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仰危機是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普遍問題,如何構建信仰成了重大課題。有效構建科學的信仰,就要理解信仰發生的動力機制,從信仰的動力機制及形成出發,才能確保信仰構建的科學合理性。信仰的動力是主體對信仰的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而信仰形成的機制則是主體自發性向自覺性轉換運動的過程,人們想要使需要得到滿足首先是自發的,而后通過實踐等因素變為自覺性的,從而促進了信仰的確立和形成。
關鍵詞:信仰;需要;動力;自發性;自覺性
中圖分類號:B-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36-03
信仰對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仰的缺失又是當今時代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時代的召喚下,研究信仰的構建問題,已成為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工作。在探討如何構建信仰之前,理清人們信仰發生的動機機制問題,對于更好地分析信仰成因、發展有重大理論意義,對于信仰的構建也有重大現實意義。筆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心理學為基點,力求解析信仰發生的動力及運行機制,以更好地服務于時代課題“信仰構建”。
一、需要:信仰發生的原始驅動力
(一)需要的“動力”內涵
信仰是信仰主體對信仰客體的堅定信賴和執著追求的一種精神活動,其發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其內在的驅動力在無形地推進主體進行對信仰的追尋和探索。這種驅動力,其實就是信仰主體的需要,一種對信仰的需要。
需要是個體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心理學將需要定義為:“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1]需要和動機常常聯系在一起,需要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著,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出來,人的這種需要總要獲得滿足,要滿足人的需要,就要進行某種行為、活動,去獲得滿足需要的對象。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需要的本質:人的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是人類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人的各種需要,最終成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推動著人們去從事各項實踐活動,包括精神實踐活動。
“馬克思的關于人的需要理論可以歸納出一個基本的需要體系,即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精神需要三個環節,并認為這些需要密切聯系,構成了其實質內容。”[2]自然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低層次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需要是反映社會要求而產生的,主要指人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主要包括精神文化需要和精神寄托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強調的是人作為個體享用人類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寄托需要側重于人作為具有思維和意識的高級動物,需要從生產、生活實踐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活動精神慰藉,獲得精神滿足。
(二)需要是信仰發生的驅動力
馬克思明確地表達了需要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人具有精神需要,具有精神寄托的需要,需要從生產、生活實踐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活動精神慰藉,獲得精神滿足。這種精神的慰藉,其實就是我們的信仰,信仰是對人們現實困苦的慰藉,是對未來理想的寄托。人因為需要精神寄托,才去尋求可以寄托情感、精神的承載物(信仰)。因而,我們不難看出,需要是人們信仰和追求信仰的內在驅動力。
縱觀古今,我們從各個不同社會的社會歷史、社會現實的角度,也不難理解需要對于信仰的動力作用。按照馬克思對人的自由發展的歷史劃分,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的三個階段包括前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首先,生存需要、克服恐懼的需要是前資本主義時期人們的普遍精神需要,從而產生了原始信仰。這一時期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社會形態,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對自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較低。這一時期,人們的需求是低層次的生存需求,希望得到最基本的生命的延續,因而,人們往往是懷著恐懼的心理對待自然界。對于生存的希望,對于自然界的恐懼和敬畏,引起了人們對于尋求精神慰藉、精神保護的欲望和需要,人們需要找到一種“東西”來實現對其安全的保護,實現對其生存的保障,實現對其心理恐懼的撫慰。在這種需求的動力作用下,人類開始自發地搜尋著對象,當找到了某種“神秘東西”后,他們開始自發地崇拜起來,比如對于自然物、天象、圖騰等的崇拜,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自發性的信仰。
