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存在分層的高校社會學專業,課程建設尚卻存在設置同質、培養趨同的問題。學科本位的社會學課程建設,遮掩了其應用本色。教學研究型及教學型高校的社會學專業需要通過相關的課程改革,從學科本位回歸到能力本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課程建設;社會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92-03
一、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譜系與評析
中國高校社會學類從“985”重點院校、“211”建設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到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專科院校,形成了層次鮮明的塔形結構。高校社會學人才培養理應根據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學類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高校自身條件來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構建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但高校社會學人才培養缺乏層級結構,存在趨同問題。高校社會學人才培養受研究型思維的束縛,立足于學科的學院式培養,強調學科知識的掌握效率與質量,導致培養的人才缺乏從業素質和能力。學院式人才培養通過學科課程設置實現。課程設置的立足點相同,所培養的人才就有同質趨向。不同層級高校社會學竟然朝向同一類型的人才培養方向,表明高校社會學人才培養定位不明,脫離社會需求的事實。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高校社會學如何走出人才培養同質、培養方式趨同的誤區,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是急需認真回應和著手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國內高校從各自校情出發,多樣化、多途徑和多種形式開展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
綜合現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實踐,其著力點有三:其一,以跨學科、跨專業、素質復合和能力復合為特征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素質轉向綜合素質、“知識教育”轉向“知識、技能、素質協調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歸結為現行的“專才教育”向傳統的“通才教育”的回歸。其二,以突出技能,強化應用為內涵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迎合技術發展和就業崗位的需要,強調學生技術技能的開發,是我國傳統“學以致用”思想的延續。這種改革面臨理論創新能力有限、實踐應用僅限基層、應用技術能力提升不強等狀況。其三以強調知識結構、創新意識和人格修養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培養策略側重于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初步了解交叉學科的基本狀況,注重創新意識。這是新的條件下“通才教育”培養模式的延伸。但創新意識需要有一定學科知識積淀,交叉學科的浩渺文獻足以使學生失去疑問和挑戰的勇氣,導致創新不足。
社會學專業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卻面臨典型的人才培養趨同問題。回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社會學本科專業的課程建設應當突破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的思想觀念,改革創新現有的課程體系。
二、學科本位的課程設置偏離了應用導向
課程建設是針對教學目標、預期結果或預先計劃所做的一切努力。近年來,社會學本科專業以各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理念為依據,注重課程建設,優化課程體系。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本著“精簡、調整、整合”的原則,社會學專業按照課程類別,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并鼓勵學生向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各地社會學專業突出亮點和特色,積極拓展社會學課程的選擇領域。認識到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建設并重,突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專業實驗、實習課程以外,課程建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調查技能,鼓勵學生參加市場、企業、NGO或媒體等組織的各類調查活動。
此外,課程建設重視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課程建設著力調整基礎內容和專業內容、傳統內容與當代內容、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等關系。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積極鼓勵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興建教學案例庫,積極推進雙語教學。
社會學專業的課程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滿足本科人才培養的需要。但分析現有課程體系,尚存在研究型人才培養的烙印。國內開設社會學本科專業的高校大多是研究型和教學研究型高校,多采用學科中心課程模式。課程設置一般根據科學的結構決定學科的結構,按照科學發展的順序安排學科的先后以及各門學科的內容,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研究型。由此,社會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學問化”了。
課程設置“學問化”,容易忽略課程與社會需求的關聯。社會學專業采取的學科本位的中心課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完整性、系統性,利于培養研究型人才。但這種課程設置與建設,容易忽略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基礎理論與社會分工的關聯。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提供了人才發展的長遠能力,但不足以提供短期的實踐性要求和基層經驗,造成學生無所適從和學習信心的匱乏。
學科本位的課程設置,表現出理論知識過重,實踐環節不足,偏離了應用能力的培養方向。現行課程強調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而不是能做什么、會做什么。即使在實踐環節,實踐理論的講授超出了從事技術工作所必備的有關技術原理及其運用的理論,出現的與學術性本科同等難度的傾向,混淆了學術型本科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之間的區別,模糊了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應用性特點。
學科本位的課程設置往往與社會熱點問題或事件脫節,或者分析熱點問題或事件的視角過于狹窄。如,2008年底爆發的由金融危機擴展的全球經濟危機,僅僅依靠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無法充分的反映和解釋,對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無法做出適當的回應。所授知識、技能沒有觸發學生來解決和解釋這些現實問題。
盡管教學改革的呼聲多年,學科本位的課程設置在高校社會學本科專業教育中表現仍比較明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課程建設幾乎沒有轉向提高能力的方向。難道社會學專業本身欠缺應用性?
