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大學的問題主要是價值觀問題,即培養大學生什么樣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什么樣的品格,實際上就是德育問題,讀書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開展大學校園讀書活動對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價值觀意義重大。
關鍵詞:大學校園;讀書活動;大學生;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51-02
高校的大學生是由中學直接進入到大學校門,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鍛煉,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他們對待生活、社會的閱歷和經驗并不豐富,他們的心理、思維方式、思想覺悟等還不夠成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他們有成才的愿望,但有時卻又缺乏勤奮刻苦的精神,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他們的思想容易受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影響,為了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具有正確、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素養,需要在學校的德育教育和和諧的校園文化引導下,通過學習,不斷豐富大學生的頭腦。各個高等院校目前在大學生德育教育方面已經采取了各種創新教育模式,并取得很大效果。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就是搞好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之一,大學校園開展課外讀書活動,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至關重要,而當代大學生閱讀問題非常嚴重,引導大學生讀書及其方向,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非常迫切。書是獲得知識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理論素質,幫助他們凈化心靈,辨別是非,懂得真、善、美,成為國家品學兼優的棟梁之材意義重大。
一、讀書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
人作為一個個性的生命體,都具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看待社會的價值觀。價值觀反映了主體的根本地位,是人們對生活中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觀念的總和。其內容上具有實現自己利益、活動方式等主觀特征,具有評價標準的作用。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個天平和尺子,用于衡量事物輕重,對每個生活在繁雜社會的人來說,價值觀就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精神支柱、中樞系統,是人類事業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
目前高校學生大都是剛出中學校門的學生,雖然已經成人,但他們的價值觀并不穩定,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他們從中學跨入大學,對一些社會現象很難分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任重道遠。大學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人的價值觀,大學要通過各種途徑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具備抵御西方腐化思想的能力,真正做到能夠自行矯正錯誤的價值觀。一個個體的價值觀在形成過程中要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東西方政治經濟結構的不同、大眾傳媒、各類教育,社會機制制約、影響等多個層面。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離不開老師同學等各種綜合因素的作用。雖然影響途徑很多,但其中,讀書一定是其價值觀形成、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通常講“文以載道”或“一本書影響一生”,可見書籍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是多么的重要,書中的觀念、思想、道理完全可以武裝一個人的頭腦。
讀書也可以改變—個人的價值觀,讀書可以形成—個人的價值觀。因此,讀書對于學生克服錯誤的價值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是最佳途徑。盡管在不同階段,學生們都在讀書,但是中小學階段學生讀書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相對而言,學生在大學階段讀書對其價值觀影響更大。雖然大學生讀書也還有工具性的一面,但是其讀書的目的更加明確,就是要接觸新的理論、思想和觀念,書籍對自己的影響也是自然而然的。大學階段,一方面學生自主選擇讀書成為可能。大學管理也相對寬松,學業負擔減輕,學生自主選擇讀書也成為可能,而基于自我意識的選擇閱讀,則更容易內化為其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讀書的工具性弱化,讀書的目的更加真實。因此,大學階段學生讀書對其價值觀形成、發展、變化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讀書要突出鮮明的主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價值觀的最主要的載體,而書籍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卻是多種多樣的。面向全校學生的主題讀書活動,實際上就是解決全體大學生共同價值觀的問題。因此,讀書活動必須與選擇的用于培養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主要載體緊密聯系起來,保證主題突出而鮮明。
