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三方面內容之一,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歷史告訴我們,堅持群眾路線思想,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關系,是我們黨開拓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革命建設成功的不二法寶。圍繞調查實踐、服務人民等四個方面,對毛澤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的群眾路線思想進行探究,以期從中獲得更多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
中圖分類號:D0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011-02
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萌芽于黨成立之初,形成發展于革命歷史進程中,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事業始終的根本工作路徑與方法。“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即是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之精髓所在。作為群眾路線思想的集大成者,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已經對其內容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闡述。
一、體察民情,深入基層進行調查實踐
深入基層,體察民情,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確立的首要前提。深入基層的本質就是實踐。實踐是獲得真理的唯一途徑,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認為,一切科學真理都來源于實踐,未經調查得出的結論會因缺乏現實依據而無法為行動提供正確合理的目標導向。“你對那個問題的現實情況和歷史情況既然沒有調查,不知底里,對于那個問題的發言便一定是瞎說一頓。”“不做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1]109-110為此,他提出了要在工作中進一步“糾正本本主義,多向實際情況做調查”的觀點。
調查研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進程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們黨踐行群眾路線所遵循的重要原則與核心方法。事實上,在革命的最初階段,圍繞“中國革命之前途”的主題,毛澤東就已經開始將此種方法運用于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中。1925年底,在對中國社會現狀進行深入了解和調查的基礎上,毛澤東完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文章中,他詳細地闡述了當前中國社會的階級現狀,明確地回答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一革命之首要問題。他認為,中國過去的一切革命斗爭之所以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在于黨未能分清革命中真正的敵友。“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1]3敵友問題的解決,將中國革命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開端。時隔兩年,毛澤東又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并根據運動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提出了“將農民組織在農會里”、“在政治上打擊地主”、“推翻土豪劣紳封建統治”等十四件大事。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在深刻總結革命經驗教訓的同時,繼續深入基層進行系統調查,并撰寫了大量的調查報告,如《尋烏調查》《東塘等處調查》《長岡鄉調查》等。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當屬《長岡鄉調查》。1933年11月,毛澤東來到位于江西省興國縣的長岡鄉,就當地的政治區劃及戶口、代表會議、群眾生活等十多項內容進行了詳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毛澤東收集整理了長岡鄉在開展蘇維埃工作中積累的有關經濟建設、政權組織、群眾生活等多方面先進經驗,并稱贊他們的工作為“蘇維埃工作的模范”。“因為他們與群眾的關系十分密切,他們的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發揚這些經驗,收集更多的經驗,團結千百萬群眾于蘇維埃的周圍是我們粉碎一切反動勢力的根本保障”[2]277。
廣泛的調查實踐使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在中國要想取得革命的完全勝利,就必須要使廣大共產黨人深入到群眾隊伍中進行實地考察。只有深入到基層中真心實意地體察民情民意,才能夠聽到群眾最真切的呼聲,才能夠制定出讓群眾滿意的方針政策。
二、服務人民,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核心宗旨。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中國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實現國家的復興、民族的解放離不開群眾,必須依靠群眾。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眾的擁戴與支持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不二法寶。毛澤東指出,就目前情況來看,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僅僅依靠少部分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還必須要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1]136
關心群眾生活,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是毛澤東服務人民理念的具體化與現實化表現,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依靠群眾、團結群眾、動員群眾這一群眾路線思想之要務所在。只有認真傾聽群眾意見,了解群眾需求,并且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幫助群眾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群眾才會真誠地擁護黨,擁護革命。在調查中,毛澤東認為,在當前嚴峻的革命形勢下,一切有關群眾的問題及矛盾,其癥結在于土地。以江西省為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地主與農民間土地占有不均的情況十分嚴重。“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約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約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萬安、寧岡、蓮花自耕農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較的多數,約百分之六十,農民只占百分之四十。湖南方面,茶陵、酃縣兩縣均有約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在地主手中。”[1]68-69在因土地占有不均所導致的階級矛盾尖銳化趨勢下,有效地組織群眾開展土地革命運動迫在眉睫。