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手工紙及傳統造紙技藝本身在傳承文化遺產、表達民族韻味等諸多方面有其不可替代之處,是文化傳承的優秀物質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傳統手工造紙技藝正面臨工業化生產的嚴峻挑戰。試對目前我國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出一些共性問題,結合其特點,探討如何推進對傳統造紙技藝進行保護、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傳統造紙技藝;挑戰;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33-03
中國傳統造紙技藝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它隨著我國同世界各地的交流而傳播到四面八方,為當地人民帶去了文化的理想“載體”——紙,曾經極大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后,這項根植于農業文明的技藝,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從世界范圍看,以手工工藝制紙為主要特點的傳統造紙技藝目前只有中、日、韓等少數幾個國家保留下來,而各國的傳統造紙業幾乎集體面臨著消亡的窘境。傳統手工紙及傳統造紙技藝本身在傳承文化遺產、表達民族韻味等諸多方面有其不可替代之處,具有“活化石”的歷史作用。如何在工業化時代保護和發展傳統造紙技藝,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面臨工業化生產挑戰
伴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現代化工業生產對于傳統手工造紙業產生了巨大沖擊。現代化發展模式認為“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方式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趨勢的必然,而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生存的土壤卻恰恰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農業社會,因此,傳統手工紙有著“差異性”和“少量性”的特點,這兩種生產方式本質和特征的不同帶來巨大的矛盾和沖突。工業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計算機、手機的出現與更新換代,網絡的普遍應用,使得紙作為媒介傳播信息的用途已經越來越少,幾乎已退縮到社會生活的邊緣,傳統手工造紙業的處境堪憂。
(一)傳統手工造紙業的天然劣勢
1.生產周期長、產量低
傳統造紙基本全靠人力加工,工序復雜,費時長,產量低。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馬海村生產的湘紙為例,該紙的制作從采料、浸泡、撈紙、洗滌、搗槳、撈紙、榨壓、焙干和揭紙共有8道工藝流程。采料要在每年四月至五月間,山上的竹麻(嫩竹)長到四枝時就去砍竹麻,用刀將竹麻按4cm寬破開,按1.5m長截斷,同時刮掉青皮,打破節疤。之后的浸泡和洗滌的工序最為費時,前后需要4個月:浸泡歷時2個月,要將破好的竹麻置于2m寬,4m~5m長的紙塘內,每放一層竹麻便敷上一層石灰,注入清水蓋過竹麻,直至浸泡漚爛。經過漚制的竹麻需要再次清洗,將紙塘中的石灰水清除,再將竹麻重新放入紙塘中,此后必須天天換掉塘中的積水,經過2個月后才能停止換水。這樣加上搗漿、撈紙、榨壓、焙干、揭紙等多道工序,沒有5月~7個月的時間,無法完成手工紙的制作。而手工紙以刀(每100張為一刀)為單位的日造紙量,與工業化生產動輒幾十上百噸的產量是難以比肩的。
2.手工紙的價格高
由于傳統手工造紙費時費力,人力成本高,加之生產材料價格的上漲,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如,造每擔湘紙需竹麻4擔,僅焙紙一道工序便需14~16個勞動日,需用400~500斤柴火。陜西西安北張村的手工麻紙,一刀(100張)的售價為60元人民幣,但是以機器生產的A4復印紙為對比,其500張售價僅為40元。
3.手工紙的質量問題
手工紙的質量依工藝參差不齊,有些手工紙曾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由于市場的萎縮而逐漸衰落。如,云南鶴慶縣龍珠所制竹紙中的水紅紙和紅青梅紙以前多用于書寫,現在龍珠竹紙基本只作祭祀用的冥紙和衛生紙。貴州貞豐縣小屯鄉、云南祿勸縣、祿豐縣等多地所造的紙都從過去的書寫用途,成了祭祀用紙。有些地區的手工造紙工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對生產資料質量的要求,用普通造紙紙漿代替傳統紙漿,或在材料中添加工業造紙的廢料,結果是帶來手工紙質量的下滑,進一步失去了市場占有率。
(二)社會生活方式變遷帶來的挑戰
包括手工造紙在內的傳統手工藝在現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與工業化社會生活方式的脫離。近年來,我國人民的居住環境改善、家用電器普及、高速公路延伸、私家汽車增多、信息產業迅猛發展,都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時空觀念發生了改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造成了傳統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收縮,傳統造紙業也難以擺脫這個規律。
1.對手工紙的社會需求萎縮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變遷,手工紙用途正逐步縮小或消失。以納西族的東巴紙為例,東巴紙原主要是納西族原始宗教東巴教的祭司們寫經繪畫的一種紙張,雖也零星用于其他方面,但其使用的宗教屬性仍然是主要的。現在,東巴紙的宗教功能漸衰,但由于纖維粗,厚硬如皮,尚不能解決印刷諸問題,其使用范圍也頗受限制。藏族的狼毒紙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又如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該地區傳統造紙種類較多,但質量好能用于書寫(含印刷)和繪畫的書畫紙(如傣族的構皮紙、白族的白棉紙等)只占少數。大部分質量差的紙(彝族、瑤族、土家族、布依族所制作的紙)主要是用作祭祀用的冥紙和衛生紙。然而時至今日,后者從文化內涵到衛生標準上都實在難以滿足人們日益發展的生活需求。我們不得不承認傳統手工紙已經不再是生活之必需。
