加強道德教育,培養有愛國心的有識之士、才智之士,才能實現國家民族之復興。
三、《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的當代價值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蔡元培先生完成了我國近代史以來的第一本《中國倫理學史》,在他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后,即把這種倫理學理論與倫理學精神付諸實踐,率先在北京大學開設倫理學課程,在中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最先引入倫理學課程。后來,蔡老先生又親身率先在廣州給當時的華工學校講授公民道德教育課程。正如萬俊人教授在《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序中所講:“在現代中國教育史上,還沒有哪一位教育(學)家——更不用說是倫理學學者或道德學問家了——能夠像元培先生這樣,將自己的道德學問研究直接同社會和國民的道德教育實踐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能是由于研究蔡老先生的倫理思想所至,抑或是作為教育者或倫理道德學者的本性使然,據筆者所知,陳劍旄教授也一直在教育一線親身實踐著蔡老先生的這種倫理道德教育思想。恰似著名倫理學者王澤應教授勉勵陳劍旄教授所言:“希望你在自己治校實踐中,光大弘揚中國大學校長楷模的蔡元培之教育思想,書寫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一句話,蔡老先生的這種道德實踐精神正是教育家的良心與價值觀所在,可能也正是陳劍旄教授著述《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的初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倫理精神的支撐,給中國當代道德教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借鑒和有益啟示,總括起來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道德教育應注重道德學習與道德實踐相結合。陳劍旄教授指出,蔡老先生把“修德”“修學”有機結合起來,認為如果沒有知識就不足以辨善惡。同時蔡老還強調,有了分辨善惡的知識還應該勇于進行這種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把握與增進對道德思想的領悟。蔡老先生在教書育人的實踐過程中非常重視這種方法的運用。為了加強師生的道德修養,他積極扶持社團活動,并組織創辦了一個以提倡培養個人高尚道德為宗旨的進德會。蔡老認為,大力研究學理必然會影響到人生,倘若沒有養成博愛人類的心情、服務的習慣。
第二,道德教育應采用言傳身教與自我管理相結合。蔡老先生認為,在道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比單一的道德說教與灌輸,其收到的實際效果要顯著很多。父母、老師的日常道德言行舉止會成為學生與孩子道德個體學習的模范,學生與孩子在模仿父母、老師日常的做人處事態度時慢慢地融會貫通所要學習的道德情感,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時間就會內化為學生與孩子的自覺意識,進而成為其成長成才的價值導向。蔡老先生既強調父母、教師對學生、孩子道德修養的引導,又主張學生、孩子應該學會自我管理。蔡老指出,如果學生、孩子不喜歡父母、老師的日常管理,那就要學會“自定規則,自己遵守”。
第三,道德教育應該做到榜樣引導與輿論評議相結合。蔡老先生指出,道德教育發揮榜樣的作用,使學生在榜樣的學習中逐步領會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通過這種與道德榜樣的對比,來漸漸提高自身道德品性修養。同時,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應加強輿論評議與宣傳,通過輿論大力褒揚善行、貶斥惡行,使學生在這種輿論評價與宣傳中反省自身的行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讓學生自覺地棄惡揚善,完善其道德修養的目的與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