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號自周召共和時期就已出現,到漢代成為定制。但將年號用于鑄幣之上,屬十六國時期成漢昭文帝李壽所首創。自此以后,年號錢逐漸取代重量錢的主流地位。依據史料敘述了成漢立國前后的經濟、政治狀況,以及漢興錢的歷史地位,闡述了漢興錢的興起原因并分了其歷史影響。
關鍵詞:漢興錢;李壽;年號錢;正統;經濟疲敝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04-02
2003年4月,什邡市民主鎮思源村附近發現了一批崖墓,什邡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并于2004年12月在該地進行了二次清理,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出土了“漢興錢”三枚[1]。這是迄今為止,歷史上發現的最早的年號錢。年號,始于周召共和時期,但周代的后代君主并沒有將之傳襲下來。到漢武帝時,方才將設立年號引為定制。年號既可以用于紀年又可以用來昭示皇帝順位的正統。同時,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年號隨君王一同被賦予了神奇的色彩?!疤熳印蓖ㄟ^設立年號與上天溝通,向上天祈求國家風調雨順,繁榮昌盛。漢代亡后,其政治制度多被后代王朝改變,但是年號制度一直被世代承襲。
漢武帝再設年號之初,并未使用于錢幣鑄造業,錢幣多以重量命名。例如,八銖半兩錢、榆莢半兩錢、小五銖錢等,可將之稱為“重量錢”。此后歷代鑄幣多沿用此例,直至漢興錢的出現方才打破,開啟了以年號錢為主流的近一千六百年的新貨幣時代。筆者就年號錢的產生緣由草作文章試做探索,揭示中國第一枚年號錢的產生和影響。
一、什么是漢興錢
在什邡市民主鎮思源村出土了三枚鑄有“漢興”二字的錢幣,由此將之稱為“漢興錢”。此錢直徑約為17毫米,穿徑6毫米,重約0.7克至1.1克,按幣面上的錢文排列特點,可以分為橫書漢興與直書漢興兩種,幣面錢文均屬于隸書體。關于“漢興錢”的斷代問題,學界多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漢興錢”是漢武帝漢興年間的鑄幣,也有的學者認為此是十六國時期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元年時登極后所鑄。筆者經考證后,認同后一種觀點。
其一,“漢興”雖為漢武帝時年號,但漢武帝漢興年間所鑄的貨幣,據出土看絕大多數都為五銖錢,偶有西方鷹幣出土。若漢興錢為當時所鑄,或可以解釋為漢興錢是四川地區特有的地方性貨幣。但是,自秦滅亡六國以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2],全國范圍內開始使用秦半兩取代各國貨幣,社會中僅有秦半兩是官方的合法貨幣。經濟是政治之本,統一的貨幣會為大一統的政局帶來穩定的因素,相反若按地域不同頒行不同的貨幣必將為國家帶去分裂的危險。秦歷二世即被劉邦滅亡,隨即漢朝建立。此時戰國各諸侯分治的影響力較之于秦時而言稍有下降但并未完全消除,國中多有大臣推崇效周代分封之禮,班固在《漢書》中曾有記載:“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3]。顯然,推行裂土分封這是與封建統治集團的利益所不符的。于是自漢武帝執政開始,中央大力打壓各諸侯國,加強集權,鞏固大一統的國家政權。并且通過實行統一的貨幣制度消除數百年間各地分治的不良影響。漢武帝時有司“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4],使之取代戰亂時產生的紛雜貨幣,成為國家唯一同行貨幣。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各地間的聯系,強化國家政權的一統性。所以,漢興錢不可能頒行于四川,成為四川的地區性貨幣的。
漢武帝即位后,曾有數次貨幣改革。在五銖錢外,官方又有新鑄造的貨幣三種,三銖錢,皮幣和白金幣。“漢興錢”的重量,材質都與之相差甚遠,并不能被劃入其中。而“漢興錢”是民間私鑄的情況也沒有可能。據《史記·平準書第八》記載,在漢武帝時為鞏固貨幣制度,頒布法令“盜鑄諸金錢罪皆死”[4]??梢?,武帝時,民間私鑄貨幣的犯人是被判處死罪的。漢興錢屬于莢錢,價值很低,私鑄的得利極小,且幾乎不可能在實重貨幣流通的市場中使用。所以“漢興錢”也不可能是四川地區的私鑄貨幣。
其二,漢興錢上所鑄的均是隸書,這種書體在我國秦朝就已經出現,但在其發展中也出現了許多種變化,可將其分為古隸、漢隸、八分三種形態。至漢武帝末期,隸書的發展仍然屬于古隸的階段,字體以“漸加波磔,以增華飾”[5]為特點。而漢興錢上的鑄字,中規中矩,公正均勻,與古隸相差甚遠,而應屬于隸書中八分的范疇,清代的高鳳翰在行書《八分說》中提及“筆畫平直,仍小篆而去其繁重者,隸也,因隸而加掠捺,八分也”[6],這與漢興錢上的鑄字是相符的。八分體在漢成帝時開始出現,而此時據漢武帝駕崩已逾35年。那么,鑄有八分體的漢興錢必不能是漢武帝時頒行的貨幣。
綜上,可以斷定,漢興錢不是漢武帝年間的鑄幣,而應是十六國時期成漢昭文皇帝李壽于成漢漢興年所鑄。
二、漢興錢的產生