2.傳統造紙技藝面臨技術失傳或已流失的危險
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廣泛的就業空間和行業選擇,人們自然地向利潤高的行業移動。從事傳統手工造紙業所帶來的經濟收入常常低于其他行業。以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羊尾鎮羊尾村為例,造紙要交國稅、地稅、工商管理費,林業部門還要收取育苗費(一是收購毛竹,二是賣火紙運出時),加之運輸費、雇工費等,所得利潤微薄。在竹山境內收毛竹18元50公斤,加上運費,到達羊尾村時合32元50公斤,150公斤毛竹做一案紙。支付撈紙等人工費40元/日,利潤僅在10%~15%。同養殖、種植業等其他行業相比,傳統造紙業的經濟吸引力弱。其次,一項技藝的傳承和一個行業的發展,關鍵的環節是要“后繼有人”。傳統造紙技藝正是在這個環節出現了問題,2011年12月6日至7日,“紙之路”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來自中、日、韓、朝、蒙等國的業內專家和學者不約而同地表示,“后繼無人”成為困擾東亞各國傳統造紙術流失的關鍵因素。現在很多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都不愿從事這項工作,為這項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二、傳統造紙技藝仍具有傳承和發展的巨大意義
雖然中國傳統造紙技藝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是并不意味著這項技藝要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并非僅具有經濟價值,同時它還具有科技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多重價值。我們要看到,傳統造紙技術是中華文明中璀璨的一頁,是文化傳承的優秀物質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因此,應該精選其中最具特色的工藝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同時加以繼承和發揚。
(一)中國傳統手工紙是文化發展的“活化石”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延續千年,紙張作為其物質載體功不可沒。作為跨越時空的信息傳遞工具,高質量的紙張直接決定著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人類歷史上,不同時期通過不同生產方式所出現的紙張都面臨著這種考驗,而表現最為優異的就是手工技藝所成產的紙張。中國紙從用毛筆書寫開始,歷經拓碑、寫經、抄書的漫長歲月,進入書法、繪畫階段,草篆隸楷、寫意工筆之精品,達到藝術的高峰。諸家流派,風格不同,競放異彩,堪稱一絕,為中華文化添光輝。欣賞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實際上是詩、書、畫、印合璧),能受到潛移默化之功效,在思想或性格上受到熏陶,使人的素質得到提升。
(二)中國傳統造紙技藝具有環境友好性
中國傳統造紙工藝因地制宜,一般都會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發揮地域優勢。如,西南少數民族均用當地出產的植物為造紙的原料,所用植物有構樹皮、竹子和瑞香科植物三類。其中竹子和瑞香科植物在不同地方還有不同的種類,如慈竹、吊竹、花竹、金竹、瑞香狼毒草、瑞香落葉灌木等,材料的豐富性,充分體現在手工紙產品形態的多樣性上。傳統手工紙的制作工藝,所取材料皆為自然植物的枝莖等,過程中除添加草木灰或石灰等外,并不添加化學成分,不會對環境產生過多影響,與工業生產方式相比具有低污染的優勢。相反機器制紙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蒸煮劑、漂白劑等排出的廢水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三)中國傳統手工紙某些特殊用途具有不可替代性
首先,手工造紙在記錄和傳播文化信息的穩定性方面要比機器制紙有一定的優勢。機器制紙所采用原料為木漿,本身酸性很高,在生產過程中又要添加酸性物質的蒸煮劑、漂白劑等,由于酸會導致纖維溶解,因此機器制紙易脆易酥。而手工造紙采用堿來脫膠,其紙呈現堿性,因此其紙張纖維保存完好,增加了使用壽命。其次,在書畫紙領域,現代工業生產的紙張難以取代傳統手工紙。以宣紙為例,其紙面柔和,吸水性較大,紙的強度較小、質地較軟而輕,更宜于使用毛筆書寫、繪畫,比較符合中國傳統藝術的創造載體要求、毛筆使用的基本要求。最后,某些傳統手工紙具有的特殊功效,為現代工業生產紙所無法實現的。如,東巴紙、狼毒紙具有防蟲蛀的功效,宣紙能為書畫創造提供獨特的筆墨效果,等等。
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前景展望
(一)結合非物質遺產保護,在生產實踐中保護弘揚傳統造紙工藝
與工業造紙相較,傳統造紙技藝勝于其具有的文化意蘊,因此,應將整個中國傳統造紙技藝精華的保護置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框架內考量,給予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利用現代工業社會中所稀缺的傳統手工造紙方式去彰顯其傳統手工技藝的獨特價值,避免盲目和工業造紙比產量、比效率。
近年來,旅游業對我國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推動作用明顯,特別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通過有效利用旅游資源,在旅游風景區或風景點設立一些集設計、制作、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工藝展示中心,使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得到了宣傳,又開發了相關的民間工藝品。雖然如此,手工造紙業的發展不能單純依賴于旅游業,也不應以“表演”和“展示”作為主要發展方式。
