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德育伴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其被賦予許多新的任務和責任。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發重要,于是,如何整合二者的關系、如何實現二者在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并且整合二者關系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有利于”,并需要從原則分析和具體措施兩個方面來構建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53-03
一、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分析
(一)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現狀
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關系已經有了明確的結論,很多文獻對此已經做了充分的論證,也有專門的文件認為高校的德育內容應該包括心理教育的內容。但實際上,長期以來德育教育活動的偏差,導致其原則性和規范性的水平不是很高,學生的心理表現和心理差異沒有得到針對性地解決[1],所以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新時代的學生,其很多問題表面上看似品德問題,但其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因素。長期的心理問題堆積導致了品德問題的爆發,所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密切的關系,但二者的融合現狀卻不是很有效果。基于此,如何更好地融合二者的關系,發揮二者的整合效果,以實現促進大學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共同進步,是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的議題之一。
(二)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的相關性
心理咨詢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其自從誕生之日便與高校德育工作發生了不可分離的關系。德育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多重的推進項目之一,也是工作人數較為眾多的一個工作方面。結合當前教育和社會問題的實際情況,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聯系起來,是非常符合現代教育規律發展要求的,也是符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的,是對現代教育發展的積極響應。所以,德育想要獲得深入人心的效果,就必須建立在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在大的德育目標之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才能達到促進學生不斷完善的目標[2]。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心理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很多高校的心理教育的規范化、系統化程度不是很高,甚至針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機構還沒有建立起來,這需要高校領導的重視、學生的呼吁。從全局的角度來看,作為高校工作重點之一的德育,必須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真正地實現二者的整合。不斷拓展德育工作的方式、內容和功效,實現創新性發展,這有利于拓寬德育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方向是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科學的培養;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是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對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品質進行塑造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所以,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方式的整合,是德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和組成。
(三)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
1.特征差異。由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所以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明白二者特征區別是整合二者關系和功能的前提。總體而言,由于受到影響因素和自身固有特性的不同,二者的特性差異性非常明顯。學科范疇理論、所用的研究方法、社會思想的變遷等差異,導致了二者在影響因素上面的不同[3]。此外,二者在教育對象和民族文化方面也存在明顯差別。而在本身固有特點方面,二者就表現為穩定性和變異性、恒常性和時間性、客觀性和主觀性的二元差異。
2.目標差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鎖定和達成的不一樣。心理健康教育堅持學生個體本位,學生一切工作是其工作目標歸宿,其關注運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提升學生在自我認識、處理社會關系等方面的進步,重視學校和家庭在這方面所承擔的積極作用。在價值目標的層面上,堅持為社會服務和統治階級服務,是德育教育的價值目標鎖定所在。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目標是實現學生個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從而實現其人生價值目標的完成。
3.原則差異。二者在具體的文化落地上存在很多的原則性差異,但通常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價值無涉,也就是價值中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價值無涉,教師不會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價值判斷;但是德育的價值判斷特點非常明顯,這是由其政治特性決定的,這使得其必須對學生的政治方向有明確的判斷[4]。第二個是不指導,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價值中立的特點,所以,心理老師不會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指導,但德育卻具有指導性,指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政治方向發展。第三個是保密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師對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具有保密義務,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放心;但是德育在此問題上的要求不是很明顯,其要求學生能大膽地說明自己的錯誤,必須公開自己的錯誤以便接受外界的監督。
二、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重要性研究
(一)有利于推進高校德育的發展
高校德育教育不是一項單一的工作,二者的整合有利于完善德育教育的工作內容、結構和功能,有利于其工作目標的鎖定、工作方法的改進。
第一,個體的完善和健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于是努力促進學生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目標,這能彌補德育存在的不足,對德育形成強有力的補充[5]。第二,在解決心理問題方面,德育的功效是有限的,這必須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平臺來完成。第三,德育在教學方式、體系等方面都存在很明顯的缺點,其明顯表現為針對性不強、手段實施效果不足等。如果能夠很好地借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積極成果,將會提高德育的效果。
(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否則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將是一句空話。由于我國對心理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系統性和效果性不高,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本土特色較弱,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足。所以,我國心理健康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帶有強烈的西化色彩。當前大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和價值觀、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后者扮演了很重的影響因素的色彩。所以,高校必須綜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通過利用和挖掘德育所具備的深厚歷史積淀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基礎,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等方面完善德育教育的不足。