第二,希望擺脫困難,渴望未來美好生活是資本主義社會勞苦大眾的精神訴求,從而產生了人們對宗教的信仰。這一時期生產力極大地發展,人們增強了探索自然界的能力,實現了對許多自然規律的認識,因此,不再盲目地崇拜自然。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隨著資產階級對利益的追逐,廣大勞動人民作為受剝削受壓迫者,其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及精神需要表現得更為迫切。在其可以生存的前提下,其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要求他們更加辛苦地工作,以滿足這兩種需要。在繁重的勞動和資產階級的壓迫下,他們的精神需要變得愈加迫切。他們自覺靠自身之力無法改變現狀,因而渴望精神上得到慰藉,渴望一個人、一種東西、一種力量能夠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能夠帶領他們脫離困難,他們渴望未來的安樂和美好。此時,宗教恰恰能夠滿足廣大勞苦大眾精神上的需要,對于宗教的信仰,能夠讓大家暫時忘卻困難,以一種安詳的姿態無限地憧憬未來哪怕是彼岸世界的美好生活。因而,大家紛紛投入宗教的懷抱,在這種信仰中享受著需要的滿足感。
第三,現階段社會情況復雜多變,人們精神需要呈現多元化,因而對待信仰的選擇也呈現多元化趨勢。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需要依然存在。就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有最基本衣食住行的自然需要,有進行社會交往、社會活動的社會需要,更有精神需要,這種精神需要不僅包括我們對所謂的“精神食糧”即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追求,還包括面臨現實困境時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力量,更需要一種對個人未來發展及個人所處社會發展方向起指引作用的精神引導。這些精神需求使得當代大學生一直渴望得到滿足,一直在尋找滿足其需求的某些物質。然而,因為需要的多元化,對信仰對象的選擇也就呈現出多選擇的特點。有的人找到了,樂在其中使其堅定信賴和追求,那便是信仰。而有的人沒有找到,或者不確信自己找到了那種能夠完全滿足其需求的物質,因而有的人依然處在精神空虛之中,有的人在信仰對象面前躊躇、徘徊,在進行著精神掙扎。這就形成了現今時代的信仰危機,因而我們不難發現,現代社會的信仰危機源自于信仰客體滿足不了主體的信仰需要。
簡言之,需要產生了信仰的動力,驅動著人們對信仰的追求。但是為什么現今社會,有的人有信仰、在信仰,有的人沒有信仰、不在信仰呢?這就是我們下文要論述的信仰發生的自發性和自覺性的差異。
二、自發性到自覺性:信仰形成的內在機制
(一)自發性:信仰發生的原始根基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發性是指事物的活動(運動)不受精神因素的支配,沒有明確的意識、目的、計劃,由其自身內部矛盾自然推動的一種能力和狀態。人的自發性主要是指人“缺乏對事物發展規律性認識”[3]無意識地、盲目地進行活動的狀態。在人們的活動中往往表現為:不會預見所采取的行動的實際結果,不知道或者不去考慮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作用,盲目地接受客觀必然過程所支配。
自發性是信仰發生的原始根基。主體的任何活動都是以需要為驅動力,自發性是其最初狀態,信仰也不例外。人們自發性的產生原因可以歸結為主體的需要。當主體內部產生不平衡狀態時,主體的需要便產生了,在需要的驅動下,主體需要進行某些行為、活動從而獲取需要的對象,滿足主體需要,這就是一種自發性的體現,這時的活動是帶有自發性的。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自發性是滿足需要活動必由狀態,因而,我們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活動起初都是帶有自發性的。信仰也不例外,在信仰發生之前,人們因為需要精神寄托而尋找著信仰,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發的狀態。
(二)自覺性:信仰發生的必要條件
“自覺性是指主體的活動是在反映了客觀規律的意識、目的、計劃指導下進行的。人的活動雖然都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但是,這些意識、目的、計劃不一定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只有在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指導下的活動,才能達到人們預期的目的,才是人的意識所能把握和控制的活動,因而也才是真正自覺的活動”[4]。馬克思說:“人類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換句話說,人的活動是受自己的意識支配的,人不僅具有對客體的對象意識,而且有對自身的生理、心理、地位、需要和利益等等的自我意識。