三、社會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空間
社會學學科在中國大陸的恢復,至今已有30年了。在經歷了短暫的原始恢復和迅速擴張后,社會學學科恢復到理性探索之路。若干年來,社會學理論研究觀點紛繁,著述雜現;社會學專業培養新人層出,交替循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然而,社會學本科人才培養中有著脫離經驗的理論偏好。許多學人的研究和教學志趣或者注重西方社會學派的引介,或者沉醉于西方社會學家研究方法的搬用,卻輕視了源于西方社會學理論與中國經驗的巨大差異,忽略了社會學理論與個體生活世界相關聯的重要性,忽略了社會學的經驗品質和應用能力。
現代社會學中,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構成了這一學科的兩個主要傳統和品質。但與理論研究相比,經驗研究長期受到忽視。涂爾干開創的實證主義傳統發展壯大了抽樣統計的方法,持續占有優勢地位。這些給社會學教學中漠視經驗的偏好有所增強,增加了經驗的抽象性。以至于社會學教學中呈現理論——理論的無過渡狀態。經歷了專業訓練的學生卻對理論解釋給出了樸素主義的質疑。社會學經驗品質的漠視,使得社會世界的客觀知識、社會學的方法和視角遠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決策,自然在消解社會學的想象力。
社會學是一門極具有經驗品質的學科。社會學之所以會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是與在此之前發生的人類歷史進程的斷裂或曰“現代性”的出現密切相關。正是這種現代性,或者說是自17世紀起出現的全新的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帶來的巨變,才為經典社會學家們去思考這種現代性能夠對人類社會的整合,也才產生了社會學這門學科。社會學是對自17世紀開始延續至今的現代化進程及結果的理解和闡釋,又是這種迅速的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經驗命題引發了社會學的思考,提供了社會學的研究主題。
社會學進入中國也就百年,亦是充滿了經驗品質。從嚴復以降的中國社會學傳統的核心,是回應中國現代化的自覺,是尋找解決中國避免亡國滅種危機道路的自覺。這些經典的中國社會學傳統的開創者們確立了中國社會學的中國現代化關懷和結合中國經驗展開社會學思考。
當今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現代性的侵襲。十七大政治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現在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是社會學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時機,也可以說是社會學的春天吧!現在是社會學發展的難得的好機遇。”[1]
在農業、農村社會轉變為工業、城市社會轉變的轉型時期,經濟發展雖然解決了一批問題,卻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經濟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又被重新生產出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僅是經濟建設,還有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還要靠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理論來綜合解決這些問題。
21世紀,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此后,進一步提出并完善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的目標與任務。圍繞和諧社會,實施了持續的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
在政府提供社會學的發展空間外,市場發育也提供了社會學的應用空間。長期以來,社會學人們將社會學的應用瞄準于服務政府政策,忽略了在改革開放以后發育發展起來的市場對社會學的需求。即使面向企業組織,社會學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政策評估、社會管理與工作、行業咨詢與分析、市場調查與預測、問題診斷與分析等領域有大量的使用。這些新型的行業領域在珠三角、長三角已廣泛存在。
具體背景在發生變化,具體領域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提供了社會學專業服務社會的具體實踐和廣闊空間,也成為社會學專業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之一。
四、建設應用本位的社會學課程體系
社會學學科的應用本色使得課程建設理應回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之路,理應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于廣東海洋大學這類本科院校的社會學專業來說,在目前情況下考慮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需要探尋一條不同于學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為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養成的轉變。