(三)有利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必須重點培育的方面,高校也不能忽視這方面的工作。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加深了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急需二者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實現途徑上實現互補,最終共同培育大學生的完善的人格體系[6]。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共同促進了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這最能體現大學生的人格健全的水平。所以,高校應該整合二者的關系,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健全的人格,并且突出人格教育之于知識教育的優先性。
三、整合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分析
(一)整合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原則
1.和而不同。整合二者的關系,并不是代表要消除二者的差異,而是在尊重二者差異的基礎上實現二者的全面整合。由于二者存在區別又聯系的關系,所以在高校的實際教育過程中,不能把健康教育完全融入德育過程中,而是可以通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關的部分,用來彌補德育功能上的欠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這和德育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因為二者都屬于精神世界的教育。所以,需要通過和而不同的原則來把握二者模糊和相互滲透的關系:要重視二者的區別,同時重視二者的一致性,分析二者的結合部分以及運用程度。
2.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特別重要的,當前社會發展快,知識更新、技術進步、問題增多等都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和道德問題的出現。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導致了大學生心理素質出現了很大問題,心理問題的負面效應非常明顯。網絡暴力、校園暴力最能體現大學生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下滑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7],這些都是和過去有明顯區別的。新問題的解決,必須把握與時俱進的原則,這要求相關老師通過實際有效的工作來關注學生精神層面上的問題,發現問題存在的原因,通過解決精神問題和道德問題來促進大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體系。
3.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理論是指導,實踐是歸宿,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這要求高校必須在德育理論、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儲備,通過理論知識來指導相關實踐活動的展開。現實性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所在,如果失去社會實踐,那么二者的整合將會失去意義。所以,必須提供二者的理論知識水平,提高它們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的解釋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而實踐活動必須以學生的實際利益為出發點,否則將會失去主體性的意義。需要吸引學生到實踐活動中來,通過在實際活動的磨煉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構建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措施
1.重視輔導員工作的基礎性作用。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輔導員工作,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輔導員需要承擔工作。輔導員工作綜合了學生智能的發展和健全人格培養兩方面工作,而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具體和生活化的。這要求輔導員必須具有基礎性和針對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能夠解決學生一般性的思想和道德問題[8]。同時,由于輔導員具有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良好條件,他們能夠很好地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方面的關系。
提高輔導員在這方面的工作,需要對輔導員進行系統的培訓,諸如通過專家講課的方式進行培訓,并且心理教育的意義、目的、內容和方法應該被包含在培訓內容里面。此外,輔導員應該掌握識別學生情緒變化和行為偏差的表征等方法。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且提高實例分析的能力,能清楚地區分開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不同。
2.通過德育手段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進行綜合評價。雖然不評價原則在心理矯治階段具有重大意義,但評價對于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的確定方面。評價系統的水平會影響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我國高校在這方面是非常薄弱的。這需要高校對評價功能進行不斷建設和完善,發揮其在評價方面的積極功能。
高校德育的評價方式和手段能綜合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具有促進的功能。這主要通過信息的雙向交流來完成,因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存在信息的雙向流動特點,老師可以通過評價系統來完成對信息反饋的掌握,從而明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在哪些地方。第二是激勵功能。德育教育的激勵功能具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可以對大學生內部進行激勵,而是對外部的促進作用。在內外部共同作用下,大學生通過教育獲得強大的活力,并且能主動地開發自己的潛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第三是具有交流功能。交流是德育評價過程性的表現,學生可以和周圍同學進行橫向比較,不僅了解自己的長處,而且還能從別人那里學習到一些好的經驗并且運用于自身,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成長。
總而言之,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不能限制在幾種固定的模式中,而應該隨著大學生身心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符合時代的要求。
四、結語
本文對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關系進行了研究,以期能使得二者在高校教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積極作用。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存在極大的相關性,同時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點,并且在自己的范圍里發揮自己的功效。而要使得二者形成比較統一的功效,就必須對二者的整合關系進行重構。心理健康教育是外來品,其在中國的落地發展時間不長,對其進行本土化的改造難度很大。雖然,今天在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如果在理論分析和實踐操作方面做好了,實現二者的有機整合是可以實現的。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問題迫切要求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整合,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德育不具備的優勢,但在研究方法、教學手段、對象主體、教育隊伍的關系上還是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要化解二者的整合困境,就必須通過把握有效的整合原則來作為指導思想,必須在和而不同、與時俱進、理論和實踐有機統一等方面進行原則性思考。而在實踐操作中,必須重視輔導員的基礎性作用,但需要通過對輔導員的理論和實際能力培養來完成這個目標。此外,通過德育手段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綜合性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楊建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王安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論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9.
[4]胡曉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探析[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9):72-73.
[5]李克敏,肖建偉.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6.
[6]梁次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與功能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3:5-10.
[7]古天龍,等.教學型高校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
[8]周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關系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6(6):200-205.