自覺性是信仰形成的必要條件。真正的信仰的形成,不僅僅是自發的、盲目的,而應該是有人類自覺性參與的。沒有自覺性的參與,就意味著主體活動是無意識的、盲目的進行信仰活動,那么主體所選擇的信仰也只能是低級的、不可靠的,這樣的信仰不可能是知情意行全方位投入的真正的信仰。
(三)信仰形成的內在機制
自發性與自覺性都是人的活動狀態,那么這兩種狀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列寧在《怎么辦?》中關于無產階級工人罷工的發展的論述可以給我們答案:“工人罷工遍及全俄,清楚地證明了重新高漲起來的人民運動的深度;假使要說‘自發因素’,那么首先當然應當承認,正是這種罷工運動是自發的。但自發性和自發性也有不同。在70年代和60年代(甚至19世紀上半葉),俄國都發生過罷工,當時還有‘自發地’毀壞機器等等現象。同這些‘騷亂’比較起來,90年代的罷工甚至可以成為‘自覺的’罷工了,可見工人運動在這個時期的進步是多么巨大。這就向我們表明:‘自發因素’實質上無非是自覺性的萌芽狀態。”[5]無產階級工人罷工是由自發性到自覺性的,由此推知,人在社會中的活動都是由自發性到自覺性的,“自發因素就是自覺性的萌芽狀態”。二者之間沒有明顯地界限,二者的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自發性產生后,由于實踐的作用,經驗的積累,知識的深化,對事物認識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入把握等等因素,自覺性由萌發狀態逐漸發展壯大,最后代替自發性,主宰了主體的整個活動。
信仰的形成也是自發性到自覺性的過程。人們的對于信仰的需要,對于信仰的找尋,對于信仰追求,起初都是自發的,隨著人們通過實踐活動,積累了經驗,深化了認識,從而形成自覺的找尋信仰的活動,在自覺性的幫助下,人們才能真正尋找并確立自己的信仰,才能夠形成對信仰對象的信賴和追求。革命戰爭年代,我國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正體現了自發性-自覺性這種內在機制的作用。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封建社會受到了西方“民主、科學”理念的沖擊,使得許多有識之士開始覺醒,他們意識到人民正處于危難時刻,迫切需要一些新思想的引領、迫切需要精神的振作。因而他們自發的奔走呼號,自發地搜尋救國救民的道路和人民的信仰。此時的自發性正式自覺性的萌芽狀態,隨著人們對于中國社會的深入了解,對于其他國家社會制度的規律性認識,對于人們精神需求的理性把握,尤其是當李大釗同志將馬克思主義帶到中國大地上,一大批同志在接收了馬克思主義后,自發狀態逐步走向了自覺狀態。愈是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愈能深刻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愈是用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武裝自己,愈能得到精神力量,找到理想和目標,這正是自覺性的極大發展,也正因如此,才能形成對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信賴和追求。信仰的形成,正是以自發的尋找——低層次的自覺地學習檢驗——較高層次的自覺地實踐運用,一直到最終自覺樹立。
三、結語
信仰形成的原始驅動力是主體的需要,信仰形成過程的內在機制是自發性到自覺性的發展,那么在分析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時,可以打破以往的單純地從時代環境角度糾結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簡單地從信仰教育角度抨擊教育的弊端。在嘗試構建主流信仰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主體的需要出發,給予滿足主體需要的信仰,這當然指的是真正的中國化、大眾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也可以從促進主體自發性向自覺性轉變的角度出發,嘗試著切實運用實踐的力量以及模仿學習榜樣等方法促進主體自覺性的覺醒。
參考文獻:
[1]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4
[2]馬文光.馬克思的需要理論[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143-45.
[3]哲學大辭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346.
[4]歐炯明.關于自覺性和自發性范疇[J].云南社會科學,1999(增刊):35-39.
[5]中共北京市委.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文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7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王恒兵.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J].社會主義研究,2011.2:10-14
[9]彭先兵.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意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