于是,自1927年底至1928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廣大農民在井岡山根據地進行了一場以“打土豪、分田地”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斗爭,并依據其中實踐經驗,總結制定出了黨歷史上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土地法》中對于有關土地的分配方法、數量標準、區域標準以及稅收標準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規定。例如,在土地數量的分配上存在兩種標準,即以人口為標準和以勞動力為標準,但各自又有其使用的標準。“在養老育嬰的設備未完備以前,老幼分田過少而不能維持生活的”,“以人口為標準計算比較簡單方便”等情況,都將適用“人口標準”[2]49。土地革命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廢除了長期以來壓榨農民的封建剝削制度,滿足了群眾對土地的需求,使得廣大農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獲得了解放。除此之外,毛澤東還指出,“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1]136-137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當前黨員干部應當注意的。“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1]137。
三、團結群眾,軍民一心共同御敵
組織動員廣大群眾積極投身革命,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最廣泛、生動的實踐。人民群眾具有堅強的革命意志,無限的革命潛力,能夠凝聚成巨大的革命力量,賦予中國革命以新的生機。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毛澤東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看到了人民群眾所蘊含的巨大潛能,并由此提出“要團結全國人民的力量搞革命”的論斷。
而要想把這些力量集結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行宣傳。宣傳工作的成功與否,將關系到黨的革命事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在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他就開展宣傳工作的意義以及當前紅軍在宣傳工作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何進行有效宣傳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他認為,通過宣傳工作,可以擴大黨的政治影響,爭取更多群眾,從而完成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政權、消滅反動勢力、促進革命高潮這一革命總任務。“若忽視了這個工作就是放棄了紅軍的主要任務,實際上就等于幫助統治階級削弱紅軍的勢力。”[2]96隨后,毛澤東又指出了紅軍在宣傳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兩方面問題,即宣傳內容的不充分,宣傳手段與技術的欠缺。那么,針對出現的問題,應當如何去解決?毛澤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在內容上要制定出具體的宣傳政綱,同時還應加強對貧民、游民等下層群眾的宣傳;其次,在技術方面要組織宣傳隊進行多種方式的宣傳,使黨的方針政策真正深入到群眾中,為大眾所知[2]91-101。事實表明,宣傳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宣傳了群眾,武裝了群眾,對于瓦解敵軍、動員群眾參加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團結群眾就是在思想上和群眾打成一片,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調動群眾革命的積極性,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來解決革命進程中的任何問題。毛澤東曾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談道:“同志們,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1]139時至今日,團結群眾、密切同群眾的血肉聯系,仍然是黨群眾工作的一項重點。
四、省察自身,及時糾正黨內錯誤思想
注重自身省察,及時糾正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是廣大黨員干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理論的必然要求。縱觀黨的歷史,在其發展與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始終將干部的自我省察與黨內錯誤思想的糾正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在他看來,無論任何時候,凡是看到工作中有缺點,有毛病,就要講出來,做的正確就堅持,做的不正確就要改正。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隨著革命根據地的擴展以及紅軍力量的不斷壯大,革命隊伍的構成日漸復雜。由于隊伍中除了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外,還包括一些小資產階級以及北伐舊部遺留下來的士兵,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量非無產階級思想在黨內及軍中蔓延”的情況。對此,毛澤東指出:“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若不徹底糾正,則中國偉大革命斗爭給予紅軍第四軍的任務,是必然擔負不起來的。”[1]85通過調查研究,毛澤東寫下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稿。在文中,毛澤東列舉了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主觀主義、個人主義等八項黨內突出的錯誤思想,并對此提出了幾點建議。例如,應加強對干部的教育,提高干部政治水平;重視黨內批評,強化黨的組織建設與執政基礎:注重調查研究,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等。作為共產黨的一大優良傳統,開展黨內批評對黨的作風建設與民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強調指出,“黨內批評是堅強黨的組織、增加黨的戰斗力的武器。”[1]90但同時還需“使黨員明白批評的目的是增加黨的戰斗力以達到階級斗爭的勝利,不應當利用批評去做攻擊個人的工具”。“要教育黨員懂得黨的組織的重要性,對黨委或同志有所批評應當在黨的會議上提出,”[1]90不要到黨外去批評,要懂得組織內與組織外的區別。除此之外,毛澤東還認為,批評的主要任務應當集中在政治和組織方面,而不應該僅局限于個人缺點,既要堅持講政治的原則,牢記黨的任務,也要堅持說話有理有據,以理服人,防止個人主觀主義思想的滋生。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黨員思想及黨內生活的政治化、科學化[1]91-92,從而推進民主政治的建設,暢通民主渠道,為實現服務人民這一核心宗旨奠定堅實基礎。
毛澤東確立的群眾路線思想,明確了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揭示了黨領導革命建設的力量源泉,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指南。黨的根基在群眾,命脈在群眾。無數革命建設經驗表明,不論社會怎樣變化,時代怎樣變遷,“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理念不能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宗旨不能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新的歷史契機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理論思想,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對于我們順利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