培養應用型社會學專業本科人才,課程建設并無固定模式。構建社會學應用型本科的課程體系,應當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出發,結合自身基礎與條件,整合優化現有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需要優化社會學學科基礎課程。社會學基礎課程的任務是系統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框架以及社會調查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學理論修養,奠定社會學理論基礎。社會學的應用型與研究型本科培養,其理論基礎的邏輯結構大體相同,但側重點應該有所偏重。現行的基礎課程設置包括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依舊存在理論教學突出系統性、強調完整性的學術型或研究型本科教學導向。學生難以靈活掌握過多或過繁的理論體系,反易陷入理論的困頓,難以自拔。
就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基礎課程需要適當的理論覆蓋面。所授基礎理論需要與社會需求的職業趨向相關聯,突出理論教學的應用性和前瞻性;基礎課程可以將最新的與應用有關的學科知識加入課程內容,所選案例應不斷更新;基礎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同時輔以實踐經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理論的基本能力,靈活使用所學基礎理論分析現實社會問題,實現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增值。
課程建設需要完善社會學學科專業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是該專業基本能力素養的培養方式,是根據社會需求的人才的基本要素而設立專門職業課程和職業實踐課程。專業必修課的課程建設需要與職業技能密切關聯起來。以農村社會學為例,該課程是社會學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僅在于其有深厚學術積淀,而且在于農村、農民將成為鄉鎮工作中的基本工作對象。不具備基本的農村社會經驗,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將增加基層工作的難度和曲折。因此,農村社會學的教學與實踐,不僅是理論的,而且是經驗的、是技能的。
專業必修課程的建設,需要具有交叉、綜合、前瞻等特征。交叉特征在于社會科學發展到今天聯系愈來愈緊密,交叉科學、邊緣科學、橫斷科學不斷涌現。這些課程明確地把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打破了以往各門學科間的界限。綜合特征在于必修課程與職業能力直接相關,強調綜合運用單項技術技能、單科理論原理來解決綜合性問題,以職業問題輻射教育環節,以期模擬解決。前瞻特征在于課程設置的趨同現象,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市場及其前景有明確的預測和應對,避免人才培養的周期性動蕩。
課程建設需要拓展社會學學科素質課程。拓展社會學學科素質課程既要考慮學科知識體系的綜合結構關系,更應考慮課程間的橫向結構關系,并且體系設計要具有柔性和多樣性,保持一定的張力,以體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目標。素質拓展課程突出課程內容廣泛、能力共通。內容廣泛要求專業選修課程涉及領域較廣,能顧及學生興趣和特長,兼顧就業領域的適應性和交叉性。能力共通要求專業選修課程能夠啟發學生在不同具體領域靈活使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
當前最主要的是加強和落實實踐環節的培養和鍛煉。知識的價值在于運用,也只有實踐才能給學生提供真切的現實問題并激發學生對問題產生獨到見解的機會。現有課程強調了方法的理論掌握,缺乏實際的操作。學生學習SPSS等社會科學統計軟件、社會調查等方法后,卻無法應用這些軟件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加強和落實實踐環節,需要建立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具體實施中,堅持和完善已有制度,進一步明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職責制度、選題標準,推進實踐有序規范開展;建立實踐獎勵制度,適度進行不同等級的獎勵;培訓教師,培育和鍛煉出一支既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又有豐富實踐指導經驗的教師隊伍。
五、小結
概而述之,教學研究型院校的社會學專業,需要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課程建設的方向是回歸應用,是密切結合區域地方的社會建設的需要,參與地方社會發展的社會調查應用;是發揮社會學學科的描述、記敘的功能,再現類似“小城鎮調查”“百縣市經濟社會國情調查”的經驗基礎應用;是在具體項目評估、市場預測等新興龐大領域的具體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體學習[EB/OL].(2005-02-23)[2014-
10-20].http://news.sina.com.cn/c/2005-02-23/0902517682
5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