在對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我們要在力求不違背手工生產規律和自身運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演變趨勢的前提下,將傳統手工技藝導入當代社會生活及產業體系,使之在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活動中得以自主生存,同時得到積極保護。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勞動者總要直面各種新老問題,他必須調動和發揮自己的經驗、才智和本領,因此,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技藝、造就人格的過程,其結果是傳統手工技藝得到新改良,完成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蛻變。應該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制作出獨具魅力的手工紙及其加工產品,提高傳統手工紙的質量和文化內涵,同時結合多種營銷途徑,如專題開發、定制加工、網站宣傳、網絡經銷等等,吸引更多范圍更多群體的關注,從而拓展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發展空間。當傳統手工造紙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其行業吸引力將得到彰顯,會有更多的人愿意進入該行業,繼承并推動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發展。
(二)探索手工紙新用途,推動古老技藝煥發嶄新活力
由于具有機制紙所無法替代的特性,手工紙一直是中國傳統書畫創造的優良載體,其中以宣紙為杰出代表。在與書畫相關的領域中,手工紙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書畫修復(材料、工藝與古字畫用紙一致或相近)、古籍出版(符合傳統閱讀習慣需要)、產品包裝(材料天然安全,符合綠色環保概念,具有人文歷史價值)等。除書畫創造這一專門領域外,我們還應積極探索手工紙的新用途,如可結合現代紙藝的發展,積極開拓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生存空間,這符合人們審美與消費觀念的更新,能夠滿足人們不斷追求美的享受和“精神消費”的需求。紙藝除包括剪紙、折紙以及后來發展的歐洲立體紙浮雕三種主要類型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卷紙畫、紙藤花藝、仿真紙花等形式,因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受到社會方方面面更多關注。此外還有“紙藝術”,即利用不同的紙漿原料的特性,通過在手工抄紙過程中加入各種顏料,采用不同手法使之出現不同質感、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奇特花紋。既可作為頗具個性的裝飾藝術品,也可以作為自給自足創作紙藝術品的原材料,另外用于印刷書籍扉頁和書皮裝幀紙,有著非凡的效果。手工紙材料和制作過程中偶然形成的肌理帶有一種自然、質樸、親和的特點,在產品設計上加入手工紙,恰好能夠滿足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都市里的人們對情感和溫暖的需求。
(三)強化環境友好關系,走綠色發展之路
傳統造紙技藝要得到繼承和發揚,必須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謂可持續體現在對資源進行保護和適度開采、杜絕生態污染等方面。
首先,手工紙的原料來自麻、竹、樹、草等各種植物,而保證原料來源的充足是傳統造紙技藝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因此開采量要科學,符合資源再生的規律。針對有些地區資源已現窮竭的情況,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和人工栽植。過度開采雖然能夠暫時贏得眼前利益,但是長遠看來卻會對傳統造紙技藝造成危害,如作為東巴古籍文獻載體的東巴紙,在納西東巴古籍文獻獲得世界記憶遺產殊榮之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東巴紙的生產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產原料已面臨枯竭的危險,傳統生產工藝也瀕于消亡。
其次,必須堅持使用傳統造紙技藝進行生產,杜絕對生態的污染。絕不能因為追求所謂效率和“品質”,使用蒸煮劑、漂白劑等化學材料,這些材料的使用不但破壞了傳統技藝本身的文化價值,也為我國日益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所不允。要實現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改良,效率的提高,應該是在生產實踐中,在不破壞技藝本身的前提下自然進行的。如,有人在東巴紙制作過程中延長蒸料的時間,將皮料蒸到容易舂搗,容易打成纖維狀為止,以此取代加堿軟化的方法,可以將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且能夠提高效率。
中國傳統造紙技藝是文明的象征和標志,要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需要對其文化內涵、審美價值進行充分地探索和研究,理解其存在的真正意義,發揮這一傳統技藝環保、作用獨特的優勢,不斷開發新用途,堅持扶植、保護傳承人,為其傳承與發展提供不竭的資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各地傳統造紙業發展并不均衡,因此不能一概論之,要根據當地傳統造紙業的發展實際,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生產性”保護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薛峰.關于保護中國傳統造紙技藝的若干思考[J].唐都學刊,2012,28(5):76-80.
[2]覃主元.壯族瀕危傳統手工藝的困境與出路——以制陶、湘紙手工藝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9(1):1-5.
[3]張建世.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造紙遺產的保護初探[J].中華文化論壇,2011(3):16-21.
[4]王占北.手工造紙的持續開發與利用[J].裝飾,2004(10):82-83.
[5]劉仁慶.中國紙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價值[J].天津造紙,2009(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