自“漢興錢”為開端,年號錢逐漸取代重量錢在官鑄貨幣中的主流地位,隨后各代皇帝大多都以自己的年號作為當年發行貨幣的幣面鑄字,比較著名的當屬唐肅宗乾元元年所鑄的乾元重寶、宋太宗淳化元年所鑄的淳元通寶等,但就形制而言,自秦漢至唐宋,孔方錢的體例一直沒有變化,可以說孔方錢是從未變動并自秦承襲的一貫體制。那為何同一形制的“重量錢”到了十六國時期的成漢就開始被“漢興錢”取代呢?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自西漢文景治世以來,與民休養生息,人口漸豐,據《華陽國志·卷五》記載“(西漢末年)然國(蜀地)富民殷,戶百馀萬”[7],可見漢代蜀地已有人口四五百萬人。而到晉代“益州統郡八,縣四十四,戶十四萬九千三百”[8],即是蜀地僅有約合六七十萬戶。相較之下,晉代的蜀地人口僅是漢代人口的十之一二。如此大量人口的缺失,不免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勞動力缺額。而自三國至晉代這數百年間,戰爭是時代的主要旋律,社會上的資源多是為戰爭服務。從而大量男性勞動力多被征召入伍,強大軍力。用來滿足統治者開拓疆域,對外戰爭的目的。在擴軍的同時,為了使得糧草的產出可以滿足軍事的需要,糧食種植業必將吸收的大量的勞動力。于是,隨著戰亂的持續,社會中愈來愈缺乏勞動力,而勞動力的缺失使得冶金,采礦業凋敝。在生產力不足的同時,鑄幣材料也嚴重短缺,大量的銅鐵器被用于武器的鑄造。這都使得政府的官方鑄幣與幣面重量的標準越來越遠。
同時,早三國末年,蜀漢以益州之地對抗半據天下的曹魏,不得不窮兵黷武,導致經濟衰退,使得直百五銖已無力再保持3克的幣重,因此改而鑄行2克重的直百錢,已挽救經濟。但也僅僅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轉變經濟的頹勢。延熙十二年,因屢次北伐,國家開支劇增,而蜀漢經濟已經遭創,無法加增租稅,只能進一步將貨幣貶值,直百錢重量從2克相繼減為1.4克、1克、0.6克,直至0.4克。蜀亡而晉立,蜀地休養僅二十余年,巴氐人李特入蜀,在蜀地與晉征戰多年,后又據蜀地而抗擊晉,蜀地經濟衰弱更甚于蜀漢末年,同時,與諸葛亮節流執政相反,李特之侄李壽奪位后“廣修宮室,引水入城,務于奢侈,百姓疲于使役,民多嗟怨,思亂者十室而九?!盵9]同樣的經濟政治困局,使得李壽只能采取蜀漢末年鑄小型錢的辦法減少幣重。這都使得貨幣的重量遠遠達不到貨幣名稱所標注的重量,這迫使執政者不得不放棄以重量命名貨幣的傳統辦法。
不僅如此,混亂的局面也迫使執政者,廢五銖行年號錢。公元338年李壽即位,此時后趙、前梁、東晉等諸國并立,幣制十分混亂,例如后趙石勒在公元319年“制挈殼署,鑄豐貨錢”[10],前涼張氏政權“宜復五銖,以濟通便之會”[11]所以廢除舊幣制,鑄就新錢,勢在必行。鑄年號錢可以與別國鑄幣明顯區分,有利于成漢國內貨幣管理,消除外國在蜀地的經濟影響,極大的促進成漢國內經濟發展。
漢興錢的頒行也是包含統治階級的政治目的的。李壽原是大成景帝李特之侄,李特死后,由其子李雄、雄之子李期相繼即位。時至甲子年“四月,大將軍漢王壽率步騎一萬自涪向成都……廢期為邛都縣公,幽之別宮?!盵12]在此之后,李壽三辭后繼得帝位。但是李壽以這種下克上的方式登極,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自漢武帝時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天子被認為是上天的代言人,神話了封建的王權,其唯一性和神圣性得到確立?!抖Y緯·含文嘉》中有言“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其中,第一條就是君為臣綱,可見古人對君臣之禮十分看重。由是于此,李壽為了證明自己的即位正統性,確定已登帝位這一既定事實,并且取代廢帝李期的影響,從而頒行“漢興”年號錢的舉措就是應此情勢而產生的。年號錢頒行成漢全國以后,李壽的影響力隨著年號錢的流傳而增加?;蛟S在長久之后,李壽可以借漢興錢的流傳將他的篡奪之舉被世人淡忘,并確立他在成漢國內的正統地位。但是,天并不如人愿,僅數年以后,成漢就為東晉桓溫所滅,而李壽的篡位也被永記于史冊。
三、漢興錢的影響
李壽和他所創的成漢國在歷史上如流星一閃即逝,但是他所鑄造的第一枚年號錢——“漢興錢”卻在中國錢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漢興錢”突破了傳統貨幣以重量命名的舊制,開創了年號鑄于幣上的新格局。自此以后,歷代帝王皆以發行年號錢宣示自己的正統統治。同時年號錢也傳入中國周邊地區,引起中國鄰國的紛紛效仿,例如高麗國行“海東通寶”,日本國行“和銅開珎”等,這些怕是李壽所料不及的。
參考文獻:
[1]劉章澤,張劍,張生剛,劉明芬.四川什邡市虎頭山成漢至東晉時期崖墓群[J].考古,2007(10).
[2]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班固.漢書·諸侯王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司馬遷.史記·平準書:第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胡小石.書藝略論[C]//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82.
[6]翁方綱.兩漢金石記·隸八分考[M].臺灣:臺大出版社,1976.
[7]常璩.華陽國志·卷五[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8]房玄齡.晉書·地理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6.
[9]房玄齡.晉書·李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0]房玄齡.晉書·石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1]房玄齡.晉書·張軌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崔鴻.十六國春秋[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