觀念形態是抽象的,它必須以某種具體物得以承載。道德價值觀念的承載體主要有兩類:—是以人為載體;二是以物為載體,包括書籍及一些象征物,主要還是以書籍為主。高校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培養的一般載體也是兩類:一是高校教師及管理服務人員在業務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觀念;二是有關書籍。除了充分發揮高校教職工及各類書籍等一般載體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培育的作用之外,還要確定一個共同載體。因為,一般載體發揮作用的條件、環境和對象是相對特定的,范圍也是有限的。德育作為大學的首要價值,必須著眼于解決全體大學生的共同問題,當然需要確定一個共同的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的作用以實現其主導性的目標。共同載體就整個社會來說就是承載社會共同價值觀,就高等學校而言是承載大學的辦學理念。共同載體的重要作用就是承載一個公認的價值和精神,以此影響整個大學生群體,并在大學生群體身上體現大學獨特的文化精神。因此,作為共同載體,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權威性、普遍接受性、學理性、人性等幾個方面。
我國傳統國學文化經典如《論語》《大學》《中庸》在中國社會就具備這些特點。書籍是人類思想文化的最主要的載體,經典著作是其中之精華。必須選擇確定—些經典著作讓學生讀,這是道德文化思想傳承的最根本途徑。基督教徒讀《圣經》,是形成其價值觀的最根本前提。要培養大學生整個群體的道德價值觀念,當然也要確定—些(或—本)大學生必讀的經典著作。我國大學生在校期間也是學了好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必修課程,這是必要的,但這些都是一些系統理論的概要或概論,都不能算是經典著作。就中國的大學來說,應該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為首選,即“四書五經”為首選。現在人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批判,主要是指向其糟粕。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產生于特定的時代,有些局限性是必然的,但瑕不掩瑜,并不影響其作為經典著作的價值。就我國大學生道德觀念培養載體來說,在“四書五經”中應該以《大學》為首選。《大學》一書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穩定社會、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以《大學》為高校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培養的共同載體,除了其本身的內容之外,還有如下特點:一是篇幅不大,方便識記;二是體系完整,邏輯嚴密;三是論證充分,學理性強;四是符合人性,反映規律,易于心驗體認。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大學》提出的八條目之修為途徑,與現今人們所說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過程是同一回事,卻比后者表述得更加完整,邏輯更加嚴密,更加符合人性特點,也就是說人們在自己的修為成長過程中都能夠有“真的是這樣”的體驗,從而使教育對象真心誠意接受并以之指導調整自己的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品格。在這里,人們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以《大學》為大學生道德觀念培養的載體,那么馬克思主義擺在哪里?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系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這個龐大理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同樣也是如何處理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大學》提出的道德修養的原則、方法、目標與馬克思主義道德修養的要求是一致的,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一致的,此外,中國傳統的大同社會思想本身就有社會主義的因素,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同樣有一致性。所以,《大學》之道,實質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中國式思維方法和表述方式,中國大學生更容易理解、認同、接受并身體力行。當然,不能要求所有高校都以《大學》為大學生道德觀念培養的共同載體,但如果一所大學至今為止沒有一個全體師生共同關注、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這個大學就會失去教育的方向。
由于受市場化取向等各種復雜因素影響,讀書漸行漸遠。自覺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大學生亦然。據隨機調查,發現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總體不高,課外閱讀則以工具書為主。網絡蠶食傳統閱讀:根據各種機構的調查發現,超越傳統撫卷墨香的閱讀方式,網絡閱讀成為年輕人閱讀的首選,而“讀圖”“韓流”和“童書”也成為部分大學生的新寵……網絡正以其強大的力量,沖擊、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里埋伏了無限可能,有的很光明,有的很陰險。有一種悲觀的觀點,認為終有一天,“瀆網”會殺死“瀆書”。尼爾·波茲曼就說,我們正在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不悲觀,但是仍然憂慮。大學生閱讀內容雜亂,良莠不齊,甚至還有不少低級趣味的東西。由此看來,讀書活動作為培養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一項重要文化建設工程,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作為主題,是個可行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展望.傳統儒家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建立的啟示[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2.
[2]張茂華.淺析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大學教育,2013(12).
[3]楊娜.社會轉型期大學生道德觀問題新視闕[J].法制與社會,2011(14).
[4]孫育.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影響[J].發展,2012(2).
[5]王權.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